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通过HIF-1α和SOX-9维持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稳态及抗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兔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模型软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Ⅱ型胶原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改善KOA软骨稳态以及抗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的右膝关节采用木瓜蛋白酶制造兔KOA模型.制模完成后,电针组给予电针犊鼻及内膝眼穴干预,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14 d.模型组每天在固定器上固定15 min.对照组右膝关节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检测软骨组织的病理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软骨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HIF-1α、SOX-9、MMP-1和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HIF-1α、SOX-9、MMP-1和MMP-13的mRNA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皱缩,基质染色呈浅色,潮线不完整,而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改善;改良Mankin's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TUNEL结果显示,电针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TNF-α、IL-1β表达明显降低;WB和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IF-1α和SOX-9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上调HIF-1α和SOX-9的表达,减少MMP-1、MMP-13、TNF-α、IL-1β的表达,增加Ⅱ型胶原蛋白的形成,从而发挥缓解软骨损伤、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肩胛下角骨瓣重建内踝骨与软组织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对1例内踝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下角骨瓣嵌合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内踝,修复三角韧带及软组织缺损,并修复距骨软骨损伤。术后皮瓣及骨瓣完全成活,伤口及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周,内踝处达骨性愈合,移植骨瓣大小形状与内踝缺损匹配,未出现骨质吸收。术后10个月随访,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色泽及质地满意,踝关节穴稳定性、屈伸活动较好,并恢复负重和行走;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角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术后骨盆冠状面倾斜角度的变化。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术前存在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5例,双侧20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1.2±2.2)岁(9~1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距下关节制动手术治疗。术后规律随访,并在术后3个月、1年、2年拍摄双下肢站立X线全长片及双足站立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部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双侧踝关节平面高度差、骨盆高度差、骨盆倾斜角及骶髂距离差F值。结果:本组患者平足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Meary角在术后3个月(3.1°±1.5°)较术前(25.9°±4.3°)明显改善( P<0.001),且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对比无明显变化( P=0.748)。Pitch角在术后3个月(16.6°±2.4°)较术前(9.9°±1.5°)明显增高(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对比亦无明显变化( P=0.542)。踝穴高度差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01),其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P=0.159)。术后3个月骨盆高度差为(7.1±1.2)mm,较术前的(12.4±1.7)mm明显减小( P<0.001),术后1年为(3.6±1.8)mm,较术后3个月仍有改善( P<0.001);术后2年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3)。术后3个月骨盆倾斜角和骶髂距F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亦均进一步改善(均 P<0.05),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距下关节制动术可矫正伴骨盆倾斜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平足,且术后其骨盆在冠状面的倾斜和不等高会有所改善,但在术后2年的随访期仍不能达到完全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方氏头针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方氏头针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疼痛病、精神类疾病等方面的治疗,对中风后偏瘫早期、恢复期及并发症均有显著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选穴基本相同,但在并发症治疗中选穴差异较大;治疗颈肩腰痛均选取大脑皮层伏象颈腰对应点;近年来拓展应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疑难病的治疗。方氏头针形成时间较早、理论体系较完整,但目前临床应用相对不足,也存在着选穴上未能较好体现脏腑经络理论、大脑皮层功能投影选穴理论需进一步论证、操作要求严格而研究者手法量学存在差异、部分临床科研设计严谨性欠佳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髓鞘完整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 d开始进行电针刺激环跳穴和阳陵泉穴,30 min/d,持续14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 d、7 d和14 d进行机械缩足阈值测定。在造模后14 d,通过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采用蛋白印迹检测β-分泌酶1(β-secretase 1,BACE1)、神经调节蛋白1亚型Ⅲ(neuregulin 1 type Ⅲ,NRG1 Ⅲ)及磷酸化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2(phosphorylated ErbB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p-ErbB2)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用于行为学结果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1)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提示,时间和组别对机械缩足阈值影响的交互效应显著( F=29.817, P<0.001),并且时间主效应( F=240.598, P<0.001)与组别主效应( F=304.291, P<0.001)均显著。造模前4组大鼠行为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后,电针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在术后3 d[(16.87±1.82)g]、7 d[(15.09±1.75)g]和14 d[(15.07±1.49)g]显著高于疼痛模型组大鼠[(11.31±1.36)g,(10.33±0.73)g,(9.87±0.98)g](均 P<0.01)。(2)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F=92.06, P<0.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13.26±1.90)%]低于假手术组[(36.37±0.68)%]( 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28.21±3.15)%]高于疼痛模型组( P<0.01);(3)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 、NRG1 Ⅲ及p-ErbB2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04,21.20,11.74,均 P<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 、NRG1 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比值(0.42±0.09,0.54±0.05,0.73±0.06)低于假手术组(1.16±0.13,1.00±0.10,1.02±0.15)(均 P<0.05);而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处BACE1、NRG1 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的比值(0.86±0.09,0.81±0.05,1.12±0.04)高于疼痛模型组(均 P<0.05)。 