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纯音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听力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听神经病临床诊断和干预多中心研究(注册号:ChiCTR2100050125),AN诊断标准依照2022年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筛选首诊纯音测听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 Hz)正常或存在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分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组(PTA-Normal组,即PTA N组,平均听阈<20 dBHL)和轻度听力损失组(PTA-Mild hearing loss组,即PTA M组,平均听阈20~35 dBHL),观察记录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以及随访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及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75例(150耳),其中PTA N组19例(38耳),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16.9±4.5)岁(均数±标准差,下同)、检测年龄为(22.1±5.8)岁;PTA M组共56例(112耳),男29例、女27例,发病年龄(16.2±7.9)岁、检测年龄(23.9±9.0)岁。两组患者首诊低频(125~500 Hz)平均听阈显著升高;86.0%(126/150)的患耳听性脑干反应(ABR)波形缺失;PTA N组言语识别率为71.8%±22.4%,PTA M组言语识别率为58.1%±29.3%;PTA N组耳蜗电图-SP/AP为0.98±0.47,PTA M组为1.07±0.63。75例AN患者中40例(53.3%)存在耳鸣,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系统功能异常。2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PTA N组10例,PTA M组19例。短期随访(<3年),29例患者听阈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病程延长(>3年),PTA N组趋向于低频听力先下降,而PTA M组则表现为高频听力先下降,PTA N组250 Hz与PTA M组4 000 Hz听阈均显著升高。 结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存在ABR、耳蜗电图、言语识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异常,临床实践中应组合运用各项听力学检查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随着病程延长,这部分患者的听力逐渐下降,应动态评估其听力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耳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骨桥植入的43例(43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外耳道骨性闭锁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接受骨桥植入术时年龄9~36岁,中位数年龄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手术,其中扩张单皮瓣法36例,扩张双皮瓣法7例。于第三期术中或三期耳廓再造术后行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手术。通过比较骨桥植入前后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变化,评估其听力改善效果。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听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8.2±6.6)dBHL,与术前[(8.1±5.7)dBH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术后开机助听听阈较未助听条件下听阈明显下降[(32.8±4.6)dBHL比(60.5±5.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桥助听后,患者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2%、84%和98%,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助听后噪声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0%、80%和92%,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随访4~47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者助听效果稳定,耳廓外形较好。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植入体线圈周围血肿,经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患者,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既可减少手术瘢痕,达到外形美观的效果,又能获得术后稳定的助听效果,手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0调度员运用两种筛查量表早期识别院前脑卒中患者并给予电话指导救治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120调度员运用两种不同的筛查量表早期识别脑卒中并给予相关电话指导救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开封市120急救中心接警的脑卒中及疑似脑卒中2 0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1 020例采用脑卒中识别量表(ROSIER)实施电话指导以及1 007例采用面、臂、言语、时间量表(FAST)评分实施电话指导患者最终脑卒中诊断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采用ROSIER评分组识别脑卒中的阳性检出率较FAST评分组更高〔31.4%(320/1 020)比29.3%(295/1 007)〕,错报率明显低于FAST评分组〔14.9%(152/1 020)比18.8%(189/1 007), P<0.05〕,患者呕吐、坠床、抽搐等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降低〔分别为0.5%(1/208)比2.2%(4/185)、0%(0/26)比20.0%(2/10)、2.1%(1/48)比10.3%(3/29)〕,但两种评分组仅坠床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ROSIER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FAST组〔0.7%(2/282)比4.0%(9/224), P<0.05〕。FAST评分组耗时较ROSIER评分组更短(min:1.2±0.2比2.5±0.3),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两种不同量表评分均可早期识别卒中患者,并给予及时地院前指导,进而可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ROSIER评分虽然耗时更长,但调度员是利用回拨电话进行指导并不影响派车时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皮质激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工耳蜗植入术应用于临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人工耳蜗电极插入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听力损失对患者术后在声音定位、音调感知、言语识别率等方面影响十分重要。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调节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的功能,可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造成的直接机械损伤和远期组织变化。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和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副作用多;局部给药途径较多但无统一标准。因此,糖皮质激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从不同用药途径的研究结果和前沿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对成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学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 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 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 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 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 P值均<0.05)。 结论: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克服现有中文言语测听材料在成年耳蜗植入者中的天花板效应,依照英文AzBio句表的开发流程,开发一套更难的、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中文普通话语句测听表,并在成人耳蜗植入者验证其等价性。