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山东省卡介苗淋巴结炎经济负担测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卡介苗(BCG)淋巴结炎经济负担情况。方法:以2011年5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304例申请省级补偿的BCG淋巴结炎病例为对象,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预防接种相关情况、门诊(住院)病历和收费票据等相关资料,对其直接经济负担(包括直接医疗费用和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经济负担和总经济负担进行测算,比较不同特征病例经济负担的差异。结果:304例BCG淋巴结炎患者月龄的 M( Q1, Q3)为3(2,4)月,其中男性239例(78.6%),淋巴结破溃71例(23.4%),手术227例(74.7%)。单纯门诊、单纯住院和门诊后住院病例分别占25.7%(78例)、7.2%(22例)和67.1%(204例)。贴现后单例直接、间接和总经济负担的 M( Q1, Q3)分别为9 910(5 713,16 074)、2 081(1 547,3 122)和12 262(7 694,18 571)元。直接医疗费用占直接经济负担的89.4%,直接经济负担占总经济负担的84.9%,80.0%病例的总经济负担仅占其补偿金额的20.0%左右,只有2.3%的病例总经济负担占补偿金额的60.0%以上。单纯住院和门诊后住院病例的直接、间接和总经济负担高于单纯门诊病例,手术病例的直接、间接和总经济负担高于非手术病例,淋巴结未破溃病例的直接和总经济负担高于破溃病例(均 P<0.05)。 结论:山东省BCG淋巴结炎病例经济负担受诊疗方式的影响,且以直接医疗费用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家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项目推广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国家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试点项目进展和推广效果,为推进肿瘤MDT模式提供依据。方法:获取231家消化系统肿瘤MDT试点医院2018年度(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2019年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和2020年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MDT项目评估表的数据。分析试点医院开展消化系统肿瘤MDT情况、门诊和住院MDT开展情况、病例分布,以及MDT管理、收费和区域辐射情况。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排除数据缺失的试点医院,2018—2020年度纳入分析的试点医院数量分别为227家、224家和224家。开展消化系统肿瘤MDT的试点医院从2018年度的174家提升至2020年度的222家;门诊和住院MDT病例分别从48 332例和61 823例增长至72 493例和106 899例;实施MDT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从159家提升至214家。2020年度,门诊和住院MDT均次费用均以200~500元为主;135家(60.3%)试点医院是区域内MDT主导医院。结论:我国消化系统肿瘤MDT试点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MDT的试点医院数量逐年增长,且试点医院在区域内起到一定引领作用。为加快推广肿瘤MDT模式,笔者建议医院应针对MDT进一步提高患者可及性、优化管理模式、推进医保报销、加强区域辐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大数据病种组合的价格形成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大数据病种组合的价格形成方法和价格标准。方法:使用2018年上海市95家医疗机构的支出数据和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市级医院33家,区级医院62家。使用病种分值标化数据后,以每指数单价和每指数成本的区域均值为坐标轴将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划分为4个象限;寻找出收入和成本最优的象限,即优质区间;在优质区间求出几何中心,并以该几何中心的每指数单价作为费用标准。结果:上海市区级医院的收支分布情况为:第一象限20家,第二象限8家,第三象限24家,第四象限10家;市级医院位于第一象限7家,第二象限5家,第三象限12家,第四象限9家。第三象限医疗机构的平均收入和成本均低于全市均值,且收入能够覆盖成本,为优质区间。区级医院第三象限几何中心的每指数单价为14 115.4元,市级医院为15 559.1元,可作为相应的费用标准。结论:基于客观数据及优质区间几何中心法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去除不合理收费或不合理行为对医疗收入的影响,体现医保支付标准价格的导向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影响的案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张家港市某县级公立医院为案例,分析综合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方法:某院2014年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院资源规划系统和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收集该院2014年至2019年的医院业务运行数据、支出收入数据、药品零差率补偿数据、收费与成本数据,并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与病种成本。描述性分析该院服务量及医疗费用变化情况,测算收入结构、收支结余以及对药品零差率的补偿水平;对比分析医疗服务项目以及病种的实际收费与成本差额。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案例医院的门急诊、手术、出院人数分别上升了31.51%、40.21%和12.21%,次均住院费用增长了4.39%;药品费、材料费占比分别下降4.27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检验费和检查费占比分别上升3.15个百分点和3.98个百分点,手术、治疗、诊查及护理等反映技术劳务价值的费用占比变化均<0.60个百分点。自2017年始,医院业务支出超过收入,因零差率政策减少的药品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补偿的比例从2015年的82.00%降至2019年的58.63%; 66.82%的医疗服务项目为亏损项目。10个主要"清单式"病种除了2型糖尿病,其余9个病种的实际收费均低于标准成本核算值。结论:实行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后,短期可能出现较大的医疗收支缺口及成本高于收费的情况。制定区域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政策时,应考虑同期实施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强短期财政反应性,为公立医院逐步适应改革提供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血输注治疗费用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价格优势。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时,接受输血治疗的1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46.6±4.3)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97和88例,接受肝移植、脾切除术和肝破裂修补术者分别为46、55和84例。根据患者的术中输血情况,将其分为自体血回输组( n=60),洗涤红细胞(WRBC)异体血输注组( n=6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LPRBC)异体血输注组( n=64)。