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B组柯萨奇病毒3型3C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抗B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B)3C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从pcDNA3.1(+)-EGFP-3C中扩增编码3C的DNA片段,构建pET28a(+)-3C-6His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BL21(DE3)以表达3C重组蛋白。优化表达条件及菌体蛋白的提取方法,经超声破碎制备菌体总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后,用氯化钾进行胶染色,切胶回收相对分子质量为26 000的蛋白,即纯化的3C重组蛋白(3C-6Hi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 000)。用纯化的1 mg 3C重组蛋白加等量弗氏佐剂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共免疫5次,每次间隔1周,免疫结束后1周取兔血清,检测抗体的特异性。 结果: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6 000的位置检测到了3C-6His融合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带His标签的3C重组蛋白载体。重组3C蛋白原核优化表达条件为37 ℃培养细菌6 h,加0.05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IPTG)进行诱导。经SDS-PAGE分离菌体总蛋白,得到了纯化的3C重组蛋白。获得的兔免疫血清可以结合 E. Coli及HeLa细胞表达的3C蛋白,还能识别感染CVB3或肠道病毒A71的HeLa细胞中表达的3C蛋白。 结论:获得了抗CVB3 3C蛋白酶的多克隆抗体,这一抗体可特异结合肠道病毒的3C蛋白酶,为进一步研究3C蛋白酶在肠道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肺炎链球菌相关溶血尿毒综合征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肺炎链球菌相关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链球菌相关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疗效和预后。结果:共纳入7例患儿,年龄18~43个月;男5例,女2例。患儿均有感染中毒症状和呼吸困难,5例以发热、咳嗽起病,2例以腹痛、呕吐起病。患儿于病程3~9 d急骤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下降。4例并心功能不全,2例并感染性休克,2例并神经系统损害。5例为单一肺炎链球菌感染,2例混合不动杆菌感染。7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0~200 mg/L和6.43~100.00 μg/L)。末梢血涂片易见破碎红细胞。4例骨髓象初期红系呈一过性增生抑制,粒系胞质可见中毒颗粒。7例中6例行直接Coombs试验,结果均阳性。急性期血清补体C 3均下降(0.42~0.66 g/L)。急性期胸片示大块实变,后逐渐出现液化坏死灶、囊样分割包裹及空洞样改变。超声显示均有肝大和肾大,恢复时间分别为2~3个月和6~9个月。7例患儿均接受4~8周联合抗感染治疗,均行呼吸支持,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4例接受血浆置换。7例均行冷冻血浆、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注,期间未见溶血加重。血小板2~3周恢复,肾功能2~4周恢复,肺部影像学3~6个月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小年龄重症肺炎患儿出现贫血、血小板低和肾损害时,应考虑肺炎链球菌相关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可能,尽早诊断和治疗,及时辅以呼吸支持和血液净化治疗可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布鲁菌Omp31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布鲁菌抗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在人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羊种布鲁菌M5-90和猪种布鲁菌S2共5个菌株,经超声破碎,获得其菌液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已制备的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对上述5个菌株的识别能力。构建Omp31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mp31)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Omp31蛋白的表达。羊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M5-90侵染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构建含菌单核吞噬细胞。将5H3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或藻红蛋白(PE)标记,采用FCM,利用FITC-5H3抗体检测pcDNA3.1-Omp31转染293FT细胞和含菌单核吞噬细胞,鉴定该抗体对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识别能力,初步建立FCM的检测方法,并测定FITC-5H3抗体在FCM中的灵敏度。利用双抗体(PE-5H3和FITC-CD14)的流式细胞染色测定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析该方法应用于人布病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不仅能识别羊种布鲁菌M5-90菌株和猪种布鲁菌S2菌株,还能识别缺失Omp31基因的牛种布鲁菌2308、104M、S19菌株。FITC-5H3抗体可用于流式细胞染色识别细胞内的布鲁菌抗原,表达Omp31的293FT阳性细胞比例约为59.3%,疫苗株M5-90侵染的THP-1阳性细胞比例约为6.2%,检测293FT阳性转染细胞的灵敏度为4%。初步建立了基于PE-5H3和FITC-CD14的双抗体染色的FCM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布病患者PBMCs中的双抗体阳性细胞比例(1.93%)高于健康人群(< 0.30%,阴性)。结论:利用FCM,初步建立了荧光素标记抗布鲁菌Omp31单克隆抗体5H3检测细胞内布鲁菌抗原的方法,并发现5H3抗体能识别牛种布鲁菌,弥补了布鲁菌抗原检测中Omp31的应用缺陷。此方法的建立为布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为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77Lu-液态金属ROS放疗增敏剂的合成及对小鼠乳腺癌疗效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 177Lu标记超支化聚合物(HG)修饰的液态金属纳米液滴(LMND)@HG,探索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放疗增敏效应。 方法:使用超声破碎法制备LMND@HG,再通过合金化作用进行 177Lu标记,得到 177Lu-LMND@HG,检测其标记率、血浆稳定性和细胞毒性。构建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瘤体注射 177Lu-LMND@HG进行肿瘤抑制实验,采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实验对其抑瘤机制进行初步验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成功采用 177Lu标记LMND@HG,标记率95%以上,产物不需后续纯化,且5 d后血浆中放化纯仍>9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888 kBq (40 mg/L) 177Lu-LMND@HG对4T1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细胞存活率[(16.48±7.81)%]明显低于相同剂量 177LuCl 3[(85.77±8.87)%; F=77.81, t=11.73, P<0.001]与40 mg/L LMND@HG[(46.53±5.75)%; t=6.20, P<0.001]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生物分布实验表明,瘤体注射后5 d 177Lu-LMND@HG仍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肿瘤抑制实验结果表明,1.48 MBq 177Lu-LMND@HG较 177LuCl 3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肿瘤体积:(222.66±97.70)与(789.13±245.04) mm 3; F=18.55, t=4.29, P=0.005]。