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4年盐城市甲型H3N2流感病毒HA1和NA基因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2022—2024年盐城市分离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分子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盐城市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间的流感哨点监测医院以及各县市区流感暴发点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Rt-qPCR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甲型H3N2毒株,采用一步RT-PCR方法扩增HA1和NA基因并测序,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核苷酸、氨基酸位点变异及进化特征。结果: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间共采集5 020份样本,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8.59%(933/5 020)。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两个监测季冬春季流感峰明显,其中,仅2022年4月—2023年3月监测季夏季流感峰明显,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是两个监测季的优势流行株。遗传进化树显示:2022—2024年盐城市32株甲型H3N2毒株HA1和NA基因在各分支的聚类关系基本一致,2023—2024年24株分离株的HA1基因和NA基因与2022—2024年北半球疫苗株A/Darwin/9/2021(H3N2)聚类位于3C.2a1b.2a.2a.3a.1进化谱系;2022年8株分离株与2021—2022年北半球疫苗株A/Cambodia/e0826360/2020(H3N2)聚类位于3C.2a1b.2a.1a进化谱系。6株分离株(A/JSTH/11735/2023、A/JSTH/11788/2023、A/JSTH/11974/2023、A/JSYD/353/2023、A/JSYD/354/2023、A/JSTH/138/2023)均发生F79L、N122D、P239S、K276E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既存在于散发株又存在于暴发株。盐城市甲型H3N2毒株HA1基因编码区抗原表位、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异,基因层面上分析,2023—2024年24株分离株与2022—2024年北半球疫苗株A/Darwin/9/2021免疫原性匹配性较好,2022年8株分离株与2021—2022年北半球疫苗株A/Cambodia/e0826360/2020免疫原性匹配性较好。盐城市分离株未发生NA蛋白酶活性位点以及耐药位点的变化。结论:2022—2024年盐城市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HA1和NA基因正逐渐发生抗原性漂移,增加推荐疫苗株的不匹配度,造成流感的暴发流行。2022年盐城市分离株相对于疫苗株A/Darwin/9/2021(H3N2)已发生实质性抗原漂移。需要对甲型H3N2流感病毒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变异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ERPINC1基因变异所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因反复多部位形成静脉血栓"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对AT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用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散色比浊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活性(AT: A)和AT抗原(AT: Ag)。用PCR扩增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抗凝血酶基因 SERPINC1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测序并寻找变异位点;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和蛋白质构象的改变进行分析。 结果:先证者(Ⅱ 2、Ⅱ 10)及其兄弟(Ⅱ 5)和儿子(Ⅲ 1、Ⅲ 8)的PT、APTT、FIB及TT均在正常范围,而AT: A和AT: Ag明显下降,分别为34%、57%、56%、48%、53%和13.51、13.44、18.39、17.36、17.71 mg/dL,其余家系成员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测序结果显示均携带 SERPINC1基因第5外显子c.851T>C(p.Met284Thr)杂合错义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该变异可导致c.851位点编码氨基酸的氢键改变,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标准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1+PM1+PM5+PP1+PP4)。 结论: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家系成员被确诊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患者, SERPINC1基因c.851T>C(p.Met284Thr)变异是其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为抑制病毒的新型中药开发提供基础。方法:以A/Puerto Rico/8/1934(H1N1)(以下简称PR8病毒)感染狗肾上皮细胞(MDCK)作为模型,应用噻唑兰(MTT)法评估淡豆豉水煎液的安全性。以血液凝集抑制实验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流感病毒吸附和释放的影响。设立PR8病毒+淡豆豉水煎液组和PR8病毒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试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6.25 m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1 HAU流感病毒的吸附。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子代病毒血凝效价为PR8组的1/8。2 000 μ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大于80%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在第24小时,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NP和M1基因转录水平分别为3 444.52±378.35和98 737.80±1 643.00;NP、M1a和M2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3、0.54±0.01和0.82±0.02,均低于PR8组( t=-16.03、-16.17、-39.26、-272.80和-220.00, P均<0.05)。 结论:淡豆豉水煎液通过影响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吸附、基因转录和翻译、流感子代病毒释放多个阶段,在体外发挥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容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后者通常发生于患者溶血发作或AIHA复发期。AIHA患者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大量血红素进入血液循环,血红素清除血液循环中的一氧化氮(NO),致使NO生物利用度降低,从而影响血管张力、增强血小板聚集、并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黏附、增高凝血因子FⅩⅢ活性,从而增加血凝块的稳定性和减少血凝块的溶解,增加VTE的发生风险。血红素亦诱导机体产生过多活性氧族(ROS),促进炎症和VTE的发生。为了降低AIHA患者并发VTE的发生率,减少其可能对患者造成的潜在危害,笔者拟就AIHA并发VTE的发生机制、发生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与预防措施等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APRI和PALBI构建的列线图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及血凝等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n=59)和出血组(n=60),比较组间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出血组男性患者占75.00%,未出血组男性患者占40.68%,两组在性别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4,P<0.001).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病因均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53.33%vs 38.98%),两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116).