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患者抗胆碱能药物诱发的口-颊不自主运动临床特点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抗胆碱能药物诱导的口-颊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且在应用盐酸苯海索控制震颤的过程中出现的亚急性口-颊不自主运动的帕金森病患者,汇总分析该类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潜伏期和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分析抗胆碱能药物诱导的口-颊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特点。结果:共收集7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应用盐酸苯海索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亚急性口-颊不自主运动,均为老年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1例。苯海索用量均为中小剂量(2~6 mg/d);3例未应用多巴胺能药物;4例合并应用多巴胺能药物,剂量均为中小剂量(左旋多巴等效剂量200~550 mg);运动障碍表现为唇部不自主吸唇,舌在口中不自主运动、舌不自主伸出口外,不自主咬牙、咀嚼、舔舌噘唇,均未见肢体及躯干异动。口-颊不自主运动出现的潜伏期为21~60 d,减停药物后运动障碍的缓解时间为7~30 d。文献检索发现国外相似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女性较男性多见(女性7例,男性3例),多数患者(8/10)仅表现为口-颊不自主运动,当抗胆碱能药物剂量较大时合并肢体异动(2/10),出现口-颊不自主运动的潜伏期为3~93 d,减停抗胆碱能药物后症状缓解时间为2~60 d。结论:抗胆碱能药物诱导的口-颊不自主运动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多为亚急性出现,停药后可在短期内恢复,与左旋多巴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剂量无关,老年、女性、合并焦虑抑郁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克莫司通过上调脊髓背角AMPA受体的突触表达诱发疼痛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or FK506)对小鼠痛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检测FK506对小鼠脊髓背角α-氨-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突触表达和受体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其诱发疼痛的机制.方法 ①将24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两组,FK506组每天腹腔注射FK506构建疼痛模型,Saline组给予生理盐水,每天均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一部分小鼠(每组6只)连续9 d监测小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热痛觉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以及自发性痛行为学的变化,检测模型是否构造成功.另一部分小鼠(每组6只)在注射第7天诱导出明显的疼痛症状后,急性分离脊髓背角,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PA受体亚基GluA1、GluA2的突触表达和磷酸化水平.② FK506+CaN组和FK506+Saline组小鼠,每组6只,在疼痛模型鼠造模完成后给予一次鞘内注射重组钙调蛋白依赖性磷酸酶(calcineurin,CaN)(33 U)或生理盐水,60 min后测定各小鼠的PWT和PWL值,以检测CaN在FK506诱发疼痛中的作用.③另选小鼠18只,将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Control组(腹腔注射Saline后,鞘内注射Saline)、FK506+Saline组(腹腔注射FK506后,鞘内注射Saline)、FK506+CaN组(腹腔注射FK506后,鞘内注射CaN),60 min后,分离脊髓进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CaN在FK506调节AMPA受体中的作用.结果 ①在腹腔连续注射FK506后,小鼠的PWT、PWL值均显著下降,在第7天分别降至对照组的22.3%±0.05%、66.6%±0.05%(P<0.01),并出现明显的自发性痛行为,表现为舔足时间显著增加(P<0.01),疼痛模型制造成功.免疫印迹显示,FK506组脊髓背角GluA1、GluA2亚基的总蛋白表达水平与Salin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可特异性诱导突触中GluA1的数量增加,GluA1的第845位和第831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②与FK506+Saline组相比,FK506+CaN组小鼠的PWT值和PWL值均升高(P<0.05).③与FK506+Saline组相比,FK506+CaN组小鼠的脊髓背角突触中GluA1的表达量减少(P<0.01),并且GluA1的第845位和第831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也降低(P<0.001).结论 FK506可通过抑制CaN的活性诱导脊髓背角GluA1的突触表达亢进和过磷酸化,最终诱发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氧化苦参碱通过抑制HMGB1缓解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神经性疼痛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探索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CCI大鼠神经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CCI组、OMT组,每组 10只.OMT组大鼠于术后 7d内每 2天鞘内注射OMT(1.2 mg/kg),CCI组和Sham组同一时间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术后第 1、3、7、14、21天检测后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和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情况,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 CCI组大鼠表现出甩腿、舔足等明显的疼痛表现,提示造模成功.与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第 7、14、21天的MWT显著降低(P<0.05),PWTL显著缩短(P<0.05).与CCI组相比,OMT组大鼠术后第 7、14、21 天的MWT明显增加(P<0.05),PWTL显著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TNF-α、IL-β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CCI组比较,OMT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TNF-α、IL-β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OMT可能通过下调CCI大鼠脊髓组织中的HMGB1、TLR4、TNF-α及IL-β,缓解CCI大鼠的神经性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梅花鹿瘤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梅花鹿多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多以树木嫩枝、树叶、青草为食,好舔食盐碱,其对狼毒花、飞燕草和富含单宁的枝叶等这些含有毒素的植物具有耐受性,且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故对梅花鹿纤维素消化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梅花鹿瘤胃内存在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其中可降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数量巨大,它们通过分泌各种消化酶,高效地降解采食的嫩枝、树叶、牧草等粗饲料.本课题主要从梅花鹿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特征、纤维素降解的机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综述,同时结合已有研究进展及微生物资源利用现状,对梅花鹿瘤胃微生物资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在大鼠慢性炎性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在大鼠慢性炎性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1组和完全弗氏佐剂(CFA)1组,另取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2组、CFA2组和(GLP-1R激动药)GLP-1组(5μg/kg),采用左后足趾侧注射CFA复制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后3组大鼠建模后第7天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周.采用Hargreaves热痛仪测定前3组大鼠建模前1 d(-1 d)、建模当天(0 d)和建模后1、3、7、14 d的舔足潜伏期,后3组大鼠建模后8、10、12、14 d的舔足潜伏期,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建模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GLP-1R分子的分布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3组大鼠建模后1、3、7、14 d背根神经节(DRG)中GLP-1R蛋白的表达水平,后3组大鼠建模后14 d DRG中GLP-1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蛋白的表达水平,每个时间点3只大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1组比较,CFA1组大鼠建模后1、3、7、14 d的舔足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DRG中GLP-1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1、0 d的舔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P-1R分子与NeuN双重标记明显,且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元双重标记明显,与植物凝集素B4(IB4)阳性神经元未见明显双重标记.