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 +-K +-2Cl -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 +-K +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 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 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 P<0.05)。 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子烟引起的肺健康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电子烟早期作为一种戒烟辅助工具被发明,近年来其使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青少年,电子烟已成为他们吸食传统卷烟的门户。但是人们对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特别是肺健康危害所知甚少。事实上电子烟作为一种戒烟辅助工具缺乏循证证据,电子烟烟雾含有尼古丁、多环芳香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超细颗粒、重金属和硅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甚至含有致癌物质,可产生多种急慢性生物效应,包括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呼吸道免疫功能抑制、黏蛋白MUC5AC增加,导致肺功能损害,乃至肺癌的发生发展。2019年爆发于美国的电子烟或电子烟产品应用相关肺损伤流行被证实与吸食含四氢大麻酚的电子烟相关。目前中国已出台多部有关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严格执法,学界加深对电子烟健康危害的研究,以控制电子烟的流行,降低其健康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树突状细胞芳香烃受体诱导辅助性T细胞17分化在原发性胆汁胆管炎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芳香烃受体(AhR)激活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PBC患者和1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分选出CD14 +单核细胞,诱导其成为DCs,被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 英激活后与初始CD4 + T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ELISA检测Th17分化相关因子变化。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获得大量DCs,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表面大量突起,CD11和CD14双阳性的细胞占96.48%。共培养后,PBC患者组初始CD4 + T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健康对照组,CCK-8法72 h测得的吸光度( A)值(1.02±0.04),较24 h(0.69±0.04)和48 h(0.82±0.04)时的 A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SD- t1=10.2, P<0.05; LSD- t2=6.3, P<0.05);PBC患者组初始CD4 + T细胞IL-17的相对表达量(1.24±0.40)高于健康对照组(0.61±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0, P<0.05);IL-22表达量(0.96±0.46)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0.42±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76, P<0.05);PBC患者组培养上清液中IL-22的表达量为(77.4±2.9)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49.6±4.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1);IL-17表达量为(170.9±2.7)ng/ml,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130.6±7.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10, P<0.05)。 结论:AhR激活后的DCs可以影响Th17的增殖和分化,并诱导其分泌Th17细胞相关的炎性因子,因此AhR激活后的DCs在PBC的发病中可能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儿肺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水平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儿肺组织中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水平及其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ARN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作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组(CHD-PAH)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无肺动脉高压患儿60例作为先天性心脏病组(CHD组)。将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分别给予常氧和缺氧诱导。将HPASMC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阴性对照组(NC组)和siR-ARNT组,siR-ARNT组细胞转染ARNT-shRNA慢病毒,NC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BC组细胞不转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细胞中ARNT蛋白和mRNA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CHD-PAH组患儿肺组织ARNT蛋白和mRNA水平(0.53±0.06、2.36±0.17)均高于CHD组(0.09±0.02、1.00±0.12, t=53.889、50.62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组HPASMC细胞中ARNT蛋白和mRNA水平(0.47±0.09、2.15±0.13)均高于常氧组(0.14±0.06、1.00±0.09, t=8.072、19.24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C组[0.65±0.13、1.00±0.08、0.43±0.09、0.81±0.12、1.13±0.14、(95.46±11.37)个、(85.17±6.42) μm]和NC组[0.62±0.14、0.98±0.09、0.41±0.07、0.79±0.13、1.14±0.15、(97.43±12.62)个、(83.91±6.58) μm]比较,siR-ARNT组HPASMC细胞中ARNT蛋白和mRNA水平(0.17±0.06、0.37±0.05)、吸光度( A)值(0.33±0.05、0.56±0.10、0.72±0.13)、迁移细胞数[(72.15±10.94)个]和迁移距离[(32.27±6.12) μm]均降低( F=37.863、158.406、3.794、9.814、20.442、10.171、156.87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和NC组HPASMC细胞中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儿肺组织ARNT水平升高,ARNT可能通过影响HP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参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芳香精油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芳香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的影响。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9月1日纳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芳香疗法缓解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篇,共计43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13例,对照组222例。