出血组患者抗凝血酶原Ⅲ活性(AT-IIIA)水平高于未出血组(t=3.329,P=0.001),PLT、TBil、Ca、TC、TT水平则低于未出血组(P值均<0.05).APRI和PALBI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75、19.532,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RI(OR=0.309,95%CI:0.109~0.881,P=0.028)、PALBI(OR=7.667,95%CI:2.005~29.327,P=0.003)、Ca(OR=0.001,95%CI:0.000~0.141,P=0.007)、TC(OR=0.469,95%CI:0.226~0.973,P=0.042)和TT(OR=0.599,95%CI:0.433~0.830,P=0.002)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99,校准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APRI及PALBI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基于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个体化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多维数据挖掘药食同源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用药规律及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挖掘药食同源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用药规律并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为开发针对DF的药膳疗法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中药方剂治疗DF的临床文献,将其中药名称规范化后与药食同源类中药名单比较,得到药食同源来源方药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确定对DF具有治疗作用的药食同源类核心中药;获取核心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DF的作用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评估主要活性成分与其对应靶点的结合能力及结合稳定性.结果 共筛选出药食同源类中药方剂521条,其性温平,味甘苦,入心、脾经,以补虚和清热药为主;进一步分析得到具有强关联性组合药对4个,获得4个治疗DF的药食同源潜在新组方药;筛选出当归、黄芪、金银花、甘草和桃仁为治疗DF的药食同源类核心中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缺氧反应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核心中药包含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和β-谷甾醇分别与治疗DF的关键靶点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及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及稳定性.结论 药食同源类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气血凝滞、筋脉阻塞等病机发挥治疗DF的作用,其关键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DF主要治疗靶点MMP9、PPARγ等,进而调节AGE-RAGE、HIF-1和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协同治疗DF,"黄芪-金银花-甘草"是极具潜力的DF药膳疗法新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调查及输血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对1例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并分析其出血与血栓风险及输血策略.方法: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进行检测.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栓弹力图分析.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用PCR法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的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轻度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水平降低(Clauss法);先证者姑姑、儿子和女儿的纤维蛋白原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血栓弹力图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先证者儿子除外)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基本正常;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子女、姑姑FGA基因2号外显子均存在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此外家系中还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FGA基因g.9308A/G(p.AαThr331Ala)多态性和FGB基因g.12628G/A(p.BβArg478Iys)多态性;患者产前2 h输注10单位冷沉淀预防出血,生产过程及产后无明显出血.结论:FGA基因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是该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致病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桑黄发酵液中凝集素SHL24的分离与生物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桑黄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及广泛应用前景的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凝集素则是桑黄所含的另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菌等作用.[目的]从药用真菌桑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凝集素SHL24,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通过冷冻干燥、Sephadex G-50、DEAE Sephadex A-25、MPLC-MonoQ和LPLC-Sephadex G-75 等方法,从药用真菌桑黄的发酵液中进行分离纯化;利用LPLC-Sephadex G-75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其分子质量;检测不同pH、金属离子、糖、发酵时间、血红细胞、温度对其凝血活性的影响.[结果]从药用真菌桑黄发酵液中分离到单一蛋白条带,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其分子质量约为24 kD,与分子筛层析法分析的分子质量一致,表明该凝集素为单亚基蛋白.SHL24可以凝集供试的小鼠血红细胞和4种血型人血的血红细胞,但对不同来源的血红细胞凝集程度不同.糖抑制试验表明,SHL24不被D-甘露糖、D-麦芽糖、葡萄糖、蔗糖、树胶醛糖、D-乳糖以及L-鼠李糖所抑制.热稳定性试验和金属离子对SHL24凝血活性影响试验表明SHL24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其凝血活性不受Ca2+、Mg2+和Zn2+等二价阳离子的影响.[结论]SHL24具有的稳定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有作为蛋白质药物的潜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栓弹力图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栓弹力图(TEG)是检测全血凝血功能和纤溶能力的技术,能够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等进行评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围术期和成分输血过程中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动态监测[1-3].TEG自身优势明显,其检测对象是全血,操作方法简单、快捷,可以连续、动态监测从凝血开始、血栓形成至血栓溶解的全过程,能够提供关于血凝块强度的信息.此外,Levy等[4]报道,TEG在评估凝血功能方面要优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且在监测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的整个凝血动态过程变化方面,结果不受外界影响,故TEG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得到重视.现本文就TEG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7N9禽流感病毒HA基因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及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H7N9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获得重组HA蛋白,并验证其活性.方法 全基因合成H7N9禽流感病毒全长HA基因,将HA基因进行扩增并克隆到pFastBacI载体中,构建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经PCR鉴定后将其转染昆虫sf9细胞,再采用SDS-PAGE实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重组HA蛋白的表达.HA蛋白经纯化后,采用血凝试验鉴定其红细胞凝集活性.结果 PCR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扩增产物大小约为4000 bp,SDS-PAGE电泳显示纯化的表达蛋白分子量为63 KD,免疫印迹检查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可以与特异性HA抗体进行反应,产生条带与理论大小相当.血凝试验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能使红细胞凝集,滴度为1:64.结论 禽流感H7N9的HA蛋白在重组杆状病毒中获得表达,并具有血凝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