与生理盐水2组比较,CFA2组大鼠建模后8、10、12、14 d的舔足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建模后14 d DRG中GLP-1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CFA2组比较,GLP-1组大鼠建模后8、10、12、14 d的舔足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或P<0.01),建模后14 d DRG中GLP-1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GLP-1R分子主要表达于DRG中的CGRP阳性神经元,其表达水平随慢性疼痛的发生与发展而逐渐降低,且升高GLP-1R表达能够有效缓解慢性炎性痛,其可能与降低DRG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米诺环素抑制甲醛炎性痛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区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以阐明其在甲醛炎性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行为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将30只3~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模型组(6只)和米诺环素模型组(8只).对照组采用右后足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甲醛炎性痛模型)采用右后足背皮下注射5%(体积分数)甲醛溶液,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米诺环素模型组分别在模型制备前1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米诺环素.记录4组大鼠足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甲醛溶液后1h内每5 min缩足和舔爪的时间,共记录1h.痛行为学记录结束1h后,行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取脊髓组织,以免疫组化实验的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电生理实验:选取26只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2~5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米诺环素、氟代柠檬酸和多西环素对SG神经元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或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的作用.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缩足和舔爪等炎性痛行为及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腹腔注射米诺环素可显著减轻大鼠第二相的炎性痛行为(t=2.957,P<0.05),并减少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深层(Ⅲ~Ⅳ)c-Fos蛋白的表达(tⅠ-Ⅱ=3.912,tⅢ-Ⅳ=2.630,P<0.05).米诺环素显著增加SG神经元的sIPSCs的频率至用药前的220%±10% (P <0.05),但对sEPSCs的频率(100%±1%,t=0.112,P=0.951)和幅度(98%±1%,t=0.273,P=0.167)、sIPSCs的幅度(105%±3%,t=0.568,P=0.058)均无显著影响.氟代柠檬酸和多西环素对sIPSCs的频率[分别为:(99%±1%,t=0.366,P=0.099);(102%±1%,t=0.184,P=0.146)]和幅度[分别为:(98%±1%,t=0.208,P=0.253);(99%±1%,=0.129,P=0.552)]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米诺环素可抑制甲醛炎性痛及减少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这些效应与其增强SG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有关,而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抗生素的效应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野山杏总黄酮对小鼠镇痛作用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新疆野山杏总黄酮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病法、温浴甩尾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以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品,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品,通过对小鼠灌胃不同剂量新疆野山杏总黄酮(7.5,11,15 mg/kg)考察野山杏总黄酮的镇痛作用.结果:醋酸致痛模型试验中,野山杏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1);热板致痛模型试验中,野山杏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具有明显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痛域的作用(P<0.01).温浴致痛模型试验中,野山杏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温浴甩尾反应痛域具有明显延长作用(P<0.01).结论:新疆野山杏总黄酮可显著延长小鼠疼痛反应痛域,减轻局部疼痛反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卧龙保护区羚牛、水鹿舔盐活动监控统计初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羚牛和水鹿均有舔盐的习性.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盐井藏在深山,是野生羚牛和水鹿的乐园.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对野生动物集中出现的盐井区域进行监控,统计分析羚牛、水鹿利用天然盐井的时间分配,将进一步加深对2种大型食草动物生态习性的了解,进而推进自然保护事业的进步.远程监控摄像设备克服了地形气候光线的影响,可以全天候不间断现场直播并保存录像,从而使野生动物研究的数据更加丰富和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氟西汀通过上调海马内溴结构域蛋白4的表达改善慢性束缚应激所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氟西汀(FLX)对慢性束缚应激(CRS)所致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内溴结构域蛋白4(BRD4)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NS)组、抑郁模型(CRS)组、氟西汀干预(CRS+FLX)组.慢性束缚应激3周建立小鼠抑郁模型,应激的第8天至第21天CRS+FLX组于应激前30 min腹腔注射氟西汀(10 mg/kg),NS组及CRS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喷糖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新旧事物识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海马BRD4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NS组相比,CRS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包括糖水偏好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喷糖实验舔糖时间缩短(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新事物辨别指数降低(P<0.0001),抗抑郁药FLX干预可逆转CRS所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表现(P<0.05);与NS组相比,CRS组小鼠海马BRD4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1.0000±0.04577比0.08337±0.01658;1.0000±0.04379比0.6672±0.03193,P<0.05),而FLX可上调抑郁小鼠海马BRD4蛋白及mRNA的表达(0.08337±0.01658比0.4983±0.08574;0.6672±0.03193比0.8572±0.03181,P<0.05).结论 氟西汀可能通过上调海马BRD4的表达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七总皂苷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改善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抑郁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以及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T)活化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LPS组、PNS+LPS组.利用喷糖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检测海马GFAP、乙醛脱氢酶1蛋白家族L1(ALDH1L1)的表达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GFA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NS组相比,LPS组舔糖潜伏期延长、糖水偏好百分比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NS预处理可逆转上述抑郁样行为;与NS组相比,LPS组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加,GFAP及ALDH1L1蛋白表达上调,GFAP及TNF-αmRNA表达上调,PNS预处理均可减少GFAP、ALDH1L1及TNF-α的表达;结论: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改善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