-
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44只,18月龄,体质量32~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S组)、氯胺酮+手术组(SK组)、氯胺酮+手术+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SK+SDV组)、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M+V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K组)和伪无菌小鼠+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DV+SK组)。吸入2.0%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手术。SK组于缝皮开始时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术后24 h时收集S组和SK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备成粪菌滤液。SK+SDV组于氯胺酮给药前、GM+SDV+SK组于粪菌移植前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伪无菌小鼠模型:于粪菌移植或膈下迷走神经神经切断前2周将广谱抗生素混合液加入小鼠饮用水中,每2 d更换1次。GM+SK组、GM+SDV+SK组经抗生素干预14 d后,每天固定时间灌胃给予相应小鼠粪菌滤液200 μl,GM+V组给予生理盐水溶剂,连续14 d。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术后或粪菌移植完成后24 h,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6、IL-17、TNF-α、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比较,SK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升高,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SK组比较,SK+SDV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V组比较,GM+S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S组比较,GM+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GM+SK组比较,GM+SDV+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氯胺酮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小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膈下迷走神经传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肩胛舌骨肌下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35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45):0.5%罗哌卡因容量分别为5 ml(L组)、10 ml(M组)和15 ml(H组)。麻醉诱导前,L组、M组和H组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5、10和15 ml行肩胛舌骨肌下aSSNB。注药后30 min时,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 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 h时记录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L组比较,M组和H组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膈肌麻痹程度加重,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H组SpO 2降低幅度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与M组比较,H组SpO 2降低幅度和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膈肌麻痹程度加重,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镇痛满意度评分、呼吸困难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均未见Horner征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0.5%罗哌卡因10 ml肩胛舌骨肌下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 1-5组)。CT引导下经T 12-L 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 1组)、10 ml(R 2组)、12 ml(R 3组)、14 ml(R 4组)、16 ml(R 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95%有效剂量(ED 95)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 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 ml,ED 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 ml。 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 50和ED 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臂丛上干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臂丛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丛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 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 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 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膈神经传导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呼吸衰竭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膈神经传导检测是客观评估呼吸功能的重要方法,可以弥补肺功能检查(PFT)的局限性,对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ALS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现围绕膈神经传导的神经生理机制、检测方法及其在ALS中的临床应用展开综述,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其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D-Grid和环肺电极标测导管应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对比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和环肺电极标测导管应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对手术相关参数、围术期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因阵发性房颤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并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HD-Grid组和环肺电极消融组(环肺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分组对入选者采用不同的标测导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记录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肺静脉传导恢复及恢复位点数、围术期并发症。分别于术后1、3、6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房颤复发。结果:共入选患者60例,年龄63.0(57.0,70.3)岁,男性33例(55%),其中HD-Grid组30例、环肺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各合并症占比、CHADS 2-VASC评分、房颤病史时长、B型利钠肽水平以及左心房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D-Grid组的手术时间为(136.6±7.7)min,比环肺组的(127.5±7.7)min长( P<0.001)。在观察时间内,HD-Grid组识别出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26.67%),高于环肺组的2例(6.67%)( P=0.038)。HD-Grid组识别出18个(60.00%)肺静脉再连接位点,多于环肺组的2个(6.67%)( P=0.013)。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患者围术期服用抗凝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均无患者发生心包填塞、膈神经损伤、肺栓塞、脑梗死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HD-Grid组1例(3.33%)患者出现房颤复发,而环肺组5例(16.67%)患者出现房颤复发,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7)。 结论:HD-Grid用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高了肺静脉电位和肺静脉再连接位点的识别率,且可能会降低房颤复发率。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并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0~26.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0.25%罗哌卡因组(A组)、0.375%罗哌卡因组(B组)和0.5%罗哌卡因组(C组)。A组、B组和C组分别注入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术前(T 0)、给药后30 min(T 1)、4 h(T 2)、6 h(T 3)、8 h(T 4)、10 h(T 5)和12 h(T 6)时,采用M型超声测量不同呼吸位的膈肌活动度,应用便携式肺量仪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T 1-6时膈肌麻痹发生情况。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镇痛,记录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记录给药后24 h内心血管事件、局麻药中毒、霍纳综合征、气胸、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T 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5时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C组T 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T 2时FVC%下降,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或0.01);与B组比较,C组T 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 P<0.05),T 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 P<0.05)。3组术后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和给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25%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手术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 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 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 5-T 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 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P<0.05),C 5-T 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氧代谢和S100B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过程中脑氧代谢和血清S100B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CEA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Ⅱ~Ⅲ级,年龄40~75岁,随机分为SGB组和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SG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同侧SGB,对照组不行SGB。在全身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记录全麻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血管阻断前(T2)、血管开放后(T3)和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以及T1~T4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压力。在各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bulb oxygen saturation, SjvO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rterio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 AVDO 2)、脑氧摄取率(cerebral oxygen extraction rate, COER)、乳酸生成率(lactate production rate, LPR)和乳酸氧指数(lactate-oxygen index, LO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血血清S100B浓度。记录术后声音嘶哑、血肿、头晕、膈神经阻滞、恶心和呕吐发生率。 结果:共纳入82例行CEA的患者,SGB组和对照组各41例。SGB组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HR显著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和手术开始时MAP和HR也较对照组更稳定( P均<0.05)。SGB组SjvO 2、AVDO 2和COER在T1~T3期间变化较小,而在T4时SjvO 2升高,AVDO 2和CEOR降低。相比之下,对照组SjvO 2、AVDO 2和COER在T3时下降,T4时略有回升。SGB组各时间点SjvO 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两组AVDO 2和COER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GB组( P均<0.05)。两组LPR和LOI在T1~T4期间增高,T3时达最高值,T4时有所下降,对照组T4时与T2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照组各时间点LPR和LOI均显著高于SGB组( P均<0.05)。另外,两组血清S100B先升后降,但SGB组T2~T4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SGB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CEA术前进行同侧SGB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脑组织氧供,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右侧膈神经阻滞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价右侧膈神经阻滞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麻醉科择期行LC患者8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膈神经阻滞镇痛组(P组)40例及对照组(C组)40例.P组于全麻诱导前先应用0.375%罗哌卡因6 mL行右侧膈神经阻滞,C组未行处理.两组均于胆囊切除后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在缝皮前0.375%罗哌卡因15 mL切口浸润.记录患者术后4、8、12、24 h时肩部疼痛(PLSP)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当VAS评分≥4分时采用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进行补救性镇痛.记录术后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术后PLSP(VAS评分≥4分)的发生例数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77例完成本研究,其中C组38例,P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组发生PLSP 1例(2.6%),少于C组的9例(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镇痛满意度评分(3.9±0.8)分,高于C组的(3.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术后8、12、24 h静息及活动时PLSP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NV)1例(2.6%),C组4例(1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膈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可有效降低LC术后PLSP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