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期(1个月)行头颅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图像的融合分析,计算颅内积气的体积、电极偏差(电极实际位置与计划靶点间的偏差值);并于前、后连合(AC-PC)下4 mm的轴位层面上计算术后早期与晚期的坐标差[ X代表AC-PC旁开距离(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Y代表AC-PC方向(前方为正,后方为负)],评估术后1个月内因颅内积气的吸收导致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并分析颅内积气与坐标差间的相关性。 结果:78例患者术后早期整体颅内积气体积[ M( Q1, Q3)]为1.08(0.22,3.02)cm 3,其中左、右侧分别为0.24(0.00,0.94)cm 3、0.48(0.06,1.62)cm 3;至术后晚期所有患者的颅内积气均完全吸收。术后早期左、右侧的电极偏差分别为(1.40±0.61)mm、(1.08±0.52)mm,术后晚期分别为(1.30±0.55)mm、(1.19±0.57)mm;术后早期与晚期同侧别比较,电极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早期与晚期比较,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左侧:Δ X=(0.41±0.52)mm,Δ Y=1.00(0.70,1.50)mm;右侧:Δ X=(0.43±0.50)mm,Δ Y=1.00(0.70,1.30)mm。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颅内积气与左侧 X轴向( r=0.17, P=0.039)和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24, P=0.003)均相关;右侧颅内积气与右侧 X轴向电极偏移量( r=0.10, P=0.388)无关,但与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44, P<0.001)相关。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的颅内积气可能对电极位置产生影响,随着颅内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的回位,电极位置会向前和向外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腋静脉穿刺螺旋电极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腋静脉穿刺螺旋电极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行经腋静脉穿刺螺旋电极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2018年1—6月入院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入院患者11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拟定的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2.63±2.39)d,住院费用(1.62±0.37)万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455,3.681; P<0.05)。观察者患者健康知识得分为(92.37±5.28)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86,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3.04%,对照组为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59, 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腋静脉穿刺螺旋电极行永久心脏起搏术中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对电刺激反应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CND)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并比较其与蜗神经形态正常植入者之间的差异,探讨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分为CND组及对照组。CND组51例,其中男20例、女31例,CI植入年龄(2.7±1.5)岁,4例双侧植入,共计55耳,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ND,其耳蜗结构正常;对照组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CI植入年龄(3.0±1.9)岁,1例为双侧植入,共计22耳,术前影像学检查耳蜗结构及蜗神经形态均正常。除3例(3耳)CND患者植入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CI422电极外,其余患者均植入CI24RECA或CI512电极。所有患者均开机6个月以上,采用Customer Sound EP软件记录耳蜗内电极的蜗神经电刺激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并绘制耳蜗不同部位电极的ECAP增益曲线。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分组及电极位置对ECAP诱发阈值、最大振幅、潜伏期及增益曲线坡度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所测电极周围均可记录到ECAP反应,引出率为100%;而CND组ECAP总引出率为71%(859/1 210),且由1号电极至22号电极ECAP引出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CND组患者ECAP诱发阈值提高、最大振幅降低、增益曲线坡度减小、ECAP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统计分析显示,电极位置对CND组患者ECAP诱发阈值、最大振幅及增益曲线坡度有显著影响( P值均<0.01),但对ECAP潜伏期无明显影响( P>0.05);而电极位置仅对对照组ECAP阈值有影响( P<0.05)。CND患者由1号电极至22号电极ECAP诱发阈值呈逐渐增高趋势,而最大振幅及增益曲线坡度呈逐渐降低趋势。 结论:与蜗神经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相比,CND患者不仅残余螺旋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其对电刺激的反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CND患者蜗神经损伤程度个体间差异较大,总体上由耳蜗底转至耳蜗顶转呈逐渐加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影像学评估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别采取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技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情况,以及内耳精细结构可能造成的损伤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103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术后应用X线数字减影摄片、颞骨高分辨率CT、以及锥体束CT(CBCT)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重建技术,对于电极植入耳蜗内达到的位置、植入电极的数量、植入角度和深度以及对耳蜗内细微结构可能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结果 有关植入电极在耳蜗内位置的显示,不同检测方法的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DR检查比较简便,观察耳蜗植入位置比较直观,但是对于细节显示不足,螺旋CT能清晰显示植入电极的位置以及耳蜗的精细结构,但是对于单个电极显示欠清晰.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后,CBCT可以精确显示植入电极的形态和植入位置,但是尚不能清楚反映耳蜗内在微细结构.结论 CBCT对于耳蜗植入电极的显示很清晰,操作相对简单,可以作为人工耳蜗术后的常规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植入过程的优化流程与传统方法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根据心肌兴奋性预判对起搏器植入术流程优化,并比较优化流程与传统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32例患者(观察组)起搏器植入过程中增加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拧入前阈值测试,判断心肌兴奋性,并延长阈值下降观察时间30 min,观察调整导线位置次数、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参数与前期310例(对照组)传统方法(观察5~10 min,如不满意则更换位置)的差异.