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燥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SS的诊疗提供新的证据和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4例SS患者(SS组)和14名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对照组)的粪便并提取粪便中细菌的DNA,扩增16S片段后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SS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丰度(Sobs,Chao,Ace)、谱系多样性(Pd)、菌落的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均匀度(Heip)均无显著差异( P>0.05)。SS患者肠道菌群中5个菌门,11个菌科和37个菌属与正常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 3个菌门明显减少,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2个菌群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27,-3.01,-2.57,-4.27和-2.53, P值均<0.05);在科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科,产碱菌科、短杆菌科、柄杆菌科和诺卡氏菌科5个菌科明显增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09,-3.06,-2.41,-2.11和-2.11, P值均<0.05);而毛螺菌科、双歧杆菌科、红蝽菌科、拟杆菌目s24-7组、放线菌科和芽孢杆菌目XI菌科6个菌科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3.17,-2.92,-3.40,-2.05,-2.05和-2.22, 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SS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 Parabacteroides、瘤胃球菌科无分类信息的菌属、 Parasutterella、短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 Hungatella、 Sellimonas和红球菌属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09,-2.32,-2.03,-2.02,-2.41,-2.11,-2.16,-2.11,-2.11, P值均<0.05)。 结论:肠道菌群在不同的疾病中起到了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作用而且与人种和地域相关,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可以对SS患者与健康人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垂体多激素PIT1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垂体多激素PIT1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病理数据库中诊断为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整理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48例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纳入研究,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13例,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35例,研究显示两组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特征:(1)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几乎均有垂体激素分泌增多的临床症状,而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少见,但有62.9%(22/35)的患者存在血清垂体激素低水平升高;(2)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患者偏年轻化,肿瘤体积更大,影像学易见侵袭周围组织。病理学特征:(1)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由大的嗜酸性细胞组成,生长激素表达比例高,而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由嫌色性细胞组成,催乳素表达比例更高;(2)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表现为一致性、弥漫性胞质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而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细胞角蛋白表达则具多样性;(3)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增殖明显活跃;(4)25.0%(12/48)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存在性激素的异常表达。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肿瘤无进展时间分析,两组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8)。 结论: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属于少见的PIT1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类型,以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多见。依据垂体激素分泌增多的临床症状、嗜酸性肿瘤细胞、高比例生长激素表达、细胞角蛋白弥漫性胞质阳性和低增殖活性,可以协助成熟性多激素PIT1谱系肿瘤与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的鉴别。不成熟性PIT1谱系肿瘤临床病理学比较复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的人类宫腔中度粘连组织中独特的细胞分子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人类宫腔粘连(IUA)组织的细胞景观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免疫微环境,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腔镜治疗的4例IUA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宫腔镜采集IUA组织,并根据患者的病史、月经史及IUA状态等评分和分级,样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严格按照单细胞RNA测序流程进行文库构建、测序、数据比对和基因表达矩阵构建,之后进行细胞分群UMAP降维分析和基于细胞类型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收集到4例分级为中度的IUA组织样本,共获得27 511个细胞转录组,分配到6个细胞谱系,分别为T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红细胞。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子宫组织细胞相比,本研究的4例样本具有不同的细胞分布,IUA0202204号样本中单核吞噬细胞与T细胞的占比明显偏高,提示存在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结论:描述了中度IUA组织的细胞多样性和异质性,以及各细胞亚群的分子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IUA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异质性提供了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raves病和Graves眼病患者T细胞受体谱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Graves病(Graves′ disease, GD)和Graves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患者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测序,鉴定GD和TAO特异性TCR家族,为临床早期精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收集9例GD和6例TAO患者。对GD和TAO患者于诊断时采集外周血。收集20例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提取RNA进行TCR免疫组库测序,并进行后续高通量数据挖掘分析。结果:GD和TAO患者TCR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挖掘TCR高通量测序数据,可分别构建GD和TAO两种疾病的特征性TCR数据库,分别包含157和116个VJ家族。这些VJ家族中存在两种疾病共有的家族,也存在两种疾病各自特有的家族。结论:GD和TAO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拥有不同的优势T细胞克隆,从而介导不同的免疫应答。