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血微粒对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 +/CD11b + 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 +/CD66b + 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 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 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 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 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 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 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 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 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放射医学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方法:收集5名受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眼科检查及患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项目、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甲状腺功能、生殖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辐射遗传学指标等;器械检查包括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生殖系统彩超、心电图、胸部CT等。结果:"梅"照后2~3年出现放射性白内障早期典型的形态特点,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此次随访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后囊下较厚,近似锅巴样浑浊,2019年11月行右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旺"、"天"、"民"、"义"均出现双眼后囊下或赤道部不同程度浑浊;"梅"照后7年至今心电图均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天"照后12年确诊"冠心病",照后2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支架植入手术",5名受照者均出现血清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增高,4名受照者出现双侧(或单侧)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梅"受照后11年至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持续偏高,"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明显增高,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梅"、"民"照后15年发现甲状腺结节;"天"照后13年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目前病情缓解;肿瘤标志物检测"天"、"民"、"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稍偏高,"天"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小结节;5名受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易位(t)改变为主(t率≥0.5%),"旺"、"天"可见少量双着丝粒体(dic)或无着丝粒断片(ace)。结论:电离辐射照射可导致受照者眼晶状体、甲状腺、心血管循环系统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及发生肿瘤等随机性效应,遗传损伤可长期存在于受照者体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脑冲击伤早期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 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口腔黏膜微粒复合移植阴道再造术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口腔黏膜微粒复合移植阴道再造术的术后护理经验进行总结。2010年9月至2014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科对19例[年龄(17~25岁),平均22岁]女性患者做术后控制饮食,用负压冲洗再造阴道,出院后指导患者模具的使用等。患者术后保持术区敷料固定良好,10~14 d再造阴道内放置带侧孔的阴道硅橡胶软模具,用负压引流从下管引出冲洗液。术后2周,创面的上皮覆盖率超过95%,将尿管拔除,更换为带侧孔的硬质模具,带丁字带出院,19例手术均获成功。提供专科护理和规范化使用模具是降低阴道再造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器连续配制西林瓶包装药物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药品大规模集中调配,一支注射器配制多袋相同医嘱的药品的安全性。方法:实验用空西林瓶作为配制对象替代药物,选择的输液是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使用4支注射器分别完成1、2、3、4支西林瓶包装药物的配制,标记所得成品输液。通过对样品进行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和细菌培养,探讨注射器连续应用配制的可行性。结果:配制1支和2支西林瓶药物所得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符合药典规定;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第15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配制4支西林瓶药物,第11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所有输液未见细菌污染。结论: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配制环境下,1支注射器可以完成1支或2支西林瓶药物的30次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4袋,4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0袋;250、500 ml的输液,注射器连续应用30次不会造成输液的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肿瘤治疗新方法,主要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抑制免疫逃逸来消灭或对抗肿瘤。由于肿瘤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单纯应用免疫治疗较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同时联合免疫治疗和其他治疗模式以协同增强治疗效果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超声在人体组织中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可破坏肿瘤组织,暴露肿瘤抗原,增强免疫应答,且超声具有穿透性,可作为一种激发方式定点触发或增强免疫细胞、免疫药物和靶向多功能微粒体的抗肿瘤过程,在介导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对超声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除外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房颤患者500例,根据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2例和非血栓组438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PMP)水平,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血栓组患者PMP[(4.81±0.64)×10 5/mL]、hs-CRP[(2.02±0.37)mg/L]、D-D[(1.34±0.16)mg/L]、Fg[(4.38±0.69)g/L]、vWF[(145.31±14.62)ng/mL]均高于非血栓组[(3.67±0.58)×10 5/mL、(1.51±0.24)mg/L、(1.08±0.12)mg/L、(3.46±0.71)g/L、(122.16±12.31)ng/mL]( t=14.296、14.487、15.257、9.582、13.523,均 P<0.05)。