结论:电针治疗可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脊髓背角脱髓鞘样变,上调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穴肛重建术术前各通道精准评估与术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穴肛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以及直肠远端位置共4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一穴肛畸形患儿2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年龄为(21.6±25.5)个月,体重为(9.96±8.96) kg。所有患儿在重建术前均行常规行心脏、腹部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腹部和骨盆的MRI检查及远端结肠造影检查,以评估伴随畸形和初步估计直肠、膀胱和尿道的发育情况,使用膀胱镜检查明确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和直肠远端和尾骨相对的位置。结果:6例三个通道的开口位于同一平面,其他15例三个通道皆位于不同平面。14例患儿共同通道长度≤3 cm,其中只有11例接受了泌尿生殖系统整体下移术(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或腹腔镜辅助下泌尿生殖系统整体下移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L-TUM)治疗;其余3例,1例因尿道过短,行泌尿生殖系统分离术;2例因阴道发育不良行阴道替代术+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分离术;7例的共同通道长度>3 cm,接受了泌尿生殖系统完全分离术。7例因阴道发育不良或闭锁,行阴道替代术。7例因直肠末端位置低于耻尾线接受了TUM,因直肠盲端高于尾骨水平有14例,其中4例接受了L-TUM。结论:共同通道、尿道、阴道的长度以及直肠闭锁远端和耻尾线的相对位置在术前必须精准评估,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穴肛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及MiR-27a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及miR-27a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温针灸组、抑制剂组及抑制剂+温针灸组(简称联合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前3 d对抑制剂组及联合组大鼠给予局部miR-27a抑制剂药物干预;除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局部注射木瓜蛋白酶方法制成早期KOA大鼠模型。待造模完成后,联合组及温针灸组大鼠均给予内、外侧膝眼穴温针灸治疗,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14 d。模型组及抑制剂组大鼠则同期在固定器上制动30 min。于干预2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软骨组织白介素(IL)-1β和IL-6水平;采用WB技术检测软骨组织p-PI3K、p-AKT、p-mTOR、PI3K、AKT、mTOR、LC3-Ⅱ及Beclin1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软骨组织中miR-27a含量。结果:干预结束后发现温针灸组软骨细胞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抑制剂组及联合组软骨细胞形态较温针灸组进一步改善;温针灸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抑制剂组及联合组软骨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 P<0.05),抑制剂组与联合组软骨细胞凋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温针灸组、抑制剂组和联合组IL-1β、IL-6、LC3-Ⅱ、Beclin1、miR-27a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抑制剂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较温针灸组显著降低( P<0.05);温针灸组、抑制剂组和联合组p-PI3K/PI3K、p-AKT/AKT及p-mTOR/mTOR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 P<0.05),抑制剂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亦显著高于温针灸组( P<0.05),抑制剂组及联合组上述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温针灸可能通过下调miR-27a表达,促进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能抑制早期KOA模型大鼠软骨细胞过度自噬及凋亡,有助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及损伤,延缓关节退变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风府及双侧天柱、风池、完骨、玉枕、后溪,予疏密波,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2~6mA,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刮痧放痧治疗,以头后部足太阳膀胱经、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处为主,每周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周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并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3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36各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6.7%(33/43,P<0.05);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P<0.05).结论:刮痧放痧联合电针可有效治疗枕大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CT下经完骨穴穿刺面神经方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通过CT影像多平面重建,模拟经完骨穴向瞳孔方向穿刺路径,以茎乳孔为参照对象,探讨经完骨穴穿刺面神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扫描范围包含颅底的CT影像24例为观测样本,多平面重建后,设计穿刺路径,统计模拟穿刺线成功穿刺至茎乳孔附近的例数并测量与茎乳孔直线距离,观察茎乳孔与周围解剖结构位置关系.结果:在24例观测样本横断面上模拟穿刺,共得到穿刺路径48条,模拟穿刺线行经均未见骨性结构,穿刺成功率100%.经过计算得到模拟穿刺线与茎乳孔外口的空间直线距离,最短1.55mm,最长10.35 mm,平均(5.03±1.93)mm,左右两侧直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被观测者直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穿刺路线均未途经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结论:经完骨穴向瞳孔方向穿刺至面神经附近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选穴规律.[方法]以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相关文献为检索内容,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等各大数据库.将文献中符合条件的腧穴录入Microsoft Excel 2021 软件表格内,建立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腧穴频次频率、归经、特定穴、分布部位等信息的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SPSS Statistics 25.0及SPSS modeler 18.0 Web复杂网络对纳入的处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Ward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及高频腧穴与核心处方的Web网络图.[结果](1)共收录文献93篇,其中,针刺处方117条,穴位172个,穴位使用总频次1 199次;(2)腧穴使用频数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风池、足三里、合谷、百会、三阴交、太冲、曲池、阳陵泉、完骨、天柱;(3)使用频数位于前5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4)腧穴使用部位选择主要以头面颈项部及下肢部为主;(5)特定穴的使用频数最高的是交会穴;(6)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高频穴位是风池-完骨、风池-天柱和风池-天柱-完骨.前31位高频腧穴(频率>10次)可分为9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形成了以"调神束骨,熄风止动"为主要治则,以远近配穴为主体的配伍规律,并重视多气多血之阳经的应用,呈现以风池-完骨-天柱为核心的基础穴位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