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PIVKA-Ⅱ在HBV相关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表达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2020年4月—2023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肝硬化组,同期收治的HBV相关肝癌患者67例作为肝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1名作为对照组.使用新产业MAGLUMI X8化学发光分析检测血清PIVKA-Ⅱ水平,检测肝功能指标,使用ROCHE cobas6000 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AFP).以Graphpad prism分析血清PIVKA-Ⅱ水平诊断HBV相关肝癌的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1.0(18.0~27.0)、2.1(1.7~3.3)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22.0(12.0~28.0)、2.3(1.7~3.4)ng/mL,肝硬化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分别为 21.0(15.0~46.0)、2.5(1.7~4.0)ng/mL,均显著低于肝癌组[PIVKA-Ⅱ、AFP 水平分别为 61.1(22.0~2021.0)、6.2(2.5~76.8)ng/mL,P<0.05];对照组血清 ALT 水平为 16.0(13.0~26.0)U/L,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分别为 30.0(18.3~44.0)、31.5(25.0~52.3)、30.5(20.0~54.0)U/L,P<0.05];对照组血清 AST 和GGT水平分别为19.0(16.0~22.0)、24.0(17.0~35.0)U/L,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AST和GGT水平分别为24.0(20.0~31.0)、25.5(17.0~41.7)U/L,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 31.5(20.0~47.3)、53.5(23.8~99.0)U/L,P<0.05]和肝癌组[分别为 31.5(21.5~60.0)、60.0(25.8~135.5)U/L,P<0.05];经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清 PIVKA-Ⅱ 与 AST、GGT和 AFP水平呈正相关(r=0.173,P=0.004;r=0.323,P<0.001;r=0.286,P<0.001);使用 Graphpad prism 分析,与对照组相较,曲线下面积为0.7523,P<0.05,最佳截断值为41.00 ng/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较,肝癌组PIVKA-Ⅱ曲线下面积为0.7630,最佳截断值为43.50 ng/mL.结论 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HBV相关肝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临床诊断HBV相关肝癌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血浆NRG4水平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血浆神经调节蛋白4(NRG4)水平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接诊的CHB肝纤维化患者116例,均进行肝脏穿刺病理活检,采用超声SWE检测肝脏杨氏模量值,Elisa法检测血浆NRG4水平.分析肝脏杨氏模量值及血浆NRG4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杨氏模量值联合血浆NRG4水平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116例CHB肝纤维化患者中F1期33例(28.4%)、F2期38例(32.8%)、F3期26例(22.4%)、F4期19例(16.4%).F1期、F2期、F3期、F4期患者的杨氏模量值分别为[(5.2±1.3)kPa、(6.3±1.2)kPa、(8.7±1.4)kPa、(11.9±1.6)kPa,P<0.05];F1 期、F2 期、F3 期、F4 期患者的血浆 NRG4 水平分别为(6.7±1.2)、(4.9±1.0)、(3.3±0.9)、(1.9±0.5)pg/mL(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氏模量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73,P<0.05);血浆NRG4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702,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杨氏模量值对CHB肝纤维化患者F1期、F2期、F3期及F4期诊断的AUC分别为0.85(95%CJ:0.75~0.94)、0.83(95%CI:0.75~0.92)、0.86(95%CI:0.76~0.95)、0.92(95%CI:0.82~1.00).血浆 NRG4 水平对CHB肝纤维化患者F1 期、F2 期、F3 期及 F4 期诊断的 AUC 分别为 0.86(95%CI:0.76~0.95)、0.82(95%CI:0.74~0.91)、0.88(95%CI:0.80~0.97)、0.92(95%CI:0.82~1.00).杨氏模量值联合血浆NRG4水平对CHB肝纤维化患者F1期、F2期、F3期及F4期诊断的 AUC分别为 0.92(95%CI:0.84~0.99)、0.92(95%CI:0.85~0.98)、0.94(95%CI:0.88~1.00)、0.97(95%CI:0.91~1.00),杨氏模量值联合血浆NRG4诊断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AUC高于二者单一诊断(P<0.05).结论 杨氏模量值和血浆NRG4水平对CHB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果良好,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易合并感染,甚至进展为脓毒症,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本文介绍了 HBV-ACLF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评估及诊疗方法,为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接受TAF治疗患者34例,TDF治疗患者38例.比较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时ALT、TBil、Alb、PT、CTP评分的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24周、48周Scr、BUN的变化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TAF治疗48周时中位ALT为27.10 U/L,低于TDF组30.90 U/L(P<0.05);治疗24周、48周后TAF组Alb分别为39.73、41.69 g/L,与TDF组比较,改善Alb水平更优(P<0.05);TAF组和TDF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7.1%、81.6%,表明TAF病毒应答率优于TDF(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在24周和48周时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治疗48周时,TAF组的BUN、Scr水平显著低于TDF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TAF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性质结节在超声造影灌注时相的增强表现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性质结节在超声造影灌注时相的增强表现特点及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技术对不同性质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3年3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结节数量183枚),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性质结节超声造影特征,记录不同灌注时相局部血流量(RBF)、局部血容量(RBV),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诊断不同性质结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增生结节三期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等回声-等回声-等回声的增强方式,不典型增生结节主要表现为高回声或低回声-等回声-等回声的增强方式,微小肝细胞癌主要表现为高回声-等回声-等回声或低回声的增强方式,其超声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结节三期增强扫描的 RBF 分别为(38.95±13.73)、(104.82±31.59)、(42.93±11.39)mL/s,RBV 分别为(1281.46±422.08)、(1347.25±416.98)、(729.61±218.36)mL,不典型增生结节三期增强扫描的 RBF 分别为(42.92±12.36)、(27.26±6.52)、(25.17±7.36)mL/s,RBV 分别为(1498.63±472.56)、(1984.63±315.09)、(603.94±96.83)mL,微小肝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的 RBF 分别为(63.19±10.58)、(28.33±5.96)、(18.24±5.13)mL/s,RBV分别为(3385.26±517.94)、(1205.94±256.37)、(372.19±74.3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93个结节中增生结节128个、不典型增生结节16个、微小肝细胞癌39个,超声造影检查显示,183个结节中增生结节120个、不典型增生结节25个、微小肝细胞癌38个,超声造影诊断增生结节的灵敏度为0.922、特异度为0.964、准确率为0.934,Kappa值为0.850,诊断不典型增生结节的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922、准确率为0.907,Kappa值为0.536,诊断微小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0.846、特异度为0.965、准确率为0.940,Kappa值为0.819.