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层螺旋CT检查在囊腔型肺癌和薄壁空洞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囊腔型肺癌和薄壁空洞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囊腔型肺癌患者和110例薄壁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对两组患者的MSCT征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病灶边缘、瘤肺界面、含气腔隙数、内壁光整度、内部结构、周围结构、形态分型、蜂窝征、磨玻璃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含气腔隙壁厚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囊腔型肺癌和薄壁空洞性肺结节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差异,MSCT检查有助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3.0)岁]。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L 5椎体三维模型,测量L 5双侧椎板中间区域厚度、纵向最长径、下缘弧度半径、上下面尾端之间的夹角、下缘厚度及下缘最长径,进而设计新型改良椎板钩。再选择1名上述受试者,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L 4~S节段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L 5双侧峡部裂模型(B模型)、改良与传统椎板钩固定模型(C、D模型)。通过约束骶骨两边,于L 4椎体上施加400 N纵向载荷模拟身体上1/3重力及沿X、Y、Z 3个方向上10 N·m的弯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状态,评估A模型L 4/5节段和L 5/S 1节段活动度,并与既往研究进行对比,验证A模型的有效性;比较A、B、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峡部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C、D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以及C、D模型中椎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 结果:(1)A模型L 4/5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分别为5.01°、4.03°、3.91°、1.42°,L 5/S 1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62°、2.51°、2.40°、1.23°。(2)A、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时结果相似,而B模型则明显增大。(3)A、C、D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峡部的最大位移差异不明显,而B模型峡部的最大位移均明显高于A、C、D模型,尤其在旋转时更明显,较A、C、D模型分别增大295%、277%、276%。C模型峡部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938 MPa、1.698 MPa、0.410 MPa、2.775 MPa、1.554 MPa,D模型峡部最大应力分别为0.590 MPa、1.297 MPa、0.520 MPa、3.088 MPa、2.072 MPa,C、D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时峡部最大应力相似,但C模型在后伸、侧弯、旋转时峡部应力均小于D模型,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小21.1%、10.2%、25.0%。(4)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内固定最大应力分别为135.220 MPa、130.180 MPa、200.940 MPa、306.340 MPa,D模型分别为131.840 MPa、112.280 MPa、349.980 MPa、370.140 MPa,2种模型在前屈、后伸时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变化相当,但在左侧弯及左侧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减小42.6%、17.2%。(5)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9.787 MPa、36.857 MPa、37.943 MPa、96.965 MPa,D模型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0.104 MPa、64.236 MPa、196.010 MPa、193.020 MPa,且2种模型最大应力均分布在与内固定接触区域,尤其在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少42.6%、80.6%、49.8%。 结论:改良椎板钩更符合国人椎板解剖结构。与传统椎板钩系统相比,改良椎板钩系统能有效降低腰椎峡部裂在各方向的位移及活动度,使内固定及椎体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薄层CT影像3D打印技术在胸外科规培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3D打印技术在胸外科肺癌根治术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规培轮转的40名青年医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培训,试验组进行3D打印技术辅助的培训。培训1个月后用客观教学效果测试考核与主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来评价。采用SPSS 24.0进行 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所有学员分别在平扫CT下与术中胸腔镜视野下,识别肺段动脉、肺段支气管、肺段静脉、第7组纵隔淋巴结、第2、4组淋巴结(右侧)或第5、6组淋巴结(左侧)共5组解剖结构。试验组学员的CT平扫识别准确性[(84.00±11.42)分]与胸腔镜解剖识别准确性[(74.00±13.14)分]均高于对照组[(71.00±10.71)(56.50±9.88)分]。试验组学员的主观评价在教学方式认可度、教学兴趣提高度、CT影像熟悉度、术中解剖熟悉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传统教学,3D打印技术可提高学员的客观教学效果测试考核成绩,同时可提高学员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教学兴趣提高度、CT影像熟悉度及术中解剖熟悉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薄层CT对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征象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101例肺腺癌患者[男性42例、女性59例,年龄28~75(56.5±9.4)岁]的薄层CT影像学资料,包括结节内部特征(实性成分、血管征、支气管征、空泡征)、边缘特征(光整、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结节长径、CT值、相对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等。根据病理亚型将患者分为浸润前组(25例)和浸润组(76例),并对2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和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浸润前组25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20例(80.0%)、混合磨玻璃结节5例(20.0%)。浸润组76例患者中有纯磨玻璃结节13例(17.1%)、混合磨玻璃结节26例(34.2%)、实性结节37例(48.7%)。浸润组患者结节内部出现实性成分、支气管征、血管征、空泡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9%(63/76)对20.0%(5/25)、26.3%(20/76)对4.0%(1/25)、43.4%(33/76)对16.0%(4/25)、32.9%(25/76)对8.0%(2/25), χ2=4.14~33.82,均 P<0.05]。