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显示,1.48 MBq与3.70 MBq 177Lu-LMND@HG均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 177Lu-LMND@HG可造成双链DNA的断裂,同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血管新生能力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177Lu-液态金属基活性氧(ROS)放疗增敏剂,制备方法高效便捷,产物稳定性高、在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明显的放疗增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眼结膜MALT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2岁,因"右眼结膜肿物生长8个月"于2022年3月9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结膜肿物自发现以来未见明显增大,伴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无视力障碍。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和"右眼结膜炎",给予配镜及局部抗炎滴眼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骨关节病8个月,斑块状银屑病十余年,双眼重睑手术史15年,否认外伤史及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8个月前因双侧手、腕及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于外院就诊,行风湿四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24 mm/h(正常范围:0~20 mm/h),类风湿因子882 IU/mL(正常范围:0~15.9 IU/m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骨关节病,给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塞来昔布和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球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穹隆及球结膜可见弥漫性橙红色隆起,呈鱼肉样,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累及鼻侧球结膜,可见睑球黏连,颞侧上睑结膜充血明显,下睑结膜可见瘢痕(见图1A-B),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示:右眼鼻上部球结膜下肿物,内部呈均匀中等信号(见图2);眼眶MRI平扫+增强示:右眼结膜增厚,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病变向颞侧生长,与邻近泪腺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血常规、凝血项及感染性抗体检查均无异常;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囊肿、肝内钙化斑,全身未见转移迹象。3月11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中剪除右眼结膜及泪阜肿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 d,患者右眼结膜充血水肿,缝线在位,羊膜与结膜对合良好(见图1C),嘱其出院并定期复查,继续右眼局部治疗,采用左氧氟沙星、1%醋酸泼尼龙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2周后复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拆除部分缝线(见图1D)。术后第5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HE染色示:弥漫增生的单一小圆形淋巴细胞(见图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指数约5%~10%(+) (见图3B),CD20(+) (见图3C),CD79α(+),PAX-5(+),CD30(-),CD10(-),BCL-6(-),MUM1(+),BCL-2(+),CD3(-),CD21(破碎FDC网+),CD5(-),CyclinD1(-),SOX-11(-),CD23(-),LEF-1(-),CD43(-)。3月23日,患者至血液科就诊,入院后完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结果示右眼结膜术后改变,术区糖代谢未见确切异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因该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且未发现除右眼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未进行骨髓穿刺及化疗,出院后予1%醋酸泼尼龙滴眼液点右眼2次/d,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1%醋酸泼尼龙及左氧氟沙星使用2周后停用,并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氯化镁缓释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体外性能测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 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 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 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 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 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解剖形态猪胸主动脉夹层模型的构建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胸主动脉夹层(TA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夹层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在单发破口猪TAD模型基础上,通过经颈动脉入路联合介入微创的技术在全麻下构建2种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TAD模型,分别为TAD假腔扩展模型(6例)和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6例)。建模前后分别通过血管造影对正常或夹层管壁进行评估,术后通过CT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夹层进展和继发破口情况,随访3个月时对管壁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或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 结果:假腔扩展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83.3%(5/6),手术操作时间为(30.3±8.7) min,术中造影假腔扩展平均长度为(223.2±79.5) mm。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100%,手术操作时间为(36.4±8.8) min,术中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测量继发破口平均直径为(7.2±1.1) mm。