血栓组LAD[(59.02±9.74)mm]高于非血栓组[(61.23±9.53)mm]( t=4.085,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 OR=2.624,95% CI:1.012~1.067, P=0.011)、持续性房颤( OR=3.426,95% CI:2.014~5.691, P<0.001)、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 OR=1.702,95% CI:1.357-2.002, P<0.001)、PMP( OR=1.562,95% CI:1.124~1.968, P<0.001)、hs-CRP( OR=1.486,95% CI:1.077~2.043, P=0.013)、D-D( OR=1.765,95% CI:1.126~2.031, P<0.001)、Fg( OR=1.637,95% CI:1.077~2.043, P<0.001)、vWF( OR=1.812,95% CI:1.242~2.238, P<0.001)、LAD( OR=1.094,95% CI:1.043~1.152, P<0.001)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房颤( OR=3.361,95% CI:1.658~6.543, P<0.001)、CHA2DS2-VASc积分( OR=1.721,95% CI:1.242~2.065, P=0.002)、PMP( OR=1.173,95% CI:1.086~3.981, P=0.016)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CHA2DS2-VASc积分、PMP及两者联合诊断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 CI:0.780~0.786, P<0.001)、0.744(95% CI:0.741~0.747, P<0.001)、0.853(95% CI:0.850~0.858, P<0.001)。 结论:PMP为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协助CHA2DS2-VASc积分提高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声清创是采用低频、高能超声波在冲洗伤口的喷射流中产生"空化"效应,液体形成气泡的迅速收缩与扩张,由此产生强大冲击力,进而清除创面的细菌、真菌及坏死组织等。超声清创能实现复杂部位的有效清创,且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较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感染创面。在操作过程中,水雾与创面之间的接触水压会产生气溶胶微粒,污染诊室环境(如空气、物表及操作者等);同时,气溶胶微粒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后再落在创面上,会导致创面二次污染。目前,常规采用的传统防护面罩、护目镜等措施,仍存在增加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诊室运行效率、延长患者就诊等待时间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一款超声清创探头保护装置,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外泌体对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外泌体对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2~3周龄,体重20~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0):假手术组(S组)和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取S组及I/R组大鼠血清,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将PKH26标记的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共孵育6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外泌体的摄取。将原代小胶质细胞以5×10 5个/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10 7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 7组)、10 8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 8组)和10 9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10 9组)。依次给予相应浓度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共孵育6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裂解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leaved-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的表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3组( n=24):对照组(C组)、假手术外泌体组(S-exosome组)和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组(I/R-exosome组)。S-exosome组和I/R-exosome组分别给予10 8个/ml的S组、I/R组外泌体孵育6 h。采用RT-PCR法检测NLRP3、ASC和GSDMD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18、IL-1β和TNF-α的浓度。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与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10 8个/ml和10 9个/ml肝缺血再灌注外泌体上调NLRP3、ASC、GSDMD和cleaved-caspase-1的表达( P<0.01)。与C组和S-exosome组比较,I/R-exosome组NLRP3、ASC和GSDMD mRNA的表达上调,上清液IL-18、IL-1β和TNF-α的浓度升高( P<0.01)。 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大鼠外泌体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金华市第五医院普外科诊断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VSD联合常规植皮术,观察组采用VSD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比较两组VSD后7 d肉芽成熟率、移植成活率、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和完全愈合时间、总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价瘢痕程度、术后3 d和7 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血清细胞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临床随访,两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创面面积和分布、疾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VSD后7 d肉芽成熟率88.89%(40/45)、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84.44%(38/45),均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和64.44%(29/45)(χ 2=4.44、4.73,均 P < 0.05);观察组供区和受区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7.83±1.64)d、(17.92±4.57)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1±2.32)d、(22.34±6.83)d( t=5.62、3.61,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供区和受区的瘢痕评分分别为(2.35±0.40)分、5.69±0.9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4±0.88)分、(9.85±1.56)分( t=21.44、15.45,均 P < 0.001)。术后3 d和7 d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3.57±0.83)分、(1.38±0.2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2±1.18)分、(3.64±0.49)分( t=14.18、27.56,均 P < 0.001);观察组hs-CRP、IL-6和TNF-α分别为(5.51±0.67)mg/L、(7.69±0.84)mg/L、(3.44±0.45)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54±0.33)mg/L、(3.97±0.56)mg/L、(1.68±0.20)mg/L;观察组EGF和bFGF分别为(15.64±4.53)mg/L、(30.26±6.92)mg/L,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7.82)mg/L、(45.67±9.84)mg/L( t=17.42、24.72、23.98、11.59、8.59,均 P < 0.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45),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χ 2=4.41, P < 0.05)。 结论:VSD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创面愈合质量,降低供区创面的瘢痕风险,与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