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妇脂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高脂血症孕妇脂血标本生化检验时的影响及处理效果,分析高脂血症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3年12月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高脂血症孕妇102例纳入高脂血症组,同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孕妇102例纳入健康组.将观察组血液标本采取低温高速离心法处理,对比标本处理前后生化检验指标血肌酐(Cr)、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空腹血糖(FB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对比两组不良母婴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高脂血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评估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脂血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组血标本处理后Cr、ALP、CK-MB、FBG、AST和ALT水平均较处理前降低,且血TC、TG、HDL-C和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高脂血症组(23.5%)高于健康组(6.9%)(P<0.05),但不同孕期诊断高血脂症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脂血检测评估不良妊娠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特异性57.2%、敏感度90.3%,孕妇血脂水平与母体、胎儿不良结局均存在正相关性(均P<0.001).结论:孕妇脂血对其他生化检验项目均有影响,采用低温离心再处理有一定效果.存在脂血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荷载该基因的溶瘤腺病毒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荷载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溶瘤腺病毒验证其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水平及靶向抗肿瘤效果。方法:挖掘公开数据库和利用Galaxy在线工具处理本中心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标本基因测序数据,分析PTEN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7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样本和临床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同源重组法构建溶瘤腺病毒ZD55-PTEN,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Hoechst-33258和划痕实验检测其靶向抗肿瘤效果。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 t检验对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分析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1例比52例, Z=-19.25, P<0.05);PTEN的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 n=425, rs=-0.98, P<0.05)和Gleason评分( n=497, rs=-1.25, P<0.05)呈负相关。CRPC阶段PTEN缺失明显高于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阶段(79例比125例, Z=-0.89, 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PTEN蛋白缺失率高于癌旁组织(45.6%比16.5%, t=10.98, P<0.01),术前血清PSA水平( n=79, rs=-0.47, P<0.01)和术后Gleason评分( n=79, rs=-0.31, P<0.05)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PTEN缺失的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PSA水平(36例比43例, χ2=12.22, P<0.05)和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36例比43例, χ2=6.92, P<0.05)显著高于PTEN蛋白完整患者。成功构建溶瘤腺病毒ZD55-PTEN,ZD55-PTEN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ZD55-EGFP组(49.67±4.19)%、ZD55-PTEN组(29.33±3.84)%, t=8.68, P<0.05];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BS组(12.86±5.23)%、ZD55-EGFP组(48.18±4.22)%、ZD55-PTEN组(68.93±5.88)%, t=5.90, P<0.05];划痕愈合率低于对照组[PBS组(79.13±3.98)%、ZD55-EGFP组(61.02±4.73)%、ZD55-PTEN组(47.92±5.97)%, t=6.34, P<0.05]。 结论:PTEN基因低表达于前列腺癌组织中,且具有抑制DU145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凋亡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内H型血管在去势骨质疏松症模型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并观察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骨内H型血管(CD31/EMCN染色双阳性)的表现,探讨骨密度与骨内H型血管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y,OVX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完整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无菌纱布包裹暂存于生理盐水中,以备Micro CT扫描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并剔除其表面软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及包埋等处理,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两组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Micro CT扫描,OVX组骨密度为(0.11±0.01)g/cm 3,假手术组为(0.21±0.01)g/c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OVX组骨小梁体积分数为11.52%±1.77%,假手术组为25.8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VX组骨小梁数目为(1.67±0.33)个/mm,假手术组为(2.95±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OVX组骨小梁厚度为(0.06±0.01)mm,假手术组为(0.0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OVX组骨小梁间隙为(0.29±0.15)mm,假手术组为(0.19±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两组间骨小梁数目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两组骨小梁参数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小鼠的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两组骨标本同一部位H型血管的显像面积,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9.14%±0.99%,而假手术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9.33%±1.22%,OVX小鼠胫骨干骺端H型血管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模型中,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骨内H型血管的改变,这提示H型血管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6月6例患儿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女4例,男2例,年龄范围为1.5~6.0个月,体重3.2~7.4 kg。分离并培养HemEC。实验分为实验组(HemEC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相关抗原因子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在HemEC中的表达。体外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分别为0、30、60、90、120、150 μmol/L,处理HemEC 24、48、72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经0、9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处理HemEC 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WF、CD31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证明此细胞确为HemEC。通过MTT法检测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0、30、60、90、120、150 μmol/L)作用于HemEC不同时间(24、48、72 h)后吸光度( A)值可知,随着浓度的增加,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emEC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逐渐增强( F=22.410、66.382、36.989, P值均<0.05);30、60 μmol/L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24、48 h,可引起HemEC轻度抑制( F=6.103、7.010, P值均<0.05);在马来酸噻吗洛尔浓度为90 μmol/L时,24 h后 A值(0.186±0.014)与对照组(0.299±0.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1, P<0.05),出现明显的细胞抑制现象,抑制率为38%。马来酸噻吗洛尔作用于HemEC 72 h时细胞的增殖活性(0.292±0.016)与48 h增殖活性(0.467±0.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68, P>0.05),所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最适有效低浓度为90 μmol/L,最适有效作用时间为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3.47±0.15)%与空白对照组的(3.86±0.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3, P<0.05),说明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明显促进HemEC的凋亡。 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抑制HemEC增殖、促进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ERK/Na +-K +-ATPase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大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钠钾ATP酶(Na +-K +-ATPase)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70~320 g,4~5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对照组(C组)、VILI组(V组) 、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育亨宾(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组(DY组) 。