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HR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芍甘附子汤入血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UPLC-HRMS/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探讨芍甘附子汤入血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HRMS/MS技术分析芍甘附子汤的入血成分;通过PubChem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芍甘附子汤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得共同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筛选得到关键靶点和关键成分;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入血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软件将网络中预测到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得到芍甘附子汤入血成分26个及相关作用靶点526个,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478个,共同靶点111个;筛选出桔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甘草素、皂皮酸、光果甘草内酯等关键成分,作用于TNF、IL6、VEGFA、PTGS2、JUN、PPARG等关键靶点,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细胞外区域、细胞质、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类固醇结合等生物过程,主要调控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类风湿关节炎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芍甘附子汤可通过桔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成分作用于TNF、IL6、VEGFA、PTGS2、JUN、PPARG等靶点,调节PI3K-Akt等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参不同药用部位皂苷类成分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参不同药用部位(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性,为其质量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含量,采用SynergiTM Hydro-RP 100 A柱,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样品分组情况,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DA)分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人参、人参叶、人参花的代谢组分具有明显差异,共得到10个差异化学成分,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人参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等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脂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等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CRD)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影响及形成的脂质代谢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NAFLD的患者25例与健康志愿者25例,NAFLD患者采用CRD干预.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检测肝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技术进行血清脂质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用于分析血清脂质代谢标志物.结果 经过4周的饮食干预后,患者的体质量由(77.88±10.76)kg降至(76.62±10.78)kg,(P<0.001)、体质指数(BMI)由 25.63(24.40-26.80)kg/m2 降低至 24.88(24.5-26.34)kg/m2(P<0.01)、腰围无显著性变化(P>0.05).CRD干预后NAFLD患者AKP水平[(3.12±23.90)U/L]显著低于干预前[(93.36±30.41)U/L],(P<0.01).GGT、ALT 水平分别由干预前的(43.84±27.78)U/L、35.0(25.0-76.5)U/L 降低至(35.16±17.51)U/L 和 28.0(14.5-45.5)U/L(均 P<0.05).患者血清 TC 水平由 4.56(3.82-6.31)mmol/L 降低至3.15(1.79-4.32)mmol/L(P<0.001).CHE、AST、TG、HDL、LDL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脂质组学研究发现,CRD干预后,血清中OAFHA、LPC、MG、LPG、PI、PS、PG、PA和SM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 CRD干预可以减轻NAFLD患者体质量、降低BMI和腰围,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异常.脂质组学分析表明,CRD饮食能缓解脂肪肝脂毒性、调控鞘脂代谢进而改善NAFLD的发生、发展.本次研究发现的53个脂质成分亦可作为NAFLD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消核糖浆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建立消核糖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10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12批消核糖浆为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以Athena C18(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色谱图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消核糖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01%甲酸乙腈-0.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结合高分辨质谱仪,以电喷雾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扫描,测定12批消核糖浆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12批样品共标定3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确认其中10个色谱峰,分别为王不留行黄酮苷、芍药苷、阿魏酸、柚皮苷、迷迭香酸、新橙皮苷、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上述10个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其含量分别为0.35~0.64、3.15~5.61、0.11~0.17、1.68~3.17、1.59~1.90、1.15~1.64、0.78~1.48、0.11~0.26、0.06~0.13、0.33~0.61 mg/mL.结论 12批消核糖浆的主要成分相似但含量有所差异;本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UPLC-MS/MS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消核糖浆的全面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特征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的当归补血汤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建立当归补血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特征图谱,综合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柱(100 mm × 2.1 mm,1.7 μm),以 0.1%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2 μL;使用电离子喷雾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并以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11批当归补血汤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照品比对及软件预测,从当归补血汤中鉴别出24种成分.图谱标定出41个共有峰,指认出6个色谱峰,分别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芒柄花素.HCA、PCA和PLS-DA3种方法均将11批样品分为3类,对黄芪统货、选货和精品饮片进行了明显区分,说明当归补血汤的特征图谱与原药材的质量和等级具有强相关性.结论:构建的高分辨质谱的特征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快速高效全面,适用于当归补血汤整体质量的评价,同时也为中药复方质量标准建立与全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的三种基原溪黄草及其干预小鼠肝纤维化的血清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研究三种基原溪黄草及其在肝纤维化小鼠口服给药后的血清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him-pack GIST-HP C18 色谱柱(2.1 mm×150 mm,3 μm);流动相为 0.1%甲酸水(A)-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 0.3 mL·min-1,柱温 30℃.