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改善面部光老化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改善面部光老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中度面部皮肤光老化女性患者30例,年龄30~50(39.4±4.1)岁。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射频微针组各15例,联合治疗组用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射频微针组仅用射频微针治疗,并于治疗后3、7、14、28 d和3个月进行随访。用VISIA、皮肤生理相关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皮肤毛孔(11.98±2.14比15.54±1.52)、棕色斑(12.40±1.85比15.84±1.42)、紫质(6.74±0.87比11.20±1.70)、皮肤生理状态[经表皮失水量(11.84±1.80比13.09±1.96) g/(h·m) 2,角质层含水量(84.91±2.86比80.29±3.58) %,黑素指数(110.07±15.02比122.30±9.97),红斑指数(220.43±19.69比236.30±16.55)]、弹性(75.98±3.94比69.89±3.58)、表皮厚度(1401.33±178.43比1217.13±139.77)、肤色改善程度(有效率86.7%比40.0%)及患者满意度(93.3%比67.0%)均显著优于射频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重度红斑(40.0%比86.7%)及水肿反应(26.7%比80.0%)明显低于射频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均无色素沉着。 结论: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的效果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8~40(26±4)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水杨酸两周治疗1次共6次;另外加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每月治疗1次共3次。对照组仅予以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3次。结果:观察组有效22例,占73.3%,对照组有效14例,占4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4,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和痤疮红斑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评价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痤疮和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医学美容科就诊寻常痤疮患者47例,男17例,女30例;年龄20~45岁,平均29.68岁。观察组25例用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间隔3周,共4次;对照组22例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共12周。结果:炎性皮损治疗有效率,观察组22例,占88.00%,对照组7例,占3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77, P<0.05)。痤疮红斑治疗有效率,观察组17例,占68%,对照组5例,占2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37, P<0.05)。 结论: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和痤疮红斑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治疗安全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皮肤科和无锡市康复医院皮肤科接收的中重度痤疮患者9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A组和联合B组,每组31例.对照组仅接受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联合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2mg/(kg·d)的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5 mg/(kg·d)的常规剂量异维A酸;3组均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的皮损数量,通过VISIA数字皮肤分析仪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皮损数量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539.401,P=0.000);②3组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71,P=0.000),联合A组、联合B组的皮损数量少于对照组;③3组皮损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6,P=0.000).与对照组比较,联合A组和联合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更高(P<0.05).联合A组和联合B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皮肤生理指标(红色区、紫质、斑点、毛孔、纹理)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A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心理状态评分(GSES、积极情绪评分、消极情绪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和联合B组(P<0.05).与联合B组比较,对照组和联合A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 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有助于提高中重度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脉冲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对光老化患者皮肤特征评分及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光老化患者皮肤特征评分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光老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DPL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DPL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肤质地[VISIA皮肤图像评分(VISIA complexion analysis system,VISIA)]、屏障功能[pH、皮肤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皮肤油脂含量]、皮肤改善程度[整体美学改善评分(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光老化整体评分(global sun damage score,GSDS)],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如红斑、水肿、瘢痕产生、色素沉着)发生情况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纹理、皱纹、毛孔、色斑和紫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皮肤pH值和TEwL显著低于对照组,皮肤含水量和油脂含量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GSD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AI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L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于改善光老化患者的皮肤特征和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具有显著效果,并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及对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及对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sis quality of life scale,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玫瑰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凉血五花汤治疗,实验组给予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凉血五花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皮肤屏障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水平均降低,实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经皮水分丢失水平均降低,实验组降低更为明显,角质层水含量水平均升高,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毛细血管扩张缓解、红斑变浅、皮肤潮红减退及皮肤敏感度降低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刺激、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玫瑰痤疮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利用Meta分析观察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纳入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治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篇RCT文献纳入本项研究,累计病例6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总有效率[RR=1.13,95%CI(0.32,0.69),P<0.000 01].结论: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总有效率较高,优于单纯使用新型超分子水杨酸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三叶崖爬藤查耳酮异构酶基因克隆与外源诱导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克隆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查耳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探究 CHI基因对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析三叶崖爬藤转录组,获得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幼叶及吲哚-3-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等诱导条件下CHI基因的表达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和CHI酶活性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全长为1096bp(GenBank序号:OQ588006),含有1个长为71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分子式为C1148Hi819N285O348S5,等电点(PI)为5.28,相对分子质量为25 340,编码的氨基酸全都在膜外,不具跨膜结构,也不存在信号肽.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呈明显的倒置三明治状折叠结构,属于Chalcone-3超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序列与葡萄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在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和幼叶等不同组织中均表达.诱导分析结果表明,5种外源诱导物质均提高了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ABA诱导后CHI基因表达水平在72h达到最高,其余诱导处理CHI基因表达量均在96h达到最高,CHI酶活性均在96h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与CHI基因表达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CHI酶活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2=0.453).结论 成功克隆了三叶崖爬藤CHI基因,该基因在三叶崖爬藤各组织中均表达.IAA、MeJA、ABA、SA和YE均促进CHI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上升,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口服氨甲环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换肤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血清MDA与E2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换肤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丙二醛(MDA),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经治的116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口服氨甲环酸片)和观察组(58例,口服氨甲环酸片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0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医生整体评价(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PGA)、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MASI)、皮损评分、经表皮水分流失及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主观指标(满意度、睡眠及精神状态)及血清MDA、E2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63.79%(P<0.05);两组治疗后MASI、皮损评分、经表皮水分流失及血清MDA、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角质层含水量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PG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满意度评分、睡眠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氨甲环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换肤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并可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雌激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火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结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笔者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玫瑰痤疮患者5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28).对照组单纯予以30%超分子水杨酸换肤;观察组先行火针疗法后,再进行30%超分子水杨酸换肤.均1~2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观察两组治疗后各症状及评分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64.30%(P<0.001).两组主要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火针疗法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