结论 经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微小肝细胞癌的增强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灌注时相的RBF、RBV也存在差异,采用超声造影诊断不同性质结节、预防微小肝细胞癌具有较好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2-2023年上海某医学中心儿童流感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2022-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流感患者感染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的状况,及时为该地区的流感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研究对象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阳性情况,明确2022-2023年流感流行情况及优势类型.分别通过抗原检测法和核酸检测法分析2023年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高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甲型流感病毒的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2022、2023年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患者中,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为主.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年龄段比较,>5~10岁患者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2023年2-12月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50.91%)明显高于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2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2年该地区未形成流感病毒感染高峰,2023年有2次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高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阳性率因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肝硬化隐匿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CHE)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5月—2022年6月期间第九○九医院诊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4例,根据是否存在隐匿型肝性脑病分为CHE组(n=69)和非CHE组(n=65);CHE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进展为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n=18)和非肝性脑病组(n=51).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对CHE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可知,CHE组患者年龄、肝性脑病史比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合并感染比例、MELD评分以及肝功能C级比例分别为(58.3±13.1)岁、37.7%、98.6%、5.8%、50.7%、10.5±4.6 以及 17.4%,显著高于非 CHE 组的(51.9±12.9)岁、4.6%、53.8%、1.5%、24.6%、7.2±2.5以及1.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史以及肝功能分级是隐匿型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可知,肝性脑病组患者肝功能C级比例、肝性脑病史比例以及MELD评分分别为50.0%、61.1%和14.7±6.3,显著高于非肝性脑病组的5.9%、29.4%和9.5±4.2.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受年龄、肝性脑病病史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预后情况与肝功能分级、肝性脑病病史及MELD评分等因素有关,临床应关注上述危险因素,预防患者发生隐匿型肝性脑病,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母婴阻断停药后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启动以母婴阻断为目的的抗病毒治疗基线至产后96周内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ALT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产后96周内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于产后12周内停药、且完成产后96周随访的妊娠HBeAg阳性患者,观察抗病毒治疗基线、妊娠36周、产后停药时和/或产后24周、产后96周HBV RNA、HBV DNA、qHBsAg、qHBeAg以及生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共纳入146例中位治疗时间为16.4周的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DNA水平及qHBeAg逐渐下降,HBV RNA逐渐增高,qHBsAg水平在孕36周时较基线降低,停药时升高超过基线水平.产后24周上述指标均反弹接近或超过基线水平.产后96周随访,共5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无一例发生HBsAg清除.产后停药时与产后24周肝炎活动比例最高(30.1%vs.30.8%),但随访至产后96周,仅14例(9.59%)患者因肝炎活动需抗病毒干预.根据是否再次启动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14)与未复发组(n=132).10例患者在停药6个月以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3.5月.两组间抗病毒治疗药物类型、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妊娠慢性HBV携带者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期间及停药后均有不同比例肝炎活动,停药时、产后24周达高峰,但仅少数患者需再次抗病毒干预,且与HBV活动相关的肝炎发作多发生在停药6个月以后,应加强停药后的长期规律随访.抗病毒基线至孕36周HBeAg降幅是预测产后停药肝炎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丁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筛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共感染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HDV需要HBsAg蛋白质进入肝细胞,共感染通常是最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形式.共感染患者面临更高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风险,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至关重要.HDV RNA阳性患者面临更高的肝相关并发症风险,且需要更复杂的治疗策略.提高HDV筛查覆盖率和接受度、制定综合治疗策略及加强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参与,是应对HDV共感染的关键.本文探讨了 HDV共感染的临床学意义、检测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旨在为优化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兼脾肾不足证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TB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B、Ch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GLO、ALP、γ-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GLO、ALP、γ-G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IN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FIB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治疗组PT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胁肋隐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100%(40/40),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95.00%(38/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能有效改善CHB气虚兼脾肾不足证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为青海高原地区CHB的诊治提供了用药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