通过结合高分辨质谱数据及质谱裂解规律,对三种基原溪黄草药材样本及其给药小鼠血清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结果 在三种基原溪黄草药材中鉴定出 40 个化合物,主要包括二萜类、黄酮类、酚酸类化合物.在小鼠血清中鉴定出2个入血成分以及2个可能的代谢产物.结论 本研究初步鉴定了三种基原溪黄草在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小鼠中的入血成分及部分代谢产物,为其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和分子网络技术快速评价薤白的道地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rbitrap-HRMS)技术及分子网络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快速鉴定薤白皂苷成分,进而对不同产地薤白药材的道地性进行评价.方法:在负离子模式下,根据质谱碎裂规律的相似性创建分子网络,总结薤白中呋甾型、螺甾型及四环三萜型皂苷的特征裂解规律.根据皂苷成分的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精确质量数及多级串联质谱碎片等信息,对薤白皂苷成分进行归属和鉴定.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吉林、山西、湖北、陕西、河南和江西的 48 批薤白药材的皂苷成分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根据VIP值及单向方差筛选道地性特征差异皂苷成分.结果:创建了呋甾型和螺甾型皂苷的分子网络,初步归属和鉴定薤白中 33 个皂苷成分,包括 25 个呋甾型、6 个螺甾型、2 个四环三萜型.经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出道地性特征差异皂苷 8 个.结论:建立的UPLC Orbitrap MS联合分子网络方法,能够快速对薤白皂苷进行归类,快速识别薤白中皂苷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UPLC-Q-TOF-MS的参芪扶正注射液主要成分鉴定及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鉴定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探究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①参芪扶正注射液主要成分鉴定: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天然产物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明确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②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草药化合物蛋白质靶标数据库(HIT)、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化合物靶点预测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本草组鉴数据库(HERB)获取参芪扶正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潜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获得TNBC疾病潜在靶点,二者相结合得到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TNBC的潜在靶点;运用蛋白互作关系数据库(STRING)平台、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获得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TNBC的关键靶点;运用R语言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③动物实验验证:制备异种移植瘤乳腺癌小鼠模型,分为模型组与参芪扶正注射液低、中、高剂量(20、40、60 mL/kg)组,干预4周后取肿瘤组织,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磷酸化磷脂肌醇3激酶(p-PI3K)、磷脂肌醇3激酶(PI3K)、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ABCG2)表达情况,并对预测潜在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①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炔苷、鸟苷、毛蕊异黄酮苷、壬二酸、黄芪甲苷、美迪紫檀苷等.②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主要作用于肿瘤蛋白p53(TP53)、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己糖激酶2(HK2)、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HIF1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9)、ABCG2、ATP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原癌基因(MYC)等关键靶点,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③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降低了实验动物肿瘤组织中p-PI3K水平,抑制了P-gp和ABCG2的表达.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炔苷、鸟苷、毛蕊异黄酮苷、壬二酸、黄芪甲苷、美迪紫檀苷等,其抗TNBC的作用机制与其通过调控PI3K信号通路和调节耐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UPLC-LTQ-Orbitrap MS探究生、炙甘草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究甘草蜜炙前后黄酮类成分变化与其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提取蜜炙前后甘草总黄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线性离子阱高分辨质谱法分别进行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及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 4 种体外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甘草蜜炙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明显提高,总黄酮含量较生品降低;质谱结果显示,生、炙甘草共有成分中甘草查耳酮A等 10 个黄酮类成分含量上升,反曲刺酮素B等 5 个成分含量下降,其中甘草查耳酮A含量提升最显著.结论:蜜炙甘草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可能主要在于生、炙甘草黄酮成分含量的差异,其中甘草查耳酮A含量的变化对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提升起重要作用,为甘草"生熟异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文冠果种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文冠果种子为文冠果树的成熟种子,在食品和制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了比较分析文冠果种子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并挖掘非药用部位的潜在价值和研究前景,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检测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从文冠果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2种成分,包括5种氨基酸类,4种多酚类,3种苯丙酸类,7种有机酸,15种黄酮类化合物,6种糖苷类和23种皂苷类等.将不同部位的质谱结果进行质谱分子网络(MN)分析,发现种仁、种皮和种壳的成分具有较大的差异,种仁中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优于种皮和种壳.根据不同部位多批次样品的色谱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4种共有差异性成分,结果显示种仁、种皮和种壳中秦皮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83 6、0.887 4、1.440 1 mg·g-1,儿茶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35 8、0.124 1、0.044 5 mg·g-1,秦皮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032 9、0.072 0、0.221 5 mg·g-1,表儿茶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435 9、2.114 7、0.259 7 mg·g-1,测定结果表明了儿茶素和秦皮素在各部位中含量均较低,秦皮苷在种皮和种壳中含量较高,表儿茶素在种仁和种皮中含量较高,因此,种皮和种壳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该研究对文冠果种子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比较,为文冠果种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