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机理论护理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时机理论护理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 2021年6月—2023年 6月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时机理论护理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的面神经功能、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机理论护理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减轻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H-B面神经功能变化,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及瞬目反射R1和R2波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χ 2=4.4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28比20)(χ 2=4.216, P<0.05)。观察组治疗后FDIS评分[(29.71±4.23)分]和FDIP评分[(31.23±4.25)分]均高于对照组[(23.18±3.09)分和(24.31±3.56)分]( t=7.982、7.99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12.21±1.17)s]和R2波潜伏期[(32.31±1.52)s]均短于对照组[(15.26±0.93)s和(35.64±2.01)s]( t=13.067、8.461,均 P<0.05)。 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面部残疾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像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面部按摩、放松运动、语言交流能力训练等传统康复训练,每周2次,每次约4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次MT,主要训练动作包括吮吸、扬眉及部分情感性表情动作.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潜伏期,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及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潜伏期短于干预前,波幅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而言,MT结合传统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肌电图结果和面神经功能,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结构化身体活动方案及其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系统分析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设计的结构化身体活动方案的内容及其健康效益.方法 采用主题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Embase、EBSCO、PubMed公开发表的针对ASD儿童设计的结构化身体活动方案及其健康效益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2013月1月至2023年7月.采用PRISMA指南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发表时间集中在2019年之后.研究设计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ASD儿童,年龄3~14岁,共193例.针对ASD儿童的结构化身体活动干预场所包括社区体育场馆、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医院康复病区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干预属性一般为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类活动(如跑动、跳跃、踢球、击球、投掷),传统的瑜伽活动(如呼吸、模仿姿势、放松,以及鼓励迎送歌曲、触摸/接触游戏和表情游戏等适当的社交活动)以及与校本课程融合的多类型运动组合,如有氧运动(散步)、耐力运动(跳跃)和神经肌肉运动(投掷纸飞机)、基于情绪和身体的正念感知训练、柔道.干预频率为每次40~90 min,每周1~4次;干预强度为轻度~剧烈;干预时长为8~40周.结构化身体活动对ASD儿童身体及行为的健康效益体现在3个方面:在身体成分方面,降低脂肪和体质量,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在功能方面,显著改善儿童的语言和沟通交流能力、认知与执行功能以及运动功能;在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方面,提升儿童的锻炼动机,减少久坐行为,增加社会互动行为,改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发生问题行为的风险.结论 结构化身体活动对ASD儿童身体及行为的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身体成分、功能和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3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枢性面瘫(Central Facial Paralysi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等面神经核以上神经通路受损,并累及支配面神经的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的面肌功能性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病变.本病常继发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及颅内肿瘤术等疾病后,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群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多数患者伴有刷牙漱口时患侧漏水,进食时患侧口腔存食、口角流涎等.该病轻者可自行恢复,但较重面瘫可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误吸、肺炎、抑郁等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增加患者病死率.由于卒中时肢体偏瘫往往重于面瘫,故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在临床中往往被忽略,针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少[1—2].另有研究表明,约1/3的卒中后面瘫患者半年后有明显的面瘫后遗症[3—4].目前临床上多给予营养神经、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针灸及康复训练针对该病有多种治疗手段,如针刺、电针、特种针法、特定穴刺法、温针灸、针药结合法、康复手法、康复手法配合相关仪器、针灸与康复结合疗法以及其他技术辅助康复疗法等等,临床效果较显著,因此研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或许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就这些方法进行综述及评估,并提出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obius综合征四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女,1岁,主因“大运动发育落后,竖头欠稳”于2013年10月就诊北京儿童医院.患儿为母亲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 300 g.生后即发现哭笑无表情,眼睑闭合不全,双眼内斜视.1岁仍竖头欠稳,不会翻身及独坐.体格检查:头围45 cm,面具脸,内眦赘皮,双眼内斜,眼球外展不能.右手2~5指并指及2~4指少节畸形(图1).右侧胸壁凹陷,未触及胸肌(图1).四肢肌张力低下.临床诊断为Poland-Mobius综合征,建议返家加强营养,适当康复训练.患儿2岁3月龄独走,步基增宽,构音欠清,2岁3月龄行Gesell测试,适应能力63分,大运动65分,精细动作59分,语言能力72分,个人-社交能力73分,平均分65分,轻度低下.复诊时5岁,上幼儿园,认知大致正常,面具脸及双眼内斜视无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陆瑾对顽固性面瘫诊断探析和治疗经验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取穴、针刺操作、电针、电热灸的使用及自我按摩和表情肌的康复训练、睡眠的调节等方面介绍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陆瑾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西医结合治疗Hunt综合征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unt综合征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例Hu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 在西医上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中医上予以辨证论治、针药并举,并注重情志护理,表情肌康复训练、疼痛及用药护理等,耳部疱疹及耳痛均痊愈,其中面瘫痊愈11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4%.结论 对Hunt综合征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可以提高其疗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后遗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表情肌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3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表情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2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0d后,2组H-B面神经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Sunnybrook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针刺治疗相比,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功能和治疗效果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