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罗替尼联合三代EGFR-TKIs治疗晚期EGFR突变阳性NSCLC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三代EGFR-TKIs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4例晚期NSCLC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使用安罗替尼联合三代EGFR-TKIs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33),仅行三代EGFR-TKIs单靶向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3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期后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总生存期(O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周期治疗后血小板(PLT)及D-二聚体(D-D)降低(P<0.05),纤维蛋白原(Fib)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脑转移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69,P=0.014,95%CI:1.616~3.689),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是影响OS的保护因素(HR=0.464,P=0.007,95%CI:0.265~0.813).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三代EGFR-TKIs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时,可提高合并敏感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并延长此类患者的OS,可能对血凝指标产生影响,但并未产生相关不良事件,不影响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局部急性病变的效果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 B)治疗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急性病变的效果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院12 h内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根据PCI治疗的策略,分为DCB组102例和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组90例.观察两组治疗方案在治疗冠脉局部急性病变的效果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病变血管数目、应用DCB/DES尺寸、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术后即刻管腔直径和管腔增益劣于DES组(P<0.01),且DCB组术后血管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P<0.01).9个月复查DCB组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 loss,LLL)优于DES组(P<0.01),两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相当.患者院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和因双联抗血小板引起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炎症指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随访时DCB组炎症指标较DES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B治疗冠脉局部急性病变的效果不劣于药物洗脱支架,但药物涂层球囊对局部病变的炎症反应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因此DCB可能有更好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108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以盐酸拉贝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评估2组临床疗效、胎盘血流灌注参数、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49/54),高于对照组为74.07%(40/54)(P<0.05).治疗后,观察组胎盘血流灌注参数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指数(PAG)、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低于对照组(P<0.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6%(7/54)、9.26%(5/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盐酸拉贝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子痫前期患者,增加胎盘血流灌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Modic改变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 Modic 改变(MC)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软骨终板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基于自身免疫学说采用自体髓核填充法制备M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实验兔予电针双侧L5、L6"夹脊"穴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6 d后休息1 d,共干预4周.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于造模后和干预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实验兔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信号强度;干预后,采用 HE 染色观察实验兔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阳性表达,ELISA 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ADAMTS5、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出现低信号,分界不清;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大而肥厚,细胞核皱缩、坏死,聚集排列;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Aggrecan阳性表达降低(P<0.01);软骨终板 ADAMTS5、MMP-13、IL-1β和 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ggrecan 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信号增强;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轻度皱缩,散在分布;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Aggrecan阳性表达升高(P<0.01);软骨终板ADAMTS5、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ggreca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能延缓软骨终板M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ECM降解和炎性因子分泌、修复变性的软骨终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21例,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9例作为简单保温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作为全程复合保温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段内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记录其术后拔管、复苏时间,分析术后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及复苏时间均显著短于简单保温组[(8.06±4.60)min比(13.98±7.22)min,(47.19±12.97)min比(56.84±17.49)min]( t=5.40、3.47,均 P<0.05)。T2、T3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APPT较简单保温组凝血检测结果明显缩短[(12.55±0.88)s比(13.11±0.97)s,(27.44±2.43)s比(29.03±2.14)s;(11.42±0.73)s比(11.87±0.74)s,(27.44±1.96)s比(28.80±2.22)s]( t=3.32、3.81,均 P<0.05)。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简单保温组患者[7例比27例,5例比22例](χ 2=17.782、14.894、3.33、3.57,均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缩短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管、复苏时间,抑制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低体温引起的躁动、寒战等并发症,效果优于简单保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9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转归。收集69例成人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0例,中位年龄42(18~79)岁。64例可进行PLASMIC评分的患者,53例(82.8%)患者PLASMIC评分为6~7分。