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洗脱微球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患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病死率居第2位。在临床实践中,2/3患者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对于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与传统的采用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进行化疗栓塞的方法相比,药物洗脱微球的研发和应用,为TACE治疗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技术要求更高,病灶应答率更好。因此,在积累大量临床病例和相关医学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多位肿瘤介入领域专家制定了药物洗脱微球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共识,旨在促进药物洗脱微球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治疗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洗脱栓塞微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药物洗脱栓塞(Drug-eluting Embolization,DEE)微球是一种用于阻断肿瘤血流和传递药物的治疗性栓塞剂,本文就其最新技术和临床应用、DEE微球设计时应考虑的重要特性、影响药物装载和分布的因素,以及使用DEE微球测定药物空间分布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和空白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和空白微球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50例经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和空白微球两组间肿瘤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术后药物洗脱微球组PR、ORR、DCR均高于空白微球组,其中术后1个月两组间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8,P = 0.04).术后药物洗脱微球组PD低于空白微球组;术后药物洗脱微球组的CEA、CYF、SCC均低于空白微球组,两组术后CEA、CYF、SCC均低于术前,其中两组间术后1个月CEA、CY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洗脱微球组PFS、OS均高于空白微球组.结论 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相较于空白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更有效地提高肿瘤治疗有效率及延长生存时间,为其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可靠的临床实践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动脉栓塞药物洗脱微球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 beads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是目前治疗不可切除肝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动脉内注射药物洗脱微球达到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本文系统地阐述用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不可生物降解和可生物降解药物洗脱微球的最新进展,讨论不同药物的载药能力和载药方式,如细胞毒性药物和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并对药物在体外或体内的释放动力学以及在靶组织和非靶组织中的分布进行详细的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常规TACE与药物洗脱微球TACE治疗CNLC Ⅱb和Ⅲa期肝细胞癌效果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TACE(cTACE)与药物洗脱微球TACE(DEB-TACE)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b和Ⅲ a期肝细胞癌(HCC)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CNLC Ⅱ b或Ⅲa期HCC患者,其中47例接受cTACE(cTACE组)、44例接受DEB-TACE(DEB-TACE组);比较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短期疗效[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统计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TACE治疗HCC后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首次[84.09%(37/44)vs.63.83%(30/47),90.91%(40/44)vs.74.47%(35/47),P=0.028、0.040]及再次[75.00%(33/44)vs.55.32%(26/47),86.36%(38/44)vs.68.09%(32/47),P=0.049、0.039]TACE 后 ORR 和 DCR 均高于 cTACE 组.Ⅲa 期 HCC 患者首次DEB-TACE后ORR和DCR高于首次cTACE后(P=0.035、0.027);中等肿瘤负荷患者首次DEB-TACE后ORR高于首次cTACE后(P=0.017),但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组间OS和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631、10.172,P=0.006、0.001).门静脉癌栓、肿瘤最大径≥5 cm及肿瘤数目≥4个均为TACE治疗HCC后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EB-TACE用于治疗CNLC Ⅱb和Ⅲa期HCC效果优于cTACE,治疗CNLC Ⅲa期和中等肿瘤负荷患者短期效果更佳;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数目为TACE治疗HCC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DEB-TACE序贯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采用药物洗脱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序贯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72 例,其中接受DEB-TACE治疗38 例作为对照组,接受DEB-TACE序贯 RFA 治疗 34 例为观察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α)、糖类抗原125(CA125)和CA199 水平.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近期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9.4%和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AFP、HSP90α和CA125 水平分别为(123.6±32.5)μg/L、(97.6±21.6)ng/mL和(30.2±13.2)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4.5±34.6)μg/L、(129.1±22.3)ng/mL和(71.6±14.3)U/mL,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为 28 个月,其 1a和 2a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7.6%,而对照组患者中位OS为20 个月,其1a和2a生存率分别为71.1%和42.1%,两组差异显著(Log Rank x2 =4.258,P=0.039).结论 采用DEB-TACE序贯RFA治疗PLC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改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常用于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一线治疗.但是由于HCC的异质性、富血管的特点以及耐药等原因,部分患者并不能从TACE中获益.近年来,为了延长中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期,对于改善TACE疗效策略的研究不断推进.新的栓塞材料可以增强TACE栓塞效果延缓药物释放,联合其他综合治疗,改善TACE后异常的HCC微环境,可以减少TACE后的复发率并延长生存期.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基础临床转化,影响TACE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应对方法被不断发现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介入治疗中,导引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后,球囊或微导管无法通过闭塞病变,或者球囊虽然可以通过闭塞病变但无法充分预扩张,因此采用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手术成功的标准为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后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血管残余狭窄<20%.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 首选磨头直径为1.25 mm的患者占80.6% (25/31),96.8%(30/31)的患者仅用1个磨头完成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操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9.8%(3/31),其中冠状动脉夹层1例,无复流/慢血流3例,同时出现夹层和慢血流1例.手术成功率为96.8%(30/31).住院期间,3例患者发生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手术成功患者在术后随访36(11,9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4/30),其中心原性死亡发生率为3.3%(1/30),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7%(2/30),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为3.3%(1/30),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为6.7%(2/30).结论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塞那肽缓释微球体外释放度研究及其方法学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艾塞那肽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研究,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及耐用性.方法 使用菲罗门Jupiter XB-C18柱(25 cm×4.6 mm,5 μm,300 ?),以0.5 %磷酸水/乙腈溶液(80/20)为流动相A,以0.5 %磷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50 ℃;流速:1.0 ml/min;进样体积:20 μl.采用释放度测定法,通过检测球内剩余药物的量间接测定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 计算累积释放度及其相关性表明,释放曲线拟合符合波尔兹曼方程;37和45 ℃释放度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结论为了缩短样品周期,质量标准中选取45 ℃释放方法,并通过方法学研究,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科学性及耐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的CTO患者40例,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特点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40例患者闭塞时间为3~56个月,均为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J-CTO评分均≥3分,术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双侧造影使用率为100%.通过前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23例,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钢丝技术及平行导引钢丝技术为术者最常采用的正向技术,其中5例患者采用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4例获得成功;逆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14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10例.术中使用平均钢丝数为5.07根,术者最常用软导丝是Sion系列钢丝35例(82.5%),其次为Runthrough钢丝22例(55%),再次为锥形导丝Fielder系列钢丝15例(37.5%),成功通过病变5例(12.5%).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32例(80%),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Gaia系列钢丝23例(57.5%),其次为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19例(47.5%),再者为Pilot系列钢丝18例(45.0%).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33例,82.5%).操作中IVUS使用22例(55%),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及寻找闭塞血管人口.40例患者平均球囊使用3.24个,平均植入支架2.53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37例,未成功3例,PCI成功率达92.5%.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017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目前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这得益于术者经验丰富、术前充分阅片、冠脉CT使用率高、术中IVUS充分使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导丝、器械及合理的策略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