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外囊泡表征检测方法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主动分泌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天然携带母细胞来源的各种内容物,保留母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可以反映其分泌时的母细胞状态.为了解EVs的生物发生及其在机体内的生物学功能,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尝试,但直接检测EVs有一定的困难,目前的检测技术通常以EVs内容物作为检测对象,实现间接表征的目的.通过分析体液中的EVs,可以实现疾病诊断的目的,对EVs进行详细表征可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EVs属于内源性物质,可作为递送药物的载体,具有增加药效、降低药物毒理作用和辅助药物通过生物屏障的优势.目前,作为药物或者递送药物的载体应用尚存在的问题,包括(1)EVs内容物的表征,以便使用更明确定义的EVs;(2)开发适合的检测方法来监测体内的EVs,以确定和优化EVs的剂量、给药途径及潜在毒性;(3)确定EVs膜组成的种类及数量.EVs直径为纳米级别,内容物含量少,但临床应用价值大.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分析技术将能够对EVs类型进行全面表征,并进一步推进对EVs生物学的理解,开发基于EVs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其临床转化.本综述介绍了 EVs研究中分析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重点是EVs和EVs中蛋白质的表征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TP与S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P、SW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CTP、SWI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诊断效能.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出血性转化分型的检出率.结果 经DSA检查,108例患者中有3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7例为HI-1型、10例 HI-2型、6例PH-1型、4例PH-2型.CTP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582,一致性一般;SWI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609,一致性较高;联合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741,一致性较高.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38%、81.69%、80.56%.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78%、80.28%、81.48%.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19%、85.25%、86.73%.联合检查对HI-1型的检出率高于CTP、SWI(P<0.05),CTP、SWI对HI-1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CTP、SWI与联合检查对HI-2型、PH-1型、PH-2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P与SWI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较高,可有效鉴别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分型,能为临床出血性转化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CSK9抑制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他汀类药物是这类疾病调脂治疗的基石,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患者仍存在血脂管理不达标的状况.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药作为一类新型调脂药物被逐渐应用于该类患者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CSK9抑制药除了能调节脂质代谢,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抗血小板活化等作用.本文梳理了 PCSK9抑制药多个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探讨可能影响PCSK9抑制药疗效的因素,以期为PCSK9抑制药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总结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施相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相关文献,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提取归纳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相关证据共34条,汇总9个主题,分别为康复目的、制定康复计划、康复原则、支具固定、运动时间及内容、运动频率,运动监督、疼痛控制、健康教育.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提供指引,在证据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应结合临床情境,充分评估每条证据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及生长因子变化的临床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肛瘘一般难以自愈,手术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法,但因肛瘘病变位置特殊,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增加患者痛苦.近年中医药治疗因费用低、疗效理想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方式.目前发现,部分中草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制剂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通过检索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Hippo等信号通路等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通过总结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生长因子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Bicomb共词聚类的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研究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索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趋势.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采用Bicomb 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清洗,提取关键词,并对高频字段进行词频分析,构建共词矩阵.采用SPSS 24.0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归纳探索研究趋势及热点.结果 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的热点主题聚类为患者报告结局测量、生活质量、症状及心理学变量评估3类.结论 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成为患者健康水平和照护质量领域的热点问题.未来研究趋向于采用基于共识的健康测量工具进行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的测量学检验,构建系统性临床解释体系,进而促使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应用价值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价值以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成功行急诊PCI治疗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ARNI联合EEC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量表(SF-36)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的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以及RS、CMR均降低,LVEF、CO、CI以及 LSI、LCI、AC、COM 均升高,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6 个月 随访,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 以及 RS、CMR 继续降低,LVEF、CO、CI以及LSI、LCI、AC、COM继续升高,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中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日常活动、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上述评分均上升,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上述指标继续上升,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导致再住院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x2=9.502,P=0.002);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导致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340,P=0.560;x2=2.152,P=0.142),心力衰竭导致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3,P=0.012).结论: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可以改善心功能以及患者健康状态,降低阻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降低再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综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阐述其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Nanomedicine Delivery System,Gastric cancer,Treatment"为英文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胃癌、治疗"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9-12-01-2023-12-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相关动物实验;(2)相关临床试验;(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使用于胃癌治疗中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载体;(5)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价值和应用现状;(6)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转化.排除标准:(1)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献;(2)研究机制模糊及存在争议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74篇.结果 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胃癌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提高药物靶向性,延缓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减少药物在胃酸环境中的降解,调节胃癌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基于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实现多药递送,延缓耐药性,促进联合应用,减少毒副作用,增强术前和术中影像指导,从而增强疗效,为目前胃癌药物治疗方法存在的单药疗效差、毒副作用多和易产生耐药性等弊端提供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策略.结论 随着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和多项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开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细胞外囊泡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转化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是中国原创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其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微囊泡作为载体,包裹或负载临床常用小分子化疗药物,通过药物靶向递送、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逆转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促进肿瘤抗原提呈等多重作用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历经十余年的抗肿瘤机制探究、临床前评估及临床试验,该技术已成功完成临床转化,获批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推动"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临床的规范和科学应用,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细胞外囊泡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技术和临床专家,经过多次商讨与修订,最终撰写了《"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就"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