因此,GD和TAO患者的特征性TCR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调节乳腺微生态平衡在急性乳腺炎改善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调节乳腺微生态平衡在急性乳腺炎改善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于杭州市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20例哺乳期健康妇女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非抗生素治疗,采集患者的乳汁和粪便样本,用16S rRNA基因检测技术对所有样本进行分析,评估调节乳腺微生态平衡在急性乳腺炎改善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及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25.95±2.33)显著降低,变形菌门(50.15±5.21)、拟杆菌门(9.81±0.52)、放线菌门(8.02±0.41)、酸杆菌门相对丰度(6.07±0.28)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变形菌门(38.14±3.58)、拟杆菌门相对丰度(12.94±1.62)显著降低,厚壁菌门(40.55±4.69)、放线菌门(7.87±1.06)及酸杆菌门(0.50±0.06)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乳汁治疗操作分类单元数目、Faith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Chaol指数显著降低,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操作分类单元数目(129.06±10.10)、Faith谱系多样性指数(11.98±0.93)、Shannon指数(8.94±1.22)及Chaol指数(197.09±14.28)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粪便治疗操作分类单元数目、Faith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Chaol指数显著降低,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操作分类单元数目(135.88±10.22)、Faith 谱系多样性指数(13.21±1.04)、Shannon 指数(9.02±1.25)及 Chaol 指数(228.46±15.91)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汁及粪便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均呈负相关,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均呈正相关(P<0.05);乳汁及粪便细菌的操作分类单元数目、Faith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Chaol指数等多样性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乳汁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且乳汁菌群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存在相关性,调节乳腺微生态平衡对急性乳腺炎的改善及预后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肠道微生态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功能损伤障碍的疾病.近年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有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以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改变,以及病原体增加为特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免疫稳态无法维持时,可能通过神经途径、内分泌以及免疫炎症网络等多元化的机制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并探讨了未来可能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湖北钉螺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基于微卫星遗传标记法对浙江省嘉兴市不同有螺环境的湖北钉螺进行基因分型,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探讨钉螺存在或扩散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监测和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嘉兴市2022年重点有螺环境的平湖市姚浜(YB)村和三兴(SX)村,以及秀洲区的运河(YH)农场3个种群共90只钉螺样本,采用9个微卫星位点对钉螺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共观察到84个等位基因,YB、SX和YH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889、5.667、3.77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807、3.329和2.294;近交系数分别为0.400、0.377、0.493.在无限等位基因模型下,SX和YH近期可能出现瓶颈效应.NeEstimator和LDNe软件计算的有效种群均>31.9.分子方差分析显示3个种群钉螺的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41.44%,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286,表示遗传分化程度很大.主坐标分析与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3个种群分为2个谱系,YB和SX为1个谱系,YH分属另一个独立谱系.种群历史及动态分析显示3个种群基因流不充分.溯源分析表示可能为YH首先从SX分化,YB由SX和YH接触融合形成.[结论]嘉兴市钉螺种群遗传多样性总体较低,钉螺种群较不稳定,遗传分化程度很大,各种群之间基因流不充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群落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区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和岷江冷杉针叶林为对象,测定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4种叶片功能性状,分析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的叶厚度(0.28 mm)和叶片干物质含量(319.86 mg·g-1)显著低于针叶林(分别为0.39 mm和371.33 mg·g-1),比叶面积(192.74 cm2·g-1)显著高于针叶林(100.91 cm2·g-1),而叶面积在2种森林群落中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7.88和26.63 cm2).除叶厚度外,其余3种叶片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显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均趋于发散.针阔混交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Rao二次熵、谱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针叶林,且这些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亚高山森林群落构建主要是竞争排斥起主导作用,且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具有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肿瘤免疫治疗新视角:RUNX的作用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UNX属于转录因子家族,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控因子,在哺乳动物的细胞增殖、分化、谱系发育、成骨和神经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RUNX的研究已揭示了其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RUNX家族成员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具有不一的作用,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组分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RUNX家族成员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中CD4+辅助性T(Th)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谱系发育分化,调控组织驻留T淋巴细胞的表型、分化和存活,驱动NK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组织驻留.RUNX家族缺失会导致MDSC的增殖和成熟活化,从而诱导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产生.RUNX家族成员的表达也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的浸润程度、不同免疫细胞的浸润、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和药物敏感性显著相关,它们可作为潜在的肿瘤预后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与CAR-T细胞疗法的联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RUNX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其参与调控肿瘤免疫和微环境中各类组分的作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以RUNX为主要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绿带闭目天蛾和构月天蛾在海南岛及周边大陆的遗传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南岛是与周边大陆存在地理隔离的大陆性岛屿,探索该岛屿与邻近大陆上生物的遗传分化有助于理解地理隔离对生物遗传分化的影响.在海南岛及其周边大陆 15 个地点采集两种鳞翅目天蛾科(Lepidoptera:Sphingidae)昆虫(绿带闭目天蛾Callambulyx rubricosa 88 头和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57 头),选择线粒体基因COI、Cytb和核基因 EF-1α作为分子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COI-Cytb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物种的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分别为 0.00434 和 0.00818),且均在广东广西、越南和海南岛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两个物种在三个群体间均检测出低水平的基因流(Nm分别为0.09-1.22 和0.18-0.57)和高水平的遗传分化(FST分别为 0.29-0.84 和 0.47-0.73).两个物种最高的遗传分化都发生在海南岛与大陆群体之间,且海南岛群体的单倍型数量少于周边大陆群体.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物种均未经历显著的种群扩张.综上,研究认为绿带闭目天蛾(C.rubricosa)和构月天蛾(P.colligata)的海南岛群体与邻近大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推测地理隔离可能是其产生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结果将为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宝贵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