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H-B面神经功能变化,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及瞬目反射R1和R2波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χ 2=4.479, 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28比20)(χ 2=4.216, P<0.05)。观察组治疗后FDIS评分[(29.71±4.23)分]和FDIP评分[(31.23±4.25)分]均高于对照组[(23.18±3.09)分和(24.31±3.56)分]( t=7.982、7.99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12.21±1.17)s]和R2波潜伏期[(32.31±1.52)s]均短于对照组[(15.26±0.93)s和(35.64±2.01)s]( t=13.067、8.461,均 P<0.05)。 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面部残疾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3+X"的中医特色护理配合穴位贴敷护理在面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讨探讨基于"1+3+X"的中医特色护理配合穴位贴敷护理在面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穴位贴敷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1+3+X"的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H-B)、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55/60),高于对照组患者为76.67%(46/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B评分低于对照组,FD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日常活动、社交功能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1+3+X"的中医特色护理配合穴位贴敷护理在面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今后此类疾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疏风散寒通络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疏风散寒通络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PFP)(风寒阻络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PFP患者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依据诊治指南予常规方案.观察组常规用药同对照组,并给予疏风散寒通络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H-B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风寒阻络证单项症状评分以及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9%,高于对照组的86.32%(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显著减少,观察组减少更显著(P<0.05);两组FDIP评分显著上调,FDIS评分显著下调,观察组改善更优(P<0.05);两组风寒阻络证单项症状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2周疗程结束后,两组风寒阻络证单项症状评分显著下调,观察组病例下调更显著(P<0.05).2周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下调及NO水平明显上调,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优(P<0.05).结论 疏风散寒通络针刺法治疗PFP(风寒阻络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相关症状好转,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和中医证候,以及调节ET和NO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三维五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三维五法"治疗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三维五法"操作,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面部残疾指数[包括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患者闭眼时上下眼睑距离、患者健侧与患侧口角距前正中垂线距离差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1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FDIS、上下眼睑距离、健侧与患侧口角距前正中垂线距离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五法"能有效改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传导功能,促进面肌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SFGS)、面神经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健患侧面部温差(额温差、颧温差、口温差)对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亦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GS、FDIP、FDIS、HAMA评分、面部两侧温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SFGS、FDIP评分均增加(均P<0.05),FDIS评分、HAMA评分减少(均P<0.05),患侧面部额温差、口温差减少(均P<0.05),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增加(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SFGS、FDIP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GS、FDIP评分增加,FDIS评分降低,颧温差、口温差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增加(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佳,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在神经肌肉损伤疾患中的应用打开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镜像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面部按摩、放松运动、语言交流能力训练等传统康复训练,每周2次,每次约4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次MT,主要训练动作包括吮吸、扬眉及部分情感性表情动作.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潜伏期,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及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潜伏期短于干预前,波幅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而言,MT结合传统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肌电图结果和面神经功能,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肌骨超声技术观察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每周进行4次针刺,治疗持续至病程第28天结束.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总有效率、肌骨超声下面神经直径变化、House-Brackmann(H-B)量表分级和面部残疾指数(FDI)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此外,治疗后两组的面神经直径均减小,观察组的患侧面神经减小幅度更显著(P<0.05).面部神经功能评分(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在两组中均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此外,本研究验证了面神经直径能作为贝尔氏面瘫病证程度的客观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叩齿调气"动留针术治疗恢复期中重度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动留针术治疗恢复期中重度贝尔面瘫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动留针组各30例,对照组参照指南所推荐的恢复期贝尔面瘫针刺方法治疗,动留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动留针术.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的针刺治疗,每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中病即止.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HB)评分、平均痊愈时间、临床痊愈率、口角歪斜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时,动留针组各时间段痊愈率、痊愈疗程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双侧口角到门齿中缝的距离差值均缩短,动留针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FID评分均明显改善,动留针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恢复期、单侧、中重度贝尔面瘫患者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动留针术"有进一步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改善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的疗效,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