21例在治疗前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17例ADAMTS13活性<5%,3例为5%~10%,>10%的患者仅1例。69例患者均行血浆置换(PEX)和/或新鲜冰冻血浆输注(PI)治疗,其中4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有20例在PEX/PI+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或免疫抑制剂。6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1~57)个月,治疗后缓解率69.6%,复发率11.6%,2年总生存(OS)率为69.6%±5.5%。对可能影响OS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难治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26例复发难治患者2年OS率显著低于43例非复发难治者(41.5%±9.8% 比 83.7%±5.6%, P<0.001)。复发难治患者预后极差,需及早加用利妥昔单抗和/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以改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血液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利奈唑胺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尤其是发生血液毒性的状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尤其是发生血药毒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有效病例233例,利奈唑胺经验性使用率为44.21%(103/233),总有效率为76.39%(178/233)。监测血药浓度的有效病例57例中,36.84%(21/57)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偏高。单纯血小板减少15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3例、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均减少3例。发生血液毒性组[出现一定程度的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 χ2 =6.642, P=0.036)、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者( χ2 =4.566, P=0.033)多于无血液毒性组患者(χ2=6.642, P=0.036;χ2=4.566, P=0.033),且利奈唑胺疗程更长( P=0.041)。利奈唑胺谷浓度与MDRD公式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MDRD)之间,无线性相关性( R=0.226, P=0.136)。 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受损、疗程长、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出现血液毒性的风险更高。应加强老年患者肾功能的保护,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动态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调整利奈唑胺剂量,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栓弹力图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前瞻性分析根据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9例,治疗3~5 d后完善TEG检测,住院期间完成氯吡格雷基因学检测,根据TEG检测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将患者分为高效组( n=45)、中效组( n=37)和低效组( n=27)。高效组患者不建议改变用药,中效组、低效组患者均建议改变用药,观察3组患者药物调整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结果:中效组患者的冠心病者所占比例高于高效组和低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效组中6例患者改用阿斯匹林+西洛他唑。中效组、低效组中分别有28、14例患者不愿换药而继续使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高效组中,不换药患者新发脑卒中、支架内再狭窄的总发生率(1/39)低于换药患者(1/6)。中效组中,不换药患者新发脑卒中、支架内再狭窄的总发生率(6/28)高于换药患者(1/9)。低效组中,不换药患者新发脑卒中、支架内再狭窄的总发生率(3/14)高于换药患者(0/13)。高效组慢代谢型患者中,不换药患者新发脑卒中、支架内再狭窄的总发生率(2/3)高于换药患者(1/2)。 结论:根据TEG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其中对于ADP抑制率>70%、氯吡格雷基因型为慢代谢型的患者,更换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仿制与原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替格瑞洛片(仿制药)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替格瑞洛片(原研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且术后使用替格瑞洛片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提取相关临床数据(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入院时血脂水平、PCI指征、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用药12个月内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等)。将患者分为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对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有效性评估指标为用药12个月内主要终点(心源性死亡、卒中、靶血管重建、再发梗死)和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外周动脉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心绞痛发作)事件发生率,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用药12个月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 486例,仿制药组734例,原研药组752例。仿制药组患者中女性占比、PCI指征为不稳定心绞痛者占比、入院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原研药组;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占比、PCI指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占比低于原研药组(均 P<0.05)。PSM后仿制药和原研药组各690例患者,各项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SM前、后仿制药组患者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原研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M前:12.1%(89/734)比10.9%(82/752),10.8%(79/734)比8.4%(63/752),0.3%(2/734)比0.5%(4/752);PSM后:12.6%(87/690)比12.3%(85/690),11.0%(76/690)比8.3%(57/690),0.3%(2/690)比0.4%(3/690);均 P>0.05]。2组患者均无一例死亡。出血主要表现为鼻出血和皮下瘀点,未导致抗血小板治疗中断。 结论: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仿制替格瑞洛片用于PCI术后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原研药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益肾生血汤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益肾生血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6月-2020年3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血液科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生血汤。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治疗期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注射次数及输血量,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Ⅳ度骨髓抑制出现时间[(5.07±0.87)d比(3.83±1.15)d, t=4.695]晚于对照组( P<0.01)、持续时间[(7.20±0.76)d比(10.03±1.30)d, t=10.305]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重组人G-CSF注射次数[(7.2±0.8)次比(10.0±1.3)次, t=10.305]少于对照组( P<0.01),红细胞悬液[红细胞(2.5±1.5)U比(4.7±1.5)U, t=7.749]及血小板[(1.70±0.54)U比(3.13±0.86)U, t=5.879]输注量少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1、2周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8.208、15.129, P值均<0.01);观察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值分别为7.500、10.000、4.286, P值均<0.01)。 结论:益肾生血汤有助于延缓骨髓抑制的发生时间,可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减少骨髓抑制期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