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 ⅡB型跟骨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在Sanders ⅡB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一名志愿者(男性,26岁,身高173 cm,体重70 kg)跟骨CT基础上,通过Mimics 22.0、Geomagic12.0、Solidworks2019、ANSYS Workbench 2022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Sandres ⅡB型跟骨骨折模型。螺钉分为以下3种:①纵螺钉:自跟骨结节向前部;②横螺钉:自跟骨外侧壁向载距突;③垂直螺钉:自跟骨底部向丘部,垂直于后关节面。螺钉配置方案如下:纵螺钉自跟骨结节上方、中部、下方为进钉点分为上方组、中部组、下方组,再依据双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单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双横螺钉+无垂直螺钉和单横螺钉+无垂直螺钉的配置方式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最终得到12个模型(a、b、c、d、e、f、g、h、i、j、k、l模型)。在后距关节面和中距关节面分别施加420 N和200 N载荷模拟成人单足站立时跟骨受力,分析各个模型的总形变位移,丘部、前部、关节面骨折裂缝相对位移,骨折断端、螺钉的应力峰值。结果:i、j模型的总形变位移最低,k、l模型的形变位移最高;其余模型的最大形变位移变化幅度较小。丘部骨折裂缝平均相对位移在上方组最低(0.27 mm),下方组相对较高,其中k、l模型的变异最大;前部骨折裂缝平均相对位移在下方组最小(0.16 mm),其中i、k模型表现最佳;关节面骨折裂缝相对位移在所有模型中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方组模型骨折断端平均应力峰值最低(60.20 MPa),中部组和下方组接近(分别为103.88 MPa和99.76 MPa)。上方组的螺钉平均应力峰值最小(222.77 MPa),下方组k、l模型的平均应力峰值最高,分别达到331.48、349.82 MPa。结论:i模型(下置纵螺钉+双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在降低总形变位移和前部骨折裂缝相对位移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推荐。纵螺钉、垂直螺钉和横螺钉在跟骨骨折固定中承担着不同作用,医生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宜的螺钉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12、0.00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1、0.167,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50、0.044, 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5、0.003, 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65,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9, 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7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9,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1名正常成人的跟骨进行扫描及三维重建,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模型,然后分别模拟3种不同的微创固定方式:方式A单纯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固定;方式B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2枚从跟骨结节向跟骨前部置入的纵向螺钉进行辅助固定;方式C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结合1枚从跟骨结节外侧至跟骨前部,另1枚从跟骨结节内侧至内侧关节面方向置入的螺钉进行辅助固定.通过对距下关节面模拟加载640 N应力后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记录各骨块、内置物最大移位及von Mises应力值,以评估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应力加载后,联合螺钉辅助固定后的各骨块及内置物最大移位均小于单纯微创锁定接骨板固定.3种固定方式的骨块最大移位均位于载距突处,且内置物最大移位亦位于载距突处.采用方式C固定后,关节面骨块最大移位均小于其他2种固定方式,且内置物最大移位亦最小.3种微创固定方式的内置物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而采用方式C固定后的内置物最大应力值最小,且各骨块最大应力值亦均小于单纯接骨板固定.结论:联合螺钉辅助固定可能有助于提高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固定的稳定性,而采用自跟骨结节外侧至跟骨前部及跟骨结节内侧至内侧关节面2枚螺钉进行辅助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撑开器复位联合经皮微创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撑开器复位联合经皮微创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2-01采用撑开器复位联合经皮微创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2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在外踝尖远端1 cm处向第4跖骨基底部作2 cm长斜形切口,锐性剥离腓骨肌腱鞘并牵开,显露距骨外侧突及距下关节面,沿跟骨外侧骨质向后方剥离,形成皮下隧道,撑开的第1枚直径2.5 mm克氏针在距骨外侧突背侧1 cm处置入,进针方向与下肢矢状面垂直,第2枚直径2.5 mm克氏针在跟骨结节置入,进针方向需根据跟骨结节是否存在内翻畸形作相应调整.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3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3周,平均8.3周.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长度与术前相比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片测量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长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0~98分,平均90.5分,其中优19例,良10例,可3例.结论 撑开器复位联合经皮微创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新型成人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特征,既可有效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又可保留枕寰枢关节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距骨后突内结节骨折术后疼痛:1例报告和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也称为Cedell撕脱性骨折或Cedell骨折,临床极为罕见,易漏诊.本文结合1例临床病例,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Cedell骨折,运动损伤最多61.3%,高能量损伤次之38.7%,初诊时漏诊率64.5%.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块切除术、支具或石膏固定术,根据现有研究还不能指出Cedell骨折的典型创伤机制,也不能提出哪一种治疗方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骨科共收治5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7~62岁,平均46.2岁.单纯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者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及三维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于伤后1周左右(第4~10天)行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3个月(8~14个月).5例均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4分(57~94分).1例于术后1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安全可靠,术中可清晰暴露,复位固定良好,避免了内踝截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其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将64例行锁定钢板治疗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钢板内置和外置分为对照组(钢板内置,30例)和观察组(钢板外置,34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费用、B?hler角、Gissane角、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建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内置和外置装配,在相同加载条件下比较两种模型稳定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B?hler角、Gissane角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有限元模型:对两种方法的跟骨内固定模型进行载荷施加后,骨折线分离移位均<1 mm,跟骨最大应力位于跟骨结节周围,内固定最大应力位于载距突螺钉部位,应力强度均位于安全范围内.结论 锁定钢板外置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安全、有效、稳定性可靠,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