结果 两组共78.1%的患者阈值恢复时间在10 min以内.21.9%患者在10 min未降至要求范围内,其中对照组68例更换了起搏位置,优化组7例则继续观察至30 min.最终对照组4例(1%)更换多个位置仍达不到阈值要求范围,故放弃更换位置,最终观察时间超过20 min,最后在起搏器与导线连接前测量阈值降至1V以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X线曝光剂量[(227.7±38.5)mGay vs(440.8+51.5)mGay],手术时间[(51.8±8.4)min vs(61.8±7.6)min],电极更换部位次数(1.0±0.2 vs 2.1±1.2)均明显减少或缩短(P均<0.001).结论 优化流程可减少不必要的位置调整,减少X线的暴露量及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患者男性,87岁.因突发心悸、胸闷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拟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上腔静脉可能,双侧肘静脉造影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扩张.经股静脉径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电极螺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术后随访1个月,无心力衰竭及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各项起搏参数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螺旋神经节细胞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患者的耳蜗中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的数量与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NS)患者相比是否具有差异,以及耳蜗不同位置之间的数量分布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00年至2020年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的WS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植入年龄、植入侧别、植入电极型号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电刺激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测量数据以及其幅值增长曲线(amplitude growth function,AGF).为控制植入年龄,植入电极类型等混杂因素带来的偏倚,制定对照组患者纳入标准,通过采用窗函数的计算方式,应用Matlab(R2016a)计算两组中不同刺激电极的slope值.依据刺激电极在耳蜗中的位置,将电极分为近蜗顶组,中间组以及近蜗底组,应用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中不同位置之间的slope值.结果 依据纳入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6名WS患者以及16名NS患者,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WS患者与NS患者的总体slope具有显著差异(P=0.007<0.05;Cohen's d = 1.022>1),在不同位置中,以中间组以及近蜗底组的slope值具有显著差异(P=0.001<0.05;P=0.026<0.05,Co-hen's d_=1.302>1;Cohen's d =0.828>0.8).结论 WS患者SGN的数量明显少于NS患者,并且在耳蜗的不同位置数量改变不同,尤其以底回以及中回的数量改变尤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极组(n=41),观察两组在置入术中即刻和术后1、3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1.12±0.40)V对(0.67±0.28)V,P<0.01],术后1、3个月[(0.49±0.12)V及(0.42±0.13)V]较术中即刻明显降低(P均<0.01),但与被动固定电极组[(0.45±0.16)V及(0.41±0.15) 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电极组术后3个月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其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P<0.01).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454.56±82.51)Ω对(526.51±93.06)Ω]、术后1个月[(370.53±87.86)Ω对(533.63±89.64)Ω]、术后3个月[(371.07±86.14)Ω对(535.17±90.64)Ω]的阻抗均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均<0.01);螺旋电极组术后1、3个月的阻抗均明显低于其术中即刻阻抗(P均<0.01),术后1、3个月之间的阻抗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2.84±1.17) mV对(3.20±1.34) mV]、术后1个月[(2.75±1.36) mV对(3.15±1.42) mV]、术后3个月[(2.61±1.27) mV对(3.03±1.31) mV]的感知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各时间点之间的感知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炎、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植入技术参数和心电图的变化,以及间隔部起搏1年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80例,30例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植入(被动电极组),50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主动电极组),两组在植入时间、曝光时间、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及间隔部起搏1年后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变化.结果 主动电极组较被动电极组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长[(20.00±3.48)min比(15.00±2.67)min、(9.45±3.48)min比(6.78±2.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电极组QRS时限及QTc时限较被动电极组短[(0.1192±0.0421)s比(0.1423±0.0324)s、(0.4035±0.0268)s比(0.4427±0.05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主动电极组,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螺旋电极间隔部起搏较被动电极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性起搏,是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中起博阈值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变化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研究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中起博阈值的变化,以及对植入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症状型心动过缓患者,成功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通过观察螺旋电极旋出前、旋出即刻、旋出后起博阈值的变化规律以及比较术前术后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情况,发现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前起搏阈值为(0.31±0.21)V,而在旋出即刻显著升高至(0.81±0.32)V,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10 min时起博阈值下降至(0.34±0.17)V,已基本恢复至旋出前水平(p>0.05).此外,术后24 h时的心肌酶的五个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在72 h时其差异已与术前无显著性.通过对单根组与双根组5个心肌酶指标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方案都是短时间内会对起搏阈值和心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允许的范围时间内均可恢复,因此该方案可为临床治疗心率不齐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