浸润前组患者结节边缘光整的概率高于浸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17/25)对10.5%(8/76), χ2=33.36, P<0.001],浸润组患者结节边缘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概率均高于浸润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7%(56/76)对32.0%(8/25)、71.1%(54/76)对0、47.4%(36/76)对0, χ2=14.08、Fisher确切概率法,均 P<0.001]。浸润前组与浸润组患者的结节长径[7.50(6.50, 8.25)mm对13.00(11.00, 16.00)mm]、CT值[-537.00(-612.00, -418.00)HU对-61.00(-318.25, 21.50)HU]、相对CT值[-289.00(-412.00, -210.50)HU对-758.50(-839.00, -534.25)HU]、结节体积[ 0.18(0.14, 0.26)cm 3对0.86(0.44, 2.16)cm 3]、CT值/体积的比值[-2685.00(-3564.00, -1972.00)对-48.19(-422.14,12.8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1~-5.43,均 P<0.001)。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最佳临界值:当结节长径≥8.75 mm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4.0%;当结节体积≥0.31 cm 3时,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8.0%;当CT值为-464 HU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72.0%;当CT值/体积的比值为-1681.7时,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88.0%。结节长径、CT值、结节体积、CT值/体积的比值的AUC分别为0.902(95% CI:0.843~0.962)、0.889(95% CI:0.824~0.955)、0.863(95% CI:0.784~0.942)、0.936(95% CI:0.886~0.985)。 结论: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CT征象与其结节体积、长径、密度、内部特征、边缘特征有关,需多平面仔细观察相关征象,综合分析,一旦发现其具有浸润倾向,应及早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期(1个月)行头颅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图像的融合分析,计算颅内积气的体积、电极偏差(电极实际位置与计划靶点间的偏差值);并于前、后连合(AC-PC)下4 mm的轴位层面上计算术后早期与晚期的坐标差[ X代表AC-PC旁开距离(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Y代表AC-PC方向(前方为正,后方为负)],评估术后1个月内因颅内积气的吸收导致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并分析颅内积气与坐标差间的相关性。 结果:78例患者术后早期整体颅内积气体积[ M( Q1, Q3)]为1.08(0.22,3.02)cm 3,其中左、右侧分别为0.24(0.00,0.94)cm 3、0.48(0.06,1.62)cm 3;至术后晚期所有患者的颅内积气均完全吸收。术后早期左、右侧的电极偏差分别为(1.40±0.61)mm、(1.08±0.52)mm,术后晚期分别为(1.30±0.55)mm、(1.19±0.57)mm;术后早期与晚期同侧别比较,电极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早期与晚期比较,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左侧:Δ X=(0.41±0.52)mm,Δ Y=1.00(0.70,1.50)mm;右侧:Δ X=(0.43±0.50)mm,Δ Y=1.00(0.70,1.30)mm。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颅内积气与左侧 X轴向( r=0.17, P=0.039)和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24, P=0.003)均相关;右侧颅内积气与右侧 X轴向电极偏移量( r=0.10, P=0.388)无关,但与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44, P<0.001)相关。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的颅内积气可能对电极位置产生影响,随着颅内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的回位,电极位置会向前和向外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ATPRS)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生物力学拔出力性能。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质疏松颈椎(C3-C7)湿性标本9具(男5具,女4具),每具标本双侧随机置入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ATPRS)、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或颈椎前路椎体螺钉(VBS),即平均分成3组(ATPRS比ATPS,ATPRS比VBS,ATPS比VBS),每组3具。所有标本行薄层CT扫描后,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再设计ATPS组的导板并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ATPS通过导板指导下置钉,ATPRS和VBS行徒手置钉。最后将椎体放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各组螺钉进行拔出力试验,对比拔出力性能。结果:ATPRS、ATPS和VBS的平均最大拔出力分别为(287.94±76.78)N、(462.23±174.35)N和(169.20±89.07)N,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TPRS的拔出力要优于VBS,可为ATPRS在临床上的运用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月龄小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2月龄,因右手肿物10余日来我院就诊。患儿母亲述10余日前无意中发现患儿右手背侧肿胀,就诊于当地医院,X线片示:右手第三掌骨骨密度低,部分骨质破坏。我院专科检查:右手背侧第三掌骨处略有隆起(图1),隆起处皮肤颜色正常,皮温正常,质较硬,无活动度,无波动,界限不清,触压痛不明显,中指屈伸活动基本正常,末梢血运良好。X线片示:右手第三掌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骨质连续性中断、病理性骨折(图2),未见明显骨膜反应。CT及MR示:右手第三掌骨膨胀性生长,其内见片状低密度影,T 1WI呈欠均匀等低信号,T 2压脂像呈稍高信号,周围软组织及肌间隙内可见长T 1长T 2信号,边界不清,诊断为"右第三掌骨肿物"(图3、4)。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明确手术指征,无禁忌征,全身麻醉,切开骨膜,暴露肿物(图5),边界清,肿物为第三掌骨髓腔内肿物,用刮勺彻底刮出髓腔内肿物,保留骨质,冲洗瘤腔,取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C臂机透视位置可,修复骨膜,逐层闭合创口。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弥漫增生的泡沫样细胞中散在大量淋巴细胞及分叶核细胞,偶多见多核巨细胞,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CD1a、CD68可见散在(+),Langrin(+),Ki67(+),形态学结合免疫标记结果,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图6、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