随访期3个月,两种再塑模型动物均无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提示滋养血管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更丰富,主要集中于外膜和中膜靠近外膜部分。弹力纤维染色提示TAD撕裂处弹力纤维破碎、断裂,假腔外侧壁(中膜外层及外膜)弹力纤维被过度拉伸,呈线状分布,内侧壁弹力纤维仍呈波浪状排列。TAD未累及分支处可见靠近内膜层弹力纤维逐渐聚集终止,靠近外膜层弹力纤维延伸至分支内。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TAD模型,可作为新型腔内器具临床前实验或有效性验证等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孢托仑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头孢托仑与头孢卡品等头孢类抗菌药物及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头孢硝噻吩颜色反应筛选产β-内酰胺酶临床菌株,超声破碎后离心获得含β-内酰胺酶上清液,进而测定酶与不同抗菌药物底物共孵育后底物特征紫外吸收值的变化,以一代头孢头孢噻吩水解率为100%,计算抗菌药物的相对水解率来评价头孢托仑等抗菌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 头孢托仑对临床分离的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托仑的平均相对水解率均低于12%,其他两种三代头孢的相对水解率均超过了 30%,而对二代头孢如头孢克洛,β-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均在85%以上;β-内酰胺酶标准品对头孢托仑和头孢卡品的反应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β-内酰胺酶与头孢托仑的亲和力相较于头孢卡品弱,稳定性更强;耐药诱导实验显示,相较于头孢呋辛酸、头孢地尼和阿莫西林,头孢托仑对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现出缓慢上升.结论 头孢托仑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泌的β-内酰胺酶相对水解率均为所测抗菌药物中最低,且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β-内酰胺酶相对水解率位于所测抗菌药物前列,表明头孢托仑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稳定性最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介素-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对肠道期旋毛形线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消化旋毛虫保种小鼠肌肉,收集肌幼虫,超声破碎后离心,取上清制备旋毛虫抗原.将10只野生型BALB/c小鼠随机分成未感染组和野生感染组,每组5只;另取4只IL-4敲除(IL-4KO)BALB/c小鼠作为IL-4KO感染组.野生感染组和IL-4KO感染组每鼠灌胃旋毛虫肌幼虫400条,未感染组灌胃等体积PBS.感染旋毛虫后8 d,采集各组小鼠眼眶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ELISA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含量.剖取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使用Aperio ImageScope 12.4.3测量测量十二指肠、空肠的肠绒毛和隐窝的长度与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计算肠绒毛长度/隐窝长度的比值(V/C)和杯状细胞数/绒毛长度的比值(GC/V).分离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与旋毛虫抗原(10μg/ml)共培养72 h,收集细胞上清,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IL-1β、IL-12p70、IL-2、IL-5、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ELISA结果显示,未感染组、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分别为(344.90±21.80)、(350.50±38.30)、(467.94±190.01)pg/ml,IL-4KO感染组高于野生感染组(t=0.68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未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完整、绒毛结构正常,无炎症改变;野生感染组、IL-4KO感染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黏膜均出现空泡状的杯状细胞、绒毛长度变短,炎症明显,IL-4KO感染组炎症更为严重.IL-4KO感染组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V/C分别为2.62±0.12、2.78±0.25,均低于野生感染组的3.46±0.05、3.65±0.12(F=24.09、20.46,P<0.01、0.05);未感染组空肠 V/C为4.69±0.16,高于野生感染组(F=25.43,P<0.01).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GC/V分别为9.66±0.88、7.33±0.88,均高于野生感染组的5.33±1.20、4.33±0.33(F=17.12、16.78,均P<0.05).IL-4KO感染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杯状细胞大小分别为(12.39±1.17)、(11.05±0.60)μm,均大于野生感染组的(8.33±0.44)、(8.44±0.58)μm(F=18.47、16.22,均P<0.05)o Luminex结果显示,野生感染组小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12p70、IL-2、IL-5、IL-6、IFN-γ、TNF-α的含量分别为(0.45±0.03)、(1.03±0.04)、(1.00±0.38)、(0.64±0.16)、(0.62±0.24)、(0.57±0.09)、(0.94±0.31)pg/ml,IL-4KO感染组的含量分别为(0.80±0.37)、(2.70±0.94)、(49.76±16.40)、(25.25±3.26)、(12.51±4.86)、(51.20±8.93)、(15.86±2.74)pg/ml;除 IL-1β(F=0.87,P>0.05)外,IL-4KO 感染组均高于野生感染组(F=5.52、24.73、48.72、5.00、123.10、50.55,P<0.05或0.01).结论 IL-4在旋毛虫感染肠道期起免疫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MCP-1含量,减缓十二指肠及空肠的炎症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构建犬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构建犬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犬5只,在超声引导下,将人用起搏电极经颈外静脉植入右心室心尖部,连接人用起搏器后,将其放置在右侧颈部囊袋中,采用心室非同步起搏模式,180次/min(3 d),220次/min(3 d),250次/min(3周),输出电压4.0 V,脉宽0.5 ms.通过观察起搏前后犬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心脏形态学变化来评价犬CHF模型构建的成效.结果 5只犬经右心室起搏4周后均出现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活动量减少等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心肌肌原纤维断裂、肌节损伤、Z线消失、线粒体溶解和破碎.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外静脉植入人用起搏器建立的犬CHF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CHF模型构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