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 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9岁。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眼压反复升高5年,于2021年2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于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良好,随访发现眼压升高,取出眼内硅油后眼压仍反复升高,最高时达50 mm Hg (1 mm Hg=0.133 kPa),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近两年右眼眼压在4联用药情况下仍不稳定。患者自幼双眼近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用药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2.50 DS→0.05,左眼BCVA-3.75 DS/-1.00 DC×80°→1.0。右眼、左眼分别为眼压32.0、19.2 mm Hg。除右眼晶状体混浊(图1A)外,双眼其余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苍白,杯盘比0.9;左眼视盘颜色淡,杯盘比0.5。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豹纹状眼底改变。右眼上方及颞下方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萎缩灶、陈旧性激光斑,视盘血管成屈膝状改变(图1B );左眼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见陈旧性激光斑。电脑视野检查,右眼上方视野缺损,累及中心,下方部分视野缺损(图1C);左眼未见明显视野缺损。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全周开放,未见新生血管。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认知护理干预在斜视矫正术后患儿中的应用及对视力、双眼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在斜视矫正术后患儿中应用的效果以及对视力、双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年1~12月间收治的74例行斜视矫正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7例予以认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住院时间、家属自护能力掌握情况以及患儿视力、双眼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自护能力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出院1个月、3个月时视力及双眼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应用认知护理干预可改善情绪,提高家属自护能力掌握程度,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视力及双眼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冷敷疗法缓解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后眼罩冷敷缓解患者术后不适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行TPRK的患者87例(17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冷敷组和对照组,2组均选取右眼进行观察。冷敷组在术后留观期间给予4 ℃冷藏硅胶眼罩冰敷袋,冷敷20 min,其余处理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药不冷敷。分别于术后2 h、1 d、2 d、3 d、5 d每天相对固定时间填写眼部不适感评分量表,包括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眼痒、眼部分泌物等术后不适情况。并于术后5 d、12 d、1个月、3个月分别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2 h时,畏光、异物感、眼痛评分等指标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93, P<0.001; F=9.52, P=0.003; F=13.57, P<0.001)。2组间视物模糊、流泪、眼痒、眼部分泌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视物模糊指标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9, P=0.003),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眼痒、眼部分泌物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3、5 d所有不适症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 d、12 d、1个月、3个月,2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情况、UCVA、SE、Haz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2组间客观光学质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PRK术后冷敷疗法能够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畏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但对术后远期视力恢复没有明显作用,且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视觉质量恢复等无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引起血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血管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集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血管相关并发症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龄16~70(34±10)岁。统计患者临床资料、注射部位、临床表现、面部既往手术史等信息,并做分析。结果: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鼻部12例(28.6%),鼻唇沟8例(19.0%),眉间6例(14.3%),额部6例(14.3%)。患者有面部手术史27例(64.3%);有无面部手术史患者临床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例视力受损患者中,12例接受溶栓治疗,4例患者视力在术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2例患者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都得到一定好转。24例血运障碍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仅残留散在的色素沉着及轻微瘢痕。 结论:30~39岁女性是美容的主要人群,也是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主要患者,在鼻部、鼻唇沟、眉间、额部等部位操作时须格外小心。术前对有既往手术史患者须充分沟通,术后应适当延长留观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外伤性白内障104例(104眼)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1∶1配对的方式分为Ⅰ期组(予以IOL Ⅰ期植入术)和Ⅱ期组(予以IOL Ⅱ期植入术),每组各52例(52眼),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视力优良率;并根据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分为视力恢复良好组( n=81)与视力恢复不良组( n=2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 结果:Ⅰ期组与Ⅱ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视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视力恢复不良组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视力、就诊时间、损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角膜瘢痕、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等资料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瘢痕位于瞳孔区和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影响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IOL Ⅰ期与Ⅱ期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在视力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但Ⅱ期植入术后并发症更低;且角膜瘢痕位置、伴有散光、后囊浑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是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眼底病患者群体基数庞大,这一现象在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患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当前社会公众对眼底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基层筛查网络亟待完善,诊疗覆盖率不足,且疾病晚期治疗手段受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眼底病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欠佳,致盲率居高不下。同时,眼底慢性疾病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长期、系统化的管理与治疗,但现实中患者往往面临沉重的随访负担,较高的失访率又进一步限制了诊疗效果的充分实现。鉴于此,《"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了加强眼底病防控体系建设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包括搭建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成功率,从根本上降低因眼底病导致的视力丧失比例。为此,我国眼底病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组织深入全面的专题研讨,并运用改良版德尔菲法进行集体决策和意见征询,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共识性的指导建议。这些宝贵的专业见解将有力推动我国建立适宜的眼底病慢病管理体系,保障眼底病慢病患者获得长期、规范的医疗服务,为改善眼底病整体防治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0.812、267.313,均 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 (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 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 2(见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程序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干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50例)和观察组(程序性护理干预,5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使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评估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恢复,且观察组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各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采取程序性护理干预,具有改善消极心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并发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