根据《陕西省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7年版)》和陕西省中心血站供应血液价格收费标准相关规定,计算3组患者的输血治疗费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输血相关临床资料,并且分析3组患者的手术输血治疗费用。患者输血治疗费用与输血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3组患者的输血治疗费用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3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自体血回输组、WRBC异体血输注组和LPRBC异体血输注组患者的输血量分别为300~1 800、244~1 440和240~1 440 mL,治疗费用分别为1 325~1 430、629~3 659和609~3 539元,3组患者的输血量与治疗费用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2、0.999、0.999, P<0.001);当患者的WRBC和LPRBC异体血输注量分别超过514和531 mL时,其输血治疗费用超过自体血回输。② 3组患者中,接受600~720、720~960、960~1 200、1 200~1 440 mL输血量治疗者的输血治疗费用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5.460、101.122、110.925、121.041, P<0.001);自体血回输组的治疗费用分别为(1 356±87)元、(1 301±105)元、(1 387±132)元、(1 335±187)元,均分别低于LPRBC异体血输注组的(1 841±94)元、(2 447±138)元、(3 053±178)元、(3 669±234)元和WRBC异体血输注组的(1 781±103)元、(2 367±56)元、(2 953±217)元、(3 539±256)元,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体血回输组比LPRBC异体血输注组: t=314.76、749.20、877.43、1 024.96, P<0.001;自体血回输组比WRBC异体血输注组: t=278.39、693.48、849.37、976.26, P<0.001)。 结论:相较于异体血输注,自体血回输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特别是输血量较大时,价格优势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新生儿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采用区块化收费方式,分析该收费方式对院内药品节余、患儿住院药品费用的影响,为集中调配药品合理收费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结合患儿均次医嘱剂量和均次用药人数拟定区块化收费的药品种类和方案;以月均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和日均药品费用、相关药品的不良事件为指标,考察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效果。结果:实施药品区块化收费的药品14个,其中抗生素类药品4个,普通输液类药品2个,肠外营养液类药品8个。区块化收费方式实行后,月均药品节余数量由(5 047±541)瓶/袋/支降至(1 856±225)瓶/袋/支,月均节余金额由(65 811±10 265)元降至(20 659±6 002)元;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显著降低,降幅为39.2%~90.1%,住院患儿日均药品费用及日均抗菌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 P<0.05)。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后,未发生相关药品不良事件。 结论:药品集中调配的区块化收费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品利用率,减少药品节余,降低患儿住院药品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院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的反馈结果提示,我国医院在医疗服务收费合规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作者基于医院管理工作实践,总结各级管理机构在基金监管中通报的各类医疗服务收费管理常见问题,包括串换收费与挂靠收费、分解收费、重复收费以及多计(虚计)费用,分析其带来的监管处罚、收费纠纷和医疗纠纷等方面的医院管理风险,探讨收费管理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收费管理问题治理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工智能胃镜检查辅助系统用于早期胃癌筛查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胃镜检查辅助系统行胃早期癌筛查前后的成本和效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使用AI胃镜辅助系统前后的胃镜检查病例,统计使用前(无AI组)和使用后(AI组)的胃癌早期诊断率。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费标准和湖北省武汉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支付标准2021年版本为参考进行费用估算。计算每10万例使用和不使用该系统两种情况下进行胃镜筛查的成本和效益及增量成本效益比。结果:无AI组胃癌早期诊断率为28.81%(70/243),每10万例胃镜筛查成本为5 459.80万元,胃早期癌医疗成本为22.18万元,总成本为5 481.98万元;直接筛查效益为89.42万元,间接筛查效益为182.82万元,总效益为272.24万元。AI组胃癌早期诊断率为36.56%(366/1 001),每10万例胃镜筛查成本为5 344.00万元,胃早期癌医疗成本为31.58万元,总成本为5 375.58万元;直接筛查效益为127.35万元,间接筛查效益为260.31万元,总效益为387.66万元。使用该系统可以降低总成本106.40万元/10万例,多产生115.42万元/10万例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增量成本效益比为-0.92。结论:使用AI胃镜检查辅助系统进行胃早期癌筛查可以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高筛查效益,建议在胃镜筛查工作中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选择行为激励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是卫生经济学的底层制度,深刻影响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医院的运行模式。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基于医院采购环节的药品耗材品规选择和使用环节的医生合理诊疗行为腾出药品耗材费用空间,将腾出空间的68%用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选择护理、中医、诊察类等248个成本倒挂明显的医疗服务项目,按照约定的腾空间额度来确定调价幅度;并应用支付宝信用机制同步实施"腾空间调结构",以解决医疗、医保博弈问题,拓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平移补偿法"的路径,并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产生政策叠加联动效应,取得较好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郑重声明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为了确保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请广大读作者注意辨明真伪,谨防上当受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