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痛飞行人员颈肌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颈痛飞行人员颈部肌肉训练前后颈肌弹性应变值及颈肌强度的变化,探讨飞行人员颈肌强度与弹性应变值的关系。方法:使用CME-1颈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可变阻力及速度训练模式(changeable velocity and resistant,CVR)对56名飞行人员进行2周颈肌训练,比较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值。结果:飞行人员颈肌训练后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弹性应变值较训练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4、2.348、2.745, P<0.001、 P=0.040、0.006)。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训练后的平均弹性应变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75%、4.18%、2.8%。颈肌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各方向平均最大颈肌力、平均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比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64~8.284, P值均<0.01);各方向肌群的平均最大颈肌力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9.3%、34.6%、35.2%和28.4%,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4%、33.6%、42.7%和34.5%。肩胛提肌、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 r=-0.281、-0.387, P=0.036、0.004)。 结论:颈肌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部各肌群的力量及部分肌群的弹性应变;肩胛提肌及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颈肌训练对增强前屈肌肌群活性以及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具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胫骨前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腰痛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超声形态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及收缩时形态结构特征变化,并分析疼痛强度、持续时间与多裂肌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肌骨超声对21例cLBP患者(纳入腰痛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腰部深层多裂肌形态学测量,观察指标包括多裂肌静息时厚度、横截面积及最大随意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并分析多裂肌形态学指标与行为学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选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状态下厚度[(1.68±0.21)cm]及横截面积[(2.91±0.74)cm 2]均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 P<0.01);多裂肌在最大等长收缩时厚度[(2.20±0.34)cm]也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 P<0.01)。此外入选cLBP患者多裂肌静息时厚度与疼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r=-0.49, P<0.05),与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 r=0.09, P>0.05)。 结论: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发生萎缩,自主收缩能力下降,故临床制订康复方案时应强化腰部多裂肌力量及协调功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诊断、分期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FAV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B超及MRI检查,对双下肢不等长、病变累及关节、关节已发生明显畸形的患者,同时行X线、CT等检查。根据分期制定治疗方案:Ⅰ期(疼痛期),采取开放式或在腔镜辅助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Ⅱ期(挛缩期),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病变,有时需联合跟腱延长术或肌腱松解,术后2周进行康复训练;Ⅲ期(畸形期),采用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即在切除病变肌肉肌腱的基础上,行关节囊松解、跟腱延长或离断、肌腱转移术,并在术前及术后口服西罗莫司,每天2次,每次0.08 mg/m 2。对因病变累及多个解剖区域的患者行分期手术,原则上每次手术只针对1个解剖区域。术后对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共纳入42例FAVA患者,其中男18例,女24例;发病年龄为(7.3±5.0)岁,诊断年龄为(12.5±6.0)岁;上肢病变4例,下肢病变38例;Ⅰ期17例,Ⅱ期17例,Ⅲ期8例。38例有误诊经历,误诊比例达90.5%。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肌肉挛缩、关节畸形。MRI表现:T1加权像上为不均匀的高低信号影混杂,高信号表现与皮下脂肪组织相同;T2抑脂序列表现出更强的异质性高信号。术后随访时间为(14.6±10.8)个月,术前或术后口服西罗莫司的10例患者疼痛症状均可得到明显缓解;42例患者中3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得到根治,11例术后仍残留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甚至畸形;17例Ⅰ期患者中16例治愈,1例术后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疼痛复发;17例Ⅱ期患者中15例治愈,2例术后有轻度的踝关节活动受限;8例Ⅲ期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关节活动障碍,术后口服西罗莫司可明显缓解症状。Ⅰ、Ⅱ期患者中有10例在腔镜辅助下行手术切除,均得到根治。结论:FAVA好发于学龄期及青春期,疼痛、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MRI检查可明确诊断;FAVA分期系统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Ⅰ、Ⅱ期患者应尽早手术,预后良好,Ⅲ期患者采用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难以根治,术后仍需口服西罗莫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挥鞭样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挥鞭样损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为颈痛、头痛、颈椎活动受限等.其机制复杂,不仅与突然的加速-减速机制传导至颈椎关节面、相关韧带、肌肉和神经等造成一系列症状相关,最近发现还可能与脑脊液低容量、纤维肌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上行网状系统损伤有关.对于不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针对颈部腹侧深层肌肉的等长收缩以及耐力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经超声可实时动态检测运动训练组与保守观察组深层与浅层肌肉形变以及形变速率模式不同.运动训练可改善肌肉运动模式,同时修复受损的颈部肌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早期康复干预对单髁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对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微创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于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直腿抬高、卧位膝关节屈伸运动、步行器辅助下步行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并超早期进行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包括膝关节周围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屈膝等长抗阻训练、肌筋膜手法治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本体感觉训练等.于术后当天、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疼痛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结果 术后2周、4周时2组患者AKS评分、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当天明显改善(P<0.05);并且术后4周时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术后2周时水平(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AKS评分[分别为(101.24±9.04)分、(137.79±14.58)分]、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5±0.83)分、(1.69±0.7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规范康复干预,能进一步减轻患膝关节疼痛,促进患膝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恢复,该疗法值得在膝骨关节炎术后患者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弹性成像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疼痛区域组织评定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疼痛区域组织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郑州市中心医院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8~12周仍遗留肩疼患者67例:男31例,女36例;左侧19例,右侧41例,双侧7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Ⅱ型48例,Ⅲ型19例;年龄21岁~41岁,平均年龄(31.19±5.45)岁.术后切口均L、甲愈合,不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排除继发因素损伤(糖尿病、甲亢、甲减、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综合症等系统性疾病)实时给予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MRI检查,随访期间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加强患者肩关节内外旋转训练、肌肉等长训练主动抗阻力训练.指导患者屈肘90°,以健侧手作阻力,行患肩关节内外旋转训练,一日两循环,一次100次;行卧位和立位抗重力主动伸臂等训练,一日两循环,一次100次.整个康复训练为期4周.对比物理干预后组织结构改善和VAS评分变化.结果 ①高频超声UE对人体肌骨病损检查和MRI吻合度高(Kappa=0.74,P=0.000);②弹性成像评分与VAS正相关(相关系数0.996,P=0.004;③.结论 肌骨超声UE技术能精确、动态观测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周组织变化,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腓肠肌形态结构的超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腓肠肌内侧头(MG)形态结构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辅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照组使用相同型号的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参数和治疗部位,但没有电流输出.以上治疗20min/d,5d/周,持续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用超声分别检测患侧静息状态下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MIVC)MG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的厚度;同时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①超声变化:训练后,两组患侧MG的羽状角在静息状态及MIVC时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侧MG的肌肉厚度在静息状态及MIVC时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01),对照组患侧MG的肌肉厚度在静息状态及MIVC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临床指标变化:两组患者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通过改变脑卒中患者腓肠肌形态结构可改善下肢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稳定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稳定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unstable plyometric training,UPT)和稳定地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stable plyometric training,SPT)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总结UPT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力学指标以及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损伤风险方面,UPT能够减小冲击力对骨骼、韧带、肌肉产生的伤害,降低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与CK浓度,但UPT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增加了跳跃难度,易导致膝关节外翻及更早产生疲劳;在训练效益方面,UPT更有助于提高下肢向心力量、改善肌间协调性以及增强躯干稳定性,对下肢爆发力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地面的柔顺性,UPT会降低肌肉的离心-向心转化速率,限制反应力量发展.研究建议采用混合非稳定地面形式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