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臭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臭鼩携带鼠疫噬菌体情况,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省家鼠鼠疫历史疫源地、新增疫源地(1982年后)和顽固疫源地的10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利用大臭鼩的肠道标本分离培养鼠疫噬菌体,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检测肠道标本鼠疫耶尔森菌特异标识基因F1抗原结构基因caf1。结果:共捕获大臭鼩157只,分离出16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10.19%;历史疫源地(10.00%,1/10)与顽固疫源地(16.22%,12/74)、新增疫源地(4.11%,3/73)的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0, P = 0.965;Fisher检验, P = 1.000),而顽固疫源地与新增疫源地鼠疫噬菌体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88, P = 0.015);不同性别、生长发育期和生境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分离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表现多样;电镜下显示4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标本F1抗原结构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大臭鼩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且该动物携带一定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定期对大臭鼩及其携带噬菌体进行监测,对云南省鼠疫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牙列哺乳动物的牙齿发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与小鼠相比,使用双牙列哺乳动物作为研究牙齿发育的实验模型对于解释人类牙齿发生、发育和替换更具有说服力。运用较多的双牙列哺乳动物模型是小型猪,此外还有犬、灵长类动物、雪貂和臭鼩等。有关小型猪牙齿形态学发生发育的研究已比较完善,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在近年也有了长足进展。本文系统性综述了小型猪牙齿发育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他双牙列哺乳动物的牙齿发育研究进行了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及现状,以期为全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密度,鼠种、蚤种检出及分布情况,宿主动物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20年浙江省年均家栖鼠密度为3.99%,高于年均家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06、2007、2008、2009、2019、2020年;年均野栖鼠密度为4.52%,高于年均野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13、2016、2017、2018、2019、2020年。2006 - 2020年共捕获173 432只鼠形动物,隶属3目5科12属17种;在鼠种构成中,褐家鼠最多,占32.15%(55 765/173 432)。共检鼠107 736只,染蚤鼠数为3 885只,染蚤率为3.61%;获蚤数为9 039匹,蚤指数为0.083 9。浙江省各监测点共检测血清学样品172 235份,检出阳性样品10份,分别为黑线姬鼠7份、臭鼩鼱2份和褐家鼠1份,滴度范围为1 ∶ 40 ~ 1 ∶ 320;共培养鼠肝、脾脏器163 618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浙江省连续多年检出阳性宿主动物,仍需进一步规范鼠疫监测,做好防复燃和输入疫情的应急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OI基因的赣北地区小泡巨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 1 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COI基因通用引物BatL5310 和R6036R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采用MEGA7 软件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7 只,密度为3.38%,经形态学鉴定有褐家鼠2 只,黑线姬鼠2 只,臭鼩鼱2只,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毛巨鼠或小泡巨鼠的未知鼠1 只,提取的未知鼠样本DNA通过PCR成功扩增出COI基因目的条带,与NCBI基因库中小泡巨鼠(KP995219)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鼠样本与小泡巨鼠(KP995219、KP995203)处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别为 0、0.0016,而青毛巨鼠(NC_036730)单独处于另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赣北地区首次报道小泡巨鼠,采用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进行鼠种鉴定,有助于弥补非常见鼠形态学鉴定困难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上海市浦东新区鼠类种群及恙螨携带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鼠形动物(简称"鼠类")种群及鼠类体表携带恙螨的种类,为预防和控制鼠类及恙螨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浦东新区宣桥镇、航头镇、老港镇、南汇新城镇作为监测点,以农田、荒地、农村居民区、公园作为监测生境,于2020―2022年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密度.收集鼠类耳壳和耳窝全部恙螨,对恙螨种类进行鉴定并计算带恙螨指数.[结果]捕获鼠类222只,分属于2目2科4属5种,其中啮齿目有1科3属4种,食虫目1种(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数的54.05%.捕获恙螨80只,动物恙螨检出率为36.03%,总带恙螨指数为0.36,黄胸鼠带恙螨指数最高(6.00),小家鼠带恙螨指数为0.48.