方法:选取成人日常生活口语素材,邀请2男2女播音专业学生在本底噪声低于20 dB(A)的隔声室内录音1 020句,以声码器技术仿真成5通道人工耳蜗的音效,编撰成51张表,以拉丁方设计在17名听力正常人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从均值±1标准差( xˉ±1s,61.9%至92.2%)的范围内挑选出同质性良好的600句(每个播音人150句,识别率均值78.0%),编撰成每表20句共30张CMnBio句表。另行招募30例使用年限12个月~12年不等的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在65 dBSPL声级下依序测试30张表的言语识别率。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每张测试表都有同样的机会成为首张测试表,以避免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干扰。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3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呈现出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但每例植入者对30张表的言语识别率相对稳定。(2)对言语识别率进行合理化的反正弦变换后,计算每例植入者每表识别率与其30张表平均识别率的差值;以30张CMnBio表作为考察对象,对30例植入者的上述差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F=3.503 1, P<0.001;进而采用 Post Hoc Tukey两两比较,除第4、5、10、29号表外,其余26张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26张等价CMnBio句表在30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识别率为(65.4±13.3)%,呈良好的正态分布。(4)采用 n=65的二项分布模型可最好地反映表间的变异性。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增龄对听觉皮层言语感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研究年龄老化对言语感知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成像特征的影响。方法:2021年3—6月招募听力正常成人34名,其中青年组17名[男6名,女11名,年龄(32.1±5.0)岁(20~39岁)],老年组17名[男6名,女11名,年龄(63.2±2.8)岁(60~70岁)]。测试材料为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采用任务态block实验设计,以左右颞叶、Broca区、Wernicke区、运动皮层为感兴趣区,运用客观脑成像fNIRS技术并结合主观心理物理学测试方法,分析老年人及青年人在不同聆听条件(安静、信噪比为10 dB、5 dB、0 dB、-5 dB)下,与听觉言语感知功能相关的大脑皮层激活区域及激活程度。采用SPSS 2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组在各个任务条件下的激活区域及激活程度均较青年组减小;青年组整体激活通道数明显多于老年组,且左半球激活通道多于右半球,而老年组左右半球激活通道数差异不大;大脑左半球受年龄因素影响显著的通道较右半球多。青年组在信噪比为0 dB时的激活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信噪比条件( P<0.05),而老年组在5种条件下的激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青年组各条件下的言语识别得分均高于老年组,两组得分在信噪比为5 dB时差异开始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青年组在信噪比为0 dB时的言语识别正确率下降明显,而老年组在信噪比为5 dB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结论:年龄老化导致嘈杂环境下言语感知能力以及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逐渐发生退化,言语优势半球(左半球)受年龄老化影响显著,老年人在不同言语清晰度任务下的整体激活区域及激活程度均较青年人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2q12.1-q12.2微缺失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者经迷路入路同期肿瘤切除并人工耳蜗植入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22q12.1-q12.2微缺失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患者经迷路入路同期肿瘤切除并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患者男,40岁,汉族,主因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8年余入院。纯音测听示右耳全聋,左耳重度聋;言语识别率右耳0,左耳88%;听性脑干反应(ABR)右耳最大给声强度未引出反应,左耳波形分化差,Ⅰ~Ⅴ间期延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双耳各频率均未引出反应。前庭功能检查提示右侧前庭功能明显减低。颞骨CT检查提示双侧内听道轻度扩大;MR检查提示双侧桥小脑角区见结节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双侧病变均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基因检测发现第2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22q12.1-q12.2片段缺失1个拷贝,长约2.338 5 Mb,该区域覆盖了NF-2的致病基因 NF2基因。该患者不伴有其他颅神经症状,无眼部及皮肤病变,诊断为NF-2,临床分型为Gardner型。完善检查后于全身麻醉下经迷路进路行右侧听神经瘤切除术,同期右侧经圆窗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10个月复查,听力评估提示右耳有较好的助听听阈。术后18个月随访,患者诉耳蜗效果较前明显提高,听觉能力分级(CAP)为6级,言语可懂度分级(SIR)为4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耳蜗植入电极长度的选择与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合评价对于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单侧植入全覆盖与标准长度电极对听阈、言语识别、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9~71(43±16)岁。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应用OTOPLAN软件进行评估,以经圆窗膜入路的微创手术单侧植入全覆盖电极11耳(全覆盖组),标准电极15耳(标准电极组),于术后开机时、3~5个月、6~11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声场下助听听阈,安静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与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CQ)评分。结果:全覆盖组与标准电极组患者术后开机时听阈分别为(46.5±3.4)dB与(48.5±2.2)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4),术后听阈及言语识别水平均较术前提高(均 P<0.05);1年后听阈分别为(32.1±1.2)dB与(32.5±0.9)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5);除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单、双音节词与术后3~5个月的句子识别率外,全覆盖组65 dB声压级(SPL)单、双音节词及句子识别率在各次随访中均优于标准电极组(均 P<0.05);术后1年以上噪音条件(信噪比=10 dB)下,全覆盖组单、双音节词与句子识别率均高于标准电极组(均 P<0.05);NICQ量表各维度术后均提升,其中自信心维度两组提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各维度提升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单侧植入基于OTOPLAN选择的全覆盖与标准电极均能带来明显的听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全覆盖电极植入可能会提升患者术后的言语识别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小耳畸形患者单侧及双侧骨导助听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侧及双侧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骨桥植入术)。术后骨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侧骨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侧骨桥助听和双侧骨导助听(一侧骨桥+对侧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侧佩戴ADHEAR。单侧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15, P<0.05),单侧骨桥与双侧骨导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安静环境下单侧骨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 t=6.50, P<0.05),单侧骨桥与双侧骨导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环境下,双侧骨导助听显著优于单侧骨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侧骨桥植入及双侧骨导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结论:对于双侧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侧骨桥植入和一侧骨桥+对侧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侧骨导助听较单侧骨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