采用StataMP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均数差( SMD)值为-0.94,95%可信区间(95% CI)-1.71~-0.18,2组合并效应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42, P<0.05);以精油品种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薰衣草和柑橘精油混合组 SMD值为-1.89,95% CI-3.22~-0.57,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2.80, P<0.05);以精油计量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滴组 SMD值为-1.65,95% CI-2.65~-0.65,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23, P<0.05);以干预时间为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8周组 SMD值为-1.23,95% CI-1.77~-0.70,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4.51, P<0.05)。 结论:芳香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水平,且芳香疗法对疲乏的积极作用与精油的种类、剂量、干预时间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腹水CD100水平和免疫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CD100水平,并在体外检测CD100对腹水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入组肝硬化患者77例(肝硬化合并单纯腹水患者49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28例),采集外周血和腹水,入组22例对照者采集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和腹水中可溶型CD100(sCD100),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和CD8 +T淋巴细胞表面膜结合型CD100(mCD100)。分选腹水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CD100刺激后检测CD4 +T淋巴细胞增殖、关键转录因子mRNA和分泌细胞因子变化,检测CD8 +T淋巴细胞增殖、重要毒性分子mRNA和分泌细胞因子变化,利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检测CD8 +T细胞的杀伤活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 t检验或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Krusal-Willis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血浆sCD100水平在肝硬化合并单纯腹水患者(1 415.0±434.1)pg/ml、肝硬化合并SBP患者(1 465.0±386.8)pg/ml和对照者(1 355.0±428.0)pg/ml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655)。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sCD100水平低于合并单纯腹水患者[(2 409.0±743.0)pg/ml比(2 825.0±664.2)pg/ml, P = 0.014]。外周血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中mCD100水平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中mCD100水平高于合并单纯腹水患者( P < 0.05)。CD100刺激对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P > 0.05),对效应性CD4 +T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维甲酸相关孤独核受体γt、芳香烃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分泌均无显著影响( P > 0.05)。CD100刺激可增加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CD8 +T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颗粒溶素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分泌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P < 0.05),亦可增加CD8 +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论:CD100的活性形式是sCD100而非mCD100,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中存在sCD100和mCD100表达失衡,sCD100可增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腹水CD8 +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潜在治疗靶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4例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点及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例AADCD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均在婴儿早期起病,首发症状为喂养困难,分别于2~4月龄余出现伴眼动危象的阵发性运动障碍,并出现运动倒退,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如上睑下垂、出汗过多、鼻塞等。4例患儿为来自2个家庭的兄妹,他们的父母均身体健康。例1、例2的二羟基苯丙氨酸脱羧酶(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错义突变c.1040G>A(p.Arg347Gln)和来自父亲的11和12号外显子的全部缺失。例3的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突变c.419G>A(p.G140E)和来自父亲的突变c.1375C>T(p.H459Y);例4未进行基因检测。对3例患儿进行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分析,均未见特异性异常;对例3用血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结果明显增高;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结果示3-甲氧基4-羟基苯二醇、高香草酸和5-羟基吲哚乙酸浓度明显降低,5-羟色氨酸和3-O-甲基多巴水平升高;血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明显降低。对例1、例3、例4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其中例1头颅MRI正常,例3、例4头颅MRI提示髓鞘化稍落后,3例患儿脑电图检查均正常。例1、例2在1岁10个月时因肺炎、呼吸衰竭死亡。例3在4月龄确诊后口服氯硝西泮、盐酸苯海索片、维生素B6片,后加用盐酸司来吉兰片、盐酸普拉克索片治疗,1岁6月龄随访时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发作频率减少,睡眠改善,自主神经症状减轻,但发育迟缓无改善。例4诊断脑瘫和癫痫,多种抗癫痫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无效,于10岁时因心脏衰竭、肾脏衰竭夭折。 结论:AADCD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对早发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婴儿应尽早进行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水平,对可疑病例进行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血浆AADC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AADCD患儿及基因变异携带者,可指导治疗及提供遗传咨询,降低后代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在大鼠牙周炎诱导肝损伤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 1,BMAL1)在大鼠牙周炎诱导肝损伤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牙周炎组大鼠通过结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颈部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8周后检测两组大鼠牙周临床指标并处死。