恙螨种类3种,均为纤恙螨属,分别为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及高湖纤恙螨,以地里纤恙螨为优势螨种(55.00%).[结论]浦东新区存在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地里纤恙螨为优势种群的恙螨媒介传播疾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18-2022年闽南口岸地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掌握闽南口岸地区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2018-2022 年选择闽南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口岸及周边 400 m范围内,采用鼠笼法和鼠夹法对小型兽类进行调查,每季度 1 次.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形态鉴定和统计,计算其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显示,2018-2022 年共捕获小型兽类1 066 只,分属2 目2 科3 属5 种,优势种为臭鼩鼱(68.35%),其次为褐家鼠(24.35%).指数变化存在季节性.通过调查初步掌握闽南地区口岸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可为口岸小型兽类防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云南省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携带巴尔通体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的巴尔通体感染和分布特点,为相关疾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采集鼠类脾脏标本,用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1年在德宏州居住区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9种340只和食虫动物2种18只,黄胸鼠为优势种(77.09%,276/358).这些动物的脾脏标本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24.86%(89/358),其中黄胸鼠分离率为28.99% (80/276),其他阳性鼠种为黑缘齿鼠(5株)、社鼠(1株)、大绒鼠(1株)、小泡灰鼠(1株)和臭鼩鼱(1株).共获得85株巴尔通体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40株为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28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11株为昆州巴尔通体(B.queenslandensis),3株为森林巴尔通体(B.silvatica),3株未定种.黄胸鼠携带上述所有种类的巴尔通体.结论 德宏州啮齿动物中至少存在4种巴尔通体的流行,巴尔通体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以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昆州巴尔通体为主要流行菌株,黄胸鼠为当地居住区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今后应加强巴尔通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3-2016年广州市鼠形动物种类及结构变化,探讨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对鼠形动物种类及密度的影响,并为鼠类及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笼夜法,每月监测1次,每次3日,在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分别进行.结果 共捕获10 889只鼠形动物,包括2目5属10种.其中,褐家鼠最多,占68.89%;其次为黄胸鼠,为11.87%;第3位是臭鼩鼱,占8.18%;第4位是小家鼠,占6.07%;黄毛鼠居第5位,占2.66%;第6位是板齿鼠,占1.76%.在城市中,褐家鼠占比最高,为72.96%;其次为黄胸鼠,占11.43%;第3位是小家鼠,占7.14;臭鼩鼱占6.9%;黄毛鼠占0.72%.在农村,占比最高的为褐家鼠57.69%,其次为黄胸鼠13.09%,臭鼩鼯为10.62%,黄毛鼠为7.78%,板齿鼠为6.09%,小家鼠为3.18%,社鼠为0.30%.2003-2016年鼠形动物的种类和比例均发生较大变化,农村的几种常见鼠形动物比例变化不明显,板齿鼠数量逐年减少.结论 城区褐家鼠占绝对优势,提示以后城市的鼠防工作重点应是下水道、沟渠等的灭鼠管理工作;农村的整体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臭鼩鼯的防治工作也需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市小型兽类汉坦病毒的基因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州市部分地区捕捉的小型兽类汉坦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汉坦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于2016年捕获广州市白云区、海珠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等5区的小型兽类,提取其肺组织样本RNA,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汉坦病毒的PCR检测,确定基因型.结果 本研究共捕获小型兽类330只,其中褐家鼠195只(59.09%)、黄胸鼠62只(18.79%)、臭鼩鼱24只(7.27%)、板齿鼠16只(4.85%)、小家鼠14只(4.24%)、黑家鼠19只(5.76%).经汉坦病毒特异性PCR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6.06%(20/330),其中褐家鼠13份,黄胸鼠2份,板齿鼠2份,小家鼠1份,黑家鼠2份,不同动物间汉坦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鼠种为褐家鼠;不同区间汉坦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海珠区阳性率最高.扩增阳性样本经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表明,所有基因型均为首尔型.结论 广州地区小型兽类携带的汉坦病毒为首尔型,其中褐家鼠为主要的带毒兽类,海珠区小型兽类汉坦病毒阳性感染最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