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方》药物"非廉"考释及"飞廉"文化内涵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运用音韵、训诂、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证等方法,论证出土文献《养生方》药物"非廉"即《神农本草经》中的植物药"飞廉",而非动物药"蜚蠊"。"飞廉"一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语源上与"风"有关,语义有"轻、快"的内在含义,被用为相关图腾形象、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药物、建筑等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杏仁古名核、仁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古代医书有"杏核"这样的药物名称,但现代医书中只有"杏仁"的药名。在查考字书、训诂书和古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认为古人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明确"核"和"仁"的区别,认识到了果核和果仁是不同部分。以杏仁为中心,来探讨古代医书中"核"与"仁"的概念以及实质的异同。通过考察古代医药文献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来"杏核"一药其实际药用部分还是杏仁。可能因为古代药材市场不完善,没有完善的药材加工产业,杏核作为杏仁一种容易保存的形式在药铺中出售,需要医家在得到药材之后,再去除一部分非用药部位,因此在古代医籍中"杏核"与"杏仁"实为同一入药部位的不同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性选要》学术特色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药性选要》由巴蜀清末医家王鸿骥编,现仅存宣统二年(1910年)成都闲存斋刻本,是中药药性理论方面一部较为重要的普及应用类著作.该书总结传承了《本草三家合注》等的精华,并结合医家自身的临床实践有所创新.药物排序,以"气味"相类为依据;采《本草三家合注》之说,伸以己见;褒《本草三家合注》陈注,全面中肯;对药物归经之说持有异议;崇《神农本草经》之旨,重视临床实践;强调炮制不同,功效各异;用药严谨,注重安全;强调食药同源,利弊同在;强调传承训诂成果,即是创新;对于"久服""多服",多有保留.该书便于初学者学习使用,对现今临床用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耳医学——从临证疗法到医学体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分支,起源于我国,于20世纪体系化于欧洲,现代研究与发展由我国引领.本文综合中医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全面溯源与梳理耳穴乃至耳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溯源中,勾勒出《黄帝内经》中相关记载所反映的耳医学体系雏形,考察基于《黄帝内经》框架的古代耳医学知识,回顾耳穴的系统形成与理论构建,梳理耳穴标准制订工作历程,以"耳脑互联""脑病耳治"为例,呈现多学科交叉下的耳医学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揭示时代背景下耳部疗法向耳医学飞跃的历史依据,在传承精华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耳医学的后续发展锚定历史方位,希望能够对中华乃至世界非药物疗法融入健康中国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业有所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经典针灸身体构建思想探微与理论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综合运用中医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在中国学术传统科学与哲学"道术相合"及"虚实结合"视域下,系统考掘、分析了居于经典针灸理论底层的"中国式"身体构建思想,并推进相关经典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打破现代语境下的身、体不分,对身部与体部分别从整体与重点、实体与抽象等多维度进行考察,阐述了身部整体性的"双筒"观与重视膈、脐的横向观,探索了体部经筋、经脉的虚实相合,以及经络、腧穴设立的纵横互用.进而结合人体运动模式和"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探讨了"形气统一"的身体之合,并触及和展望了与身体扣合的"神体"层面.在考探身体构建视角过程中,结合中西医互鉴,涉及了奇经大络、六经五体、巨刺缪刺等针灸经典理论的考释与现代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清末辽籍医家景仰山学术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清末民初的名医景仰山因仕途不顺,弃儒从医,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救人无数.在中医理论方面,他勇于探索、革新,横向上其主张中西医合参,以西医解剖学眼光审视并结合中医藏象学,纵向上提倡深度解读中医名词术语,从训诂学、易学、历法学等角度阐释经脉命名来由,以发前人所未述.临床诊疗方面,景仰山采撷宋明理学精华,继承河间学派的学术思想,呼吁重视运导这一未病先防手段,以及在病愈后要审慎调养,不可轻浮恣欲,致使病复.景仰山的临床风格深受家学熏陶,以《伤寒论》为理论渊薮,兼具河间学派的特点,其临证时融汇伤寒温病等学派辨证思路,且善用寒凉,每起沉疴,多有奇效.以其经验具有相当的可借鉴性,故从其著作《景仰山医学三书》出发,对其医学思想作一评析,以期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五行特性"土爰稼穑"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提高中医学术界对"土爰稼穑"中"爰"字解释的准确性,回归经典原旨的解读,进一步深化对"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源流的认识.[方法]从训诂学出发,在分析《尚书·洪范》有关五行特性经文中"曰""爰""稼穑"字义的基础上,对五行特性"土爰稼穑"作出新解读.[结果]"爰"字当以"于焉"以及"援引""引用"为解,其要义有二:其一明示"爰"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之"曰"的区别;其二强调土行特性包罗万象,土固然可以用来"稼穑",但其用又绝非"稼穑"之一途,土行特性是"稼穑"所难以囊括殆尽的,所以特地冠以"爰"字,以示不得已而勉强援引"稼穑"论说.[结论]《尚书·洪范》之"土爰稼穑"本质上已凸显了土行的重要性,"土生四象"也蕴意其中,或为"土生万物"哲学命题的滥觞.该命题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并最终孕育出"脾为后天之本"等重要的经典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俱病、两感与合病、并病、分经论治辩正论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回顾现代中医学对俱病、两感、合病、并病的认知,及多个单经病叠罗的基本观点与分别治之的基本原则.从文字训诂到学理辩正,精研经方中合病、并病的理、法、方、药,分析原意,归结本旨,阐释合病、并病证候,将合病、并病原旨与目前认识对照,探讨三阴无合并病、合病非因邪甚、两感俱病、合并病异同等问题.推演合病、并病、分经论治三者之神髓,提出并治、合治、分治的"复合论治体系假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金匮要略》"掣痛"症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9/30
《金匮要略》湿病可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掣痛"通常释为牵引作痛之义,这一注释并不易理解.本文运用训诂考据学方法,对《黄帝内经》及其他秦汉典籍中"掣"字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明晰"掣痛"一症在《金匮要略》中的释义.经考据可知,"掣"与"瘛"因同音近义而相互通用.《黄帝内经》中"掣"字即有"瘛"之义.医经中描述症状时,"掣"不是牵引之义,实乃"瘛"字之通假,"掣痛"实为"瘛痛",乃痉挛引起的疼痛,疼痛的同时伴发痉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条文新解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对《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条文争议问题作出新的解释.通过校勘、训诂,考证本条"如敦状"原作"如敦敦状",意为下坠感,"敦"读作平声"堆"而非"对"."生后者"非新产后妇人,本义为有生育史的女性,其现代蕴含义当扩大为性活跃期女性."水与血并结"所结之血为瘀积之经血而非恶露瘀浊,本条此处或隐含平素月经不利之意.综合小腹坠胀、小便微难等症状及好发人群特征,从盆腔炎症疾病、泌尿系感染等女性常见疾病角度可更好地理解本条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