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稳态有重要作用。视网膜损伤后,斑马鱼Müller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视网膜完成再生修复。高等动物Müller细胞的这一能力几乎消失,导致视网膜损伤后神经元无法再生,最终造成视功能减退,甚至丢失。研究发现,虽然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重编程过程在高等动物中不能自发激活,但可以通过诱导增强其重编程能力并实现其向神经元的转分化。这种神经元再生潜能使Müller细胞在高等动物视网膜修复再生中极有应用前景。本文围绕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Müller细胞起源及生理病理状态、重编程机制、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诱导方式、限制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因素4个方面展开,并对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最终结局是光感受器的大量丢失,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基本上无有效治疗措施。光感受器移植为一种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旨在通过替换丢失的光感受器,重建视网膜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视网膜功能。然而,物质交换机制的发现揭示了既往研究结果中移植光感受器的整合比例低、外段形成不足及突触形成不够等问题,显示了该疗法临床转化的难度。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综述了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探究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选择最佳发育时间窗的移植细胞群,增强与宿主视网膜间的相互作用;破坏宿主外界膜,减轻视网膜重塑,提高移植细胞的迁移及整合;利用免疫调节,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宿主的移植微环境;通过视网膜片或生物支架的移植形式,提高移植光感受器的组织性;合理地开发及使用生物材料,优化移植细胞的生理微环境;充分评估手术参数,降低手术本身对移植细胞及宿主视网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为基础,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神经损伤后无法再生,最终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热点,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诱导能够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转化,并经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以及自体归巢途径进行眼内移植,BMSCs在损伤视网膜局部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替代、旁分泌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外泌体等多种机制及信号通路,参与视神经以及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减少RGCs的凋亡,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丢失和视神经萎缩,为青光眼等视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细胞及视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将通过BM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途径以及BMSCs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üller细胞与黄斑裂孔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主要突起横跨视网膜内界膜(ILM)和外界膜,维持视网膜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功能与代谢。Müller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黄斑裂孔(MH)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从牵引力、蛋白质等方面参与MH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其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也影响着MH的转归。目前MH的治疗方式以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手术为主,其中Müller细胞在不同分期MH的ILM剥除手术后发挥着双重作用。在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潜在的重新获得祖细胞样状态并再生神经元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神经血管单元组成细胞双向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其病理机制复杂。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VU)损伤及耦连机制失衡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自噬在DR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缺氧、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等均可影响自噬的发生,自噬所诱导的细胞死亡在NVU功能障碍中至关重要。视网膜神经细胞为不可再生细胞,靶向神经元细胞适应性自噬为DR早期挽救患者视力提供了新的方向。探讨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组成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的自噬相互关系,寻找有针对性的特定细胞自噬抑制或激活剂,同时从整体水平上更加全面地探究自噬对NVU综合体的影响,在DR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自噬干预手段,可能是未来DR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眼遗传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hiPSC)可定向分化为眼特定细胞组织,在视网膜细胞移植、角膜移植、晶状体再生等领域有应用前景;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核酸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高效向hiPSC引入眼遗传病特异突变,将携带眼遗传病基因的hiPSC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在体外建立眼遗传病模型或建立体外筛选平台寻找治疗性药物,还可纠正基因组中的遗传突变用于细胞治疗。两者的结合正在为眼再生医学及眼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本文对hiPSC的应用及其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在眼相关遗传病的研究展开综述。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12-7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衰老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衰老是一个导致体内组织和细胞功能减退及异常的退变过程。在衰老引起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损伤主要发生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通过引起能量生成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突变积累、蛋白质错误折叠积累、免疫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流灌注不足、跨筛板压力差升高和筛板结缔组织硬化等改变,衰老增加RGCs对损伤因子的易感性,在视神经损伤及变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GCs年轻化是治疗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可以减弱,甚至逆转衰老对其造成的损害,促进RGCs的再生,为视功能保护提供了新的靶点。因此,衰老致RGCs损伤机制的研究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从衰老与RGCs损伤和RGCs年轻化的新思路2个方面就衰老在RGCs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精准医疗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将生活环境、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分子成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准确诊断和治疗,并建立个性化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新型医疗模式。目前RP的精准诊断主要是基于第二代基因测序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而精准治疗主要体现在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基因-干细胞疗法。尽管目前关于RP精准医疗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如,目前的基因疗法无法彻底治疗显性遗传或晚期遗传性疾病,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干细胞移植后的细胞与宿主不能有效整合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尚未完全普及、大数据信息平台不完善等。相信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再生医学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成功开展,对于RP的精准医疗将逐渐被完善,未来有望挽救广大RP患者的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微囊样水肿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微囊样水肿(MME)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IMEM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54例;年龄(64.8±7.8)岁;均为单眼。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ME定义为位于中心凹旁视网膜内核层小的、边界清晰且垂直的囊样空腔。根据手术前有无MME将患眼分为无MME组、有MME组,分别为35、37只眼。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17、2.589, P=0.003、0.012)。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ILM)剥除。根据手术后随访期内是否存在MME,将无MME组再分为手术前后均无MME组(A1组)、手术前无手术后有MME组(A2组);有MME组再分为手术前有手术后无MME组(B1组)、手术前后均有MME组(B2组)。手术后随访时间(8.8±7.7)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手术前后MME、BCVA及CMT变化行配对 t检验。手术前后各组间CMT、BCVA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前后MME形成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无MME组35只眼中,A1组、A2组分别为18 (51.43%,18/35)、17 (48.57%,17/35)只眼;有MME组37只眼中,B1组、B2组分别为6 (16.22%、6/37)、31 (83.78%,31/37)只眼。末次随访时,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10±0.12、0.25±0.17、0.09±0.11、0.30±0.26;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79、4.253、7.869、6.668, P<0.01)。4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60, P<0.01)。组间logMAR BCVA比较,A1组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0, P=0.006);B1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21, P=0.063)。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CMT分别为(371.83±73.24)、(431.24±83.13)、(407.00±28.07)、(425.19±70.97 ) μm;均较手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97、2.465、3.055、6.078, P<0.05)。4组患眼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97, P=0.0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MME与手术前IMEM分期相关( β=1.494, P=0.004);手术后新出现MME与年龄相关( β=0.153 , 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CMT、手术后有无MME显著相关( β= 0.001、0.134, P=0.015、0.019)。 结论:PPV联合黄斑前膜及ILM剥除治疗IMEM可有效改善患眼视力,降低CMT;手术后MME消退或再生;年龄是手术后新出现MM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