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 r=0.25, P<0.01)及外翻幅度( r=0.14, 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 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二趾甲瓣移植修复手指末节部分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趾甲瓣游离移植修复伴有骨质、甲床和指腹缺损的手指(不包括拇指)末节部分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同时伴有骨质、甲床和指腹缺损的手指末节缺损患者10例10指,均采用游离第二趾甲瓣修复手指部分复合组织缺损。结果:术后10例第二趾甲瓣全部存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皮瓣稍显臃肿,行二次修饰性皮瓣修薄术。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外观接近正常,指腹饱满,拥有指纹,质地良好,皮瓣色泽与正常无异,两点分辨觉为4~8 mm,平均6.5 mm,指甲平整、外形良好,应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对手指及足部供区瘢痕进行评价,手指瘢痕VSS评分平均为0.5分,供区瘢痕VSS评分平均为1.5分,所有病例手指屈伸活动功能正常,足部供区行走及跑跳功能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9例,良1例。结论:游离第二趾甲瓣移植修复手指末节部分复合组织缺损取得理想效果,虽然手术风险较高,但成功率和患者受益率是可接受的,在不损伤足第一趾前提下,再造手指指甲与指腹外形相对美观,拥有指纹,感觉良好,且供区创伤较小,不仅重建和恢复了手的功能,更重要是获得较好的整形美学效果,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可穿脱式功能减压袜在足部压力性损伤老年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将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一种可穿脱式功能减压袜应用于老年病人中实施压力性损伤管理,减轻其身体伤害,提高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崇文门院区急诊科收治的足部压力性损伤病人66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足部压力性损伤病人6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病人所有压力性损伤处采用常规压力性损伤治疗及护理干预,试验组所有压力性损伤处在常规压力性损伤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本专利产品.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处治愈情况、治愈所需时长、换药次数、换药费用等情况.结果:126例病人共有足部压力性损伤195处,其中对照组109处,试验组压力性损伤86 处,双足小指骨突处压力性损伤 16 处(8.21%),双侧足跟 79 处(40.51%),双侧外踝 41 处(21.03%),双侧跖趾关节 59 处(30.2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76对压力性损伤处匹配成功,匹配后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处治愈时长较对照组更短、换药次数更少、换药费用更少(P<0.05).结论:压力性损伤不仅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带来经济压力,而且消耗医药、护理资源,使用本专利产品可提高老年病人压力性损伤治愈效果,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 2022 年 3 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4 楼患者)和观察组(ICU 5 楼患者),每组 83 例;护士也按照此法分组(观察组 41 名,对照组 43 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照组采用海绵圈或现有的枕头减压,并采用丁字鞋内衬毛巾预防足下垂,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观察两组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使用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和护士操作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足部压力性损伤:3.61%(3/83)比 8.43%(7/83);足下垂发生率:9.64%(8/83)比 16.87%(14/8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6/83)比 79.5%(66/83),P<0.05];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95.1%(39/41)比 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适用于脑卒中重症卧床患者,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及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治疗跗跖关节(Lisfranc 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每组30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 AOFAS )、站立相足底压力值,并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筋膜间室综合征、创口感染、患肢水肿、关节炎)、再手术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AO-FAS评分、站立相足底压力值均高于对照组( P<0 . 05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 . 33%,低于对照组的20 . 00%,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 05 );观察组的再手术率为0 . 00%,低于对照组的13 . 33%( P<0 . 05 )。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足部功能,提升其站立相足底压力值,减少再手术率,而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不同足姿受试者运动贴扎后步行及慢跑时的足底压力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运动贴扎技术常用于各种运动损伤的处理,足踝部运动贴扎方式复杂多样,其中足底筋膜贴扎法所适用的人群更广泛,可用于不同足姿类型,但尚缺乏实际验证,所发挥的具体生物力学作用也不明晰.目的:观察不同足姿受试者使用足底筋膜贴扎法后,在步行和慢跑时足底压力特征的变化.方法:于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招募37名年轻健康受试者进行试验,按照足姿指数6项进行评分,分为旋后位组、中立位组、旋前位组.分别于运动贴扎前后,采集并计算静态足部形态学指标(包括舟骨下降高度、弓高指数、足纵弓的弓高适应性、足横弓的弓高适应性)与步行和慢跑时足部各分区的压力时间积分,分析足底筋膜贴扎法具体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①一般资料:3组受试者的性别、身高、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贴扎前,不同足姿组间足部形态学各指标及前足外侧、中足、后足区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静态足部形态学指标:贴扎后,舟骨下降高度、足纵弓弓高适应性、足横弓的弓高适应性3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弓高指数的组间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后位组弓高指数略增大,但贴扎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旋前位组舟骨下降高度与足纵弓弓高适应性显著减小、弓高指数增加,贴扎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指标:贴扎后,前足外侧、中足内侧区域的3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旋前位组贴扎后前足外侧负重增加(P<0.05),旋后位组贴扎后前足外侧、中足区域负重显著增大(P<0.05),而后足区域贴扎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④慢跑时的足底压力指标:贴扎后,前足外侧区域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旋前位组贴扎后,前足内侧区域负重显著增大(P<0.05);旋后位组贴扎后,前足外侧、中足及后足区域负重均显著增大(P<0.05).