显微CT(micro-CT)扫描大鼠上颌骨并分析牙槽骨吸收情况。HE及油红O染色分析两组大鼠牙周组织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等肝功能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CR,qRT-PCR)、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BMAL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试剂盒染色法检测肝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结果:上颌第一磨牙HE染色和micro-CT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牙槽骨吸收明显。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肝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肝索结构紊乱且肝细胞中可见大量脂滴形成。大鼠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血清中GOT[(62.77±2.59)U/L]、GPT[(47.54±1.04)U/L]、TC[(3.19±0.23)mmol/L]和TG[(1.11±0.09)mmol/L]均较对照组GOT[(38.66±2.47)U/L]、GPT[(31.48±1.57)U/L]、TC[(1.60±0.05)mmol/L]和TG[(0.61±0.09)mmol/L]含量显著升高( P=0.003, P=0.001, P=0.002, P=0.038)。qRT-PCR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肝组织中BMAL1 mRNA的表达[(0.60±0.04)%]较对照组[(1.01±0.07)%]显著下调( t=4.80, P=0.009),NF-κB、TNF-α mRNA的表达[(1.62±0.12)%、(2.69±0.16)%]均较对照组[(1.00±0.03)%、(1.03±0.16)%]显著上调( P=0.008, P=0.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肝组织中BMAL1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11.58±2.15)较对照组(22.66±1.67)显著下调( P=0.015),而NF-κB、TNF-α表达(31.77±2.69、24.31±2.32)均较对照组(19.40±1.82、11.92±0.94)显著上调( P=0.019, P=0.008)。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肝组织中BMAL1蛋白表达[(0.63±0.10)%]较对照组[(1.00±0.06)%]显著下调( t=3.19, P=0.033),NF-κB、TNF-α表达[(1.61±0.12)%、(2.82±0.23)%]均较对照组[(1.00±0.12)%、(1.00±0.11)%]显著上调( P=0.022, P=0.002)。TUNEL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肝组织中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增多。 结论:牙周炎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肝组织中BMAL1的表达激活NF-κB信号分子,引起大鼠肝脏组织中炎症水平和凋亡水平升高,最终诱导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藜芦醇对苯并芘诱导的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对照组、1 × 10 -5 mol/L白藜芦醇组、1 × 10 -5 mol/L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酶P450(CYP)1A1、CYP1B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磷酸化p38水平/p38水平)和AhR蛋白相对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α、IL-6蛋白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苯并芘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SZ95人皮脂腺细胞IL-1α的mRNA(2.045±0.272、2.058±0.154、3.124±0.094、2.185±0.337)和蛋白(9.132±1.181、9.429±0.771、20.361±0.907、9.917±0.897)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4.662、101.705, P值分别< 0.01、< 0.001),其中白藜芦醇+苯并芘组IL-1α mRNA和蛋白相对水平低于苯并芘组(均 P < 0.01)。此外,苯并芘组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白藜芦醇组及白藜芦醇+苯并芘组( F=303.129,均 P < 0.000 1)。白藜芦醇+苯并芘组AhR、CYP1A1和CYP1B1的mRNA表达较苯并芘组显著下调( t值分别为10.640、33.599、18.327,均 P < 0.001)。苯并芘组细胞AhR蛋白表达低于白藜芦醇+苯并芘组( P < 0.001)。 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环境污染物苯并芘诱导的SZ95人皮脂腺细胞炎症因子IL-1α表达,该作用可能通过AhR和p38MAPK通路所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轮班工作对非超重/肥胖女性脂肪因子、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轮班工作对非超重/肥胖且血糖正常个体生物钟稳定性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超重/肥胖的血液移植科轮班女性护士及体检科非轮班女性护士分为轮班工作组和非轮班工作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肪因子(脂联素、瘦素、趋化素、内脂素)及褪黑素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生物钟核心基因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蛋白故障(Clock)和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表达。化学发光法测定皮质醇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毛细管电泳法测定HbA 1C。此外,生物电阻抗法评估内脏脂肪面积(VFA),基于问卷计算睡眠中期时间复合相位偏差(CPD)。 结果:轮班工作组褪黑素明显低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23),皮质醇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01),Clock及Bmal1 mRNA表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34, P=0.047)。轮班工作组的空腹血糖、HbA 1C虽在正常范围,但已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11, P=0.033)。轮班工作组虽体重指数正常,但VFA已明显高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10)。且轮班工作组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L-6、TNF-α、瘦素、趋化素及内脂素显著高于非轮班工作组( P=0.033, P=0.012, P=0.001, P=0.011, P=0.021, P=0.007)。此外,校正体重指数及活动因素发现,CPD与VFA( r=0.434, P=0.049)、炎症因子IL-6( r=0.514, P=0.017)、TNF-α( r=0.700, P<0.001)及促炎脂肪因子瘦素( r=0.473, P=0.030)、趋化素( r=0.439, P=0.047)、内脂素( r=0.521, P=0.015)呈正相关。 结论:轮班工作可影响女性生物钟稳定性,在尚未超重/肥胖时已出现内脏脂肪、炎症因子和促炎脂肪因子增多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