C组不行机械通气,自主呼吸空气4 h;V组机械通气(通气频率40次/min,V T 40 ml/kg,I∶E 1∶1,PEEP 0,FiO 2 21%)4 h;D组机械通气前2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 μg/kg,机械通气期间以5.0 μg·kg -1· h -1的速率静脉输注,DY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10 min时静脉注射育亨宾0.1 mg/kg,其余处理同D组。机械通气4 h时,取血标本和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W/D)比值与肺通透指数(LPI),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测定肺泡内液体清除率(AF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ERK、磷酸化ERK(p-ERK)、Na +-K +-ATPase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V组与DY组肺组织LPI和W/D比值升高,AFC降低,p-ERK表达上调,Na +-K +-ATPase表达下调( P<0.05) ,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V组比较,D组肺组织LPI和W/D比值降低,AFC升高,p-ERK表达下调,Na +-K +-ATPase表达上调( P<0.05),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DY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组比较,DY组肺组织LPI和W/D比值升高,AFC降低,p-ERK表达上调,Na +-K +-ATPase表达下调( P<0.05),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VILI的机制可能与激动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ERK/Na +-K +-ATPase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9例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并进行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处理成纤维细胞,实验分成3组:对照组加入0.9%NaCl;5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5 μmol/L齐墩果酸;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10 μmol/L齐墩果酸。3组均进行噻唑蓝实验(MTT)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周期;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V-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齐墩果酸对细胞的迁移作用;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所有实验均设置3个复孔。3组间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使用LSD-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组MTT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24 h时,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细胞增殖(吸光度 A值)分别为0.66±0.02、0.46±0.02,对照组为0.78±0.00,3组间比较 F=114.4,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4、 P<0.001, t=15.60、 P<0.001)。流式细胞实验结果发现,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导受到阻滞,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2.17±2.04)%和(82.02±1.18)%,与对照组[(62.47±4.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4、 P=0.030, t=6.38、 P<0.001)。AV-PI染色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0.9%)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3.4%)细胞的凋亡比例比对照组(0.4%)明显增加,3组间比较 F=119.6,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9、 P<0.001, t=13.44、 P<0.001)。Transwell实验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57.13±2.65)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42.15±2.55)细胞的迁移数量比对照组(72.27±3.32)明显下调,3组间比较 F=101.3、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0、 P<0.001, t=14.4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实验发现齐墩果酸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8.70、 P<0.001, t=5.00、 P=0.040, t=12.41、 P<0.001, t=10.46、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31.61、 P<0.001, t=23.17、 P<0.001, t=12.11、 P<0.001, t=44.52、 P<0.001。Real-time PCR反应发现Cyclin D1、Bcl-2、Bax、MMP2的mRNA表达水平也受到了抑制,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42、 P<0.001, t=3.11、 P=0.040, t=16.11、 P<0.001, t=11.71、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1.78、 P<0.001, t=30.89、 P<0.001, t=10.64、 P<0.001, t=17.10、 P<0.001。 结论:齐墩果酸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10 μmol/L的齐墩果酸作用强于5 μmol/L,齐墩果酸可以用于防治瘢痕疙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的效果,为收集到更多的肾脏灌流血、尿标本提供帮助。方法:选取12只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灌注组和改良灌注组,每组6只。以腹主动脉为灌注液的流入通道,以大鼠的肾静脉和输尿管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通道。实验过程中根据情况处理灌流并发症。通过计算不同灌流方式的大鼠肾动脉灌注成功率、灌注时的漏出液量以及收集的血尿标本量,综合评价不同灌注方式的灌注效果。结果:改良灌流组的腹腔漏出液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灌流组的尿量高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灌流组的静脉液体量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后的灌注方式能够使灌流液更加有效流经肾脏,并且灌流液漏入腹腔的量较少,更易于收集血、尿标本,因此为更符合简便有效的实验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镜联合手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探索:15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早期胃癌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双镜联合的15例cT1b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中位数59(47~76)岁;中位体质指数20.9(18.3~26.2)kg/m 2,病变位于胃小弯侧胃窦7例,胃角8例。所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及超声内镜评估,均在同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腹腔镜下区域淋巴结清扫。观察指标为手术及病理情况、术后情况和随访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ESD手术操作时间中位数45(30~82)min,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时间(45.1±8.6)min。淋巴结清扫时的术中失血量中位数30(10~80)ml。13例患者术后水平切缘阴性;其中SM1期4例,均无淋巴结转移;SM2期9例,其中分别有1例因区域淋巴结阳性、2例因ESD标本脉管阳性(淋巴结阴性)追加标准远端胃大部D 2根治术,切除标本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另外2例垂直切缘阳性,均同期行标准远端胃大部D 2根治术,其中1例发现淋巴结阳性(第3组,1枚)。双镜治疗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4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可疑淋巴漏1例,保守处理后治愈;无术后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病例。中位随访14(6~2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有3例患者术后3~6个月营养评分为B级,均为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2例双镜手术患者自述术后反酸、嗳气较术前次数增加。 结论:双镜联合技术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SU5416对新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SU5416对新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32只日龄7~10 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缺氧组、SU5416+缺氧组、SU5416+常氧组并给予相应处理,各组实验终点均为干预处理后14 d。测定各组新生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后留取心肺组织标本,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肺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计算肺小动脉中层壁厚度百分比(MT%)和中层横截面积百分比(MA%);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血管中VE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缺氧组和SU5416+缺氧组新生大鼠RVSP、RVHI、MT%、MA%均明显高于常氧组、SU5416+常氧组( P<0.05),且SU5416+缺氧组较缺氧组明显升高( P<0.05),而SU5416+常氧组与常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U5416+缺氧组、缺氧组肺血管中α-SMA与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和SU5416+常氧组( P<0.05),且SU5416+缺氧组较缺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EGF抑制剂SU5416有加重HPH新生大鼠肺动脉高压及促进肺血管重塑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