⑤结果表明:足底筋膜贴扎法适用于不同足姿受试者,不仅能矫正足部静态结构,还能在步行及慢跑的动态活动过程中,调节异常的足底压力分布,使得旋后足姿与旋前足姿的中足、前足、后足负重趋于正常足姿的负重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走与跑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走、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运动,足部关节灵活也最容发生损伤.压力中心位移能反映足部内-外侧和前后移动,是衡量足部功能的一个指标,用于描述步态过程中足部和足底界面的复杂动态功能.目的:通过观察青年男性走、跑过程中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分析不同运动模式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特征与规律.方法:采用Footscan测力平板对45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走、跑运动模式的测试,进行步态测试与分析,主要观察足底压力中轨迹、足旋进角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左足走和跑对比中,压力中心轨迹百分比在初始着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前掌离地阶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足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压力中心轨迹百分比在走的运动模式下左右足对比初始着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前掌离地阶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跑的运动模式下左右足对比结果与走相似;③走、跑运动模式对比足旋进角在初始着地阶段、前掌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前掌离地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a.走、跑支撑期各阶段存有差异,奔跑时支撑期足跟着地时间变短,足跟相对负荷随速度增加降低;b.相同运动模式左右足压力中心轨迹差别不大,压力中心轨迹可以用来区分不同运动模式,跑的运动模式中出现更多的压力中心轨迹内侧偏移;c.走、跑的足旋进角都是在前掌离地阶段最大,在整足接触阶段最小,前2个阶段足部旋外,在后2个阶段旋内;d.跑在初始着地阶段和前掌离地阶段,足部旋进角小于走,而在其余2个阶段足旋进角大于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踝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踝关节不同方向、不同大小受力后应力与位移变化,为探究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对1名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行左踝关节螺旋CT扫描,获取其CT图像原始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软件处理后生成的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导入软件Ansys中,运用有限元法划分网格、中心节点、单元链接、模块加载等主要步骤处理后得到完整解剖结构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所建立完整踝关节结构模型,加载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应力(使用足部压力分布测量系统测量受力变化),观察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与测试志愿者组织应力与位移变化分布,以及足跟区域在足底受力峰值、跖骨受力、足底接触受力面积和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的最大值、最小值、接触面积的一致性. 结果 正常踝关节有限元模型足底受力峰值为(0.33±0.10) MPa,跖骨受力为(0.13 ±0.21) MPa,足底接触压力面积为(78.60 ±0.32) mm2,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最大值为(2.72±0.10) MPa,接触应力最小值为(1.35 ±0.12) MPa,接触应力面积为(79.1±0.14)mm2.而测试志愿者双足底受力峰值为(0.35±0.12) MPa,跖骨受力为(0.13 ±0.16) MPa,足底接触压力面积为(77.30 ±0.42)mm2,胫骨关节面接触应力最大值为(2.79±0.23) MPa,接触应力最小值为(1.37±0.20) MPa,接触应力面积为(79.10 ±0.14)mm2(P均>0.05).在所分部区域、分布趋势及数值大小基本一致,所建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真实人体踝关节基本相符合. 结论 所构建的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形象、客观地体现踝关节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对认识踝关节内部力学变化及治疗踝关节损伤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科牵引床脚套在股骨骨折患者手术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科牵引床脚套应用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固定效果.方法 选择做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1 18例,按照住院顺序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试验组采用国家专利:骨科牵引床脚套,对照组采用普通棉垫进行患者的足部固定.比较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足部皮肤压力、操作时间和医患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Ⅰ期压疮发生率为0(0/60),低于对照组的12.10%(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踝压力(48.45±4.6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95.33±14.30) 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P< 0.05);试验组足背压力(52.40±6.60) mmHg,对照组(98.50±13.00) 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0,P< 0.05).试验组操作时间(35.02±0.89)s,对照组(62.85±2.20)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P< 0.05).试验组患者和医护满意度分别为(100.00±0.70)%、(99.80±0.38)%,对照组为(92.00±2.87)%、(95.30±1.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7、9.038,均P< 0.05).结论 骨科牵引床脚套应用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内固定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在ACL重建前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用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Sennotech Insole X 1.0)测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前后患肢步态参数,并与正常人步态参数进行比较,评估ACL重建患者步态变化特点.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7-08诊治的28例ACL损伤,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ACL,采用Sennotech Insole X 1.0系统对术前及术后3个月足底压力时相变化及参数进行测定(观察组).纳入同期28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并采集相应参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患肢步幅、步高、着地冲击力、支撑相、着地期、平足期、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最大摆动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加,而蹬伸期、摆动相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息肢步幅、步高、着地冲击力、支撑相、着地期、平足期、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最大摆动速度、蹬伸期、摆动相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空间姿态评估分析系统可以量化评价ACL重建手术前后患肢步态变化特点,进而制定更加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治疗计划,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理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