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D +介导的SIRT1去乙酰化活性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介导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去乙酰化活性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 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5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野生(WT)型10只,NAD +合成途关键酶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酸转移酶1(NMNAT1)敲除(KO)型1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T型小鼠分为2组( n=5):对照组(WT+C组)和ALI组(WT+ALI组);将KO型小鼠分为3组( n=5):对照组(KO+C组)、ALI组(KO+ALI组)和ALI+ NAD +前体物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组(KO+ALI+NMN组)。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ALI模型,KO+ALI+NMN组注射静脉注射LPS前1 h腹腔注射NMN 500 mg/kg。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12 h时,取腹主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后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测定肺湿重/干重(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NAD +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SIRT1、乙酰化NF-κB (Ac-NF-κB)、乙酰化p53(Ac-p53)、乙酰化叉头框蛋白O1(Ac-FoxO1)、乙酰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Ac-PGC1α)水平。 结果:与各C组比较,各ALI组pH值和PaO 2降低,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TNF-α和NAD +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 P<0.05)。与WT+ALI组比较,KO+ALI组pH值和PaO 2降低,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升高,NAD +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上调( P<0.05)。与KO+ALI组比较,KO+ALI+NMN组pH值和PaO 2升高,PaCO 2、肺W/D比值、肺损伤评分、肺组织IL-6、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NAD +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NF-κB、Ac-p53、Ac-FoxO1和Ac-PGC1α表达下调( P<0.05)。 结论:NAD +介导的SIRT1去乙酰化活性增强参与了小鼠内毒素性ALI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振腹手法对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干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振腹手法对抑郁症大鼠模型骨骼肌组织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2 只大鼠随机抽取 8 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进行3 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CUMS)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组、振腹组和氟西汀组,干预4 周,在第7 周末完成行为学检测,取大鼠骨骼肌组织样本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 β)、IL-4、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CG-1 α)、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含量.结果:第 7 周末,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振腹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绝望时间、总移动距离、穿格次数均显著改善(P<0.01).第7 周末,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振腹组大鼠的IL-4、IL-10 显著升高(P<0.01),IL-1β、IL-6、IL-8、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核因子κB蛋白含量下降(P<0.05),mRNA含量显著下降(P<0.01);SIRT1 蛋白含量、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PGC-1α蛋白含量升高(P<0.05),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振腹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骨骼肌组织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促进SIRT1、PGC-1 α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抑炎因子的含量,减少炎症介质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芍药苷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分析芍药苷调节单磷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 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AMPK/SIRT1/PGC-1α)通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10 只雌性大鼠挑选5 只作为对照组,剩余5 只大鼠按照6 mg/100 g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构造PCOS模型,提取卵巢颗粒细胞,分为对照组、PCOS组、芍药苷低浓度组(200 μg/ml)、芍药苷高浓度组(800 μg/ml)、芍药苷高浓度+Compound C(AMPK抑制剂)组(800 μg/ml+20 μmol/L)、芍药苷高浓度+EX527(SIRT1 抑制剂)组(800 μg/ml+100 μmol/L),对照组卵巢颗粒细胞来源于对照组,其余组卵巢颗粒细胞均来自PCOS大鼠.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雌二醇(E2)和孕酮(P)含量,CCK8 法以及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能力,Western blot 法测定卵巢颗粒细胞 AMPK/SIRT1/PGC-1α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卵巢颗粒细胞出现纺锤体形态;对照组与PCOS组大鼠颗粒细胞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卵巢颗粒细胞E2、P水平、OD450 值、克隆形成数、p-AMPK/AMPK、SIRT1、PGC-1α表达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与PCOS组相比,芍药苷低浓度组及芍药苷高浓度组的卵巢颗粒细胞E2、P水平、OD450值、克隆形成数、p-AMPK/AMPK、SIRT1、PGC-1α表达升高,凋亡率降低(P<0.05);与芍药苷高浓度组相比,芍药苷高浓度+Compound C组、芍药苷高浓度+EX527 组的卵巢颗粒细胞E2、P水平、OD450值、克隆形成数、p-AMPK/AMPK、SIRT1、PGC-1α表达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芍药苷可能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通路促进PCOS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危重病,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病理生理改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α,PGC1-α)是一种核转录辅激活因子,是维持线粒体稳态的"中枢调控分子".AKI时肾小管上皮细胞PGC1-α下调,并介导线粒体损伤、脂代谢紊乱等过程,在AKI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PGC1-α有望成为AKI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PGC1-α与AKI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rs819267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PARGC1A)rs8192678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该位点SNP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119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13作为对照.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检测血液样本的生化指标和PPARGC1A rs8192678位点SNP.采用χ2检验判断样本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和对照组PPARGC1A rs8192678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1、0.015,P值分别为0.918、0.90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ARGC1A rs8192678位点CT基因型不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值比=0.951,95%可信区间:0.368~2.457,P=0.918).在NAFLD组中,CT基因型携带者的GGT水平较CC基因型携带者显著升高(Z=-2.331,P=0.020).结论 PPARGC1A rs8192678位点SNP未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在NAFLD患者中CT基因型可增加血清中GGT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罗汉果皂苷Ⅵ对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Ⅵ(MⅥ)对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MⅥ低剂量组(低剂量组,25?mg/kg)、MⅥ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00?mg/kg)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物1α(PGC-1α)抑制剂组(抑制剂组,100?mg/kg MⅥ+30?mg/kg PGC-1α抑制剂SR-18292),每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3?d.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计算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T-PCR检测肝组织线粒体DNA(mtDNA)的拷贝数及肝组织中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GC-1α、NRF-1和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得到改善;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抑制剂SR-18292可显著抑制高剂量MⅥ的干预效果(P<0.05).结论 MⅥ能有效减轻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根酮C对游离脂肪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桑根酮C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10μmol/L)和桑根酮C低、中、高浓度组(2、4、8μmol/L),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加入1 mmol/L游离脂肪酸以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且各给药组加入相应含药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中脂质蓄积情况,并测定脂质水平和三酰甘油(T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成脂甾醇元件结合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物1α(PGC-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核明显萎缩、体积变小,脂滴数明显增加;细胞中脂质水平、TG含量以及SREBP-1c、FA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PPARα、CPT-1、SIRT1、PGC-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桑根酮C各浓度组细胞核萎缩不明显、体积大小正常,脂滴数明显减少;细胞中脂质水平、TG含量以及上述PPARα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桑根酮C低浓度组的SREBP-1c蛋白除外)表达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结论:桑根酮C可改善HepG2细胞的脂质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α信号通路、提高细胞脂质氧化能力、抑制脂质合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通窍活血汤辅助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对PGC-1α、抗氧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通窍活血汤辅助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患者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GC-1α)、抗氧化指标的变化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4月-2020年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通窍活血汤辅助针刺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 (43/45),对照组为82.22% (37/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咀嚼肌肌电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两侧颞肌前束(TA)肌电峰值(2.28±0.38) μV、咬肌(MM)肌电峰值(2.71±0.34) μV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抗氧化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同型半胱氨酸(HCY)、PGC-1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GC-1α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NGF、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辅助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调节NGF、HCY、PGC-1α的表达水平,改善咀嚼肌肌电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清PGC-1α水平在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物1α(PGC-1α)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绍兴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继发AKI将患者分为AKI组(n=68)和非AKI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收集确诊脓毒症时患者空腹静脉血和尿液标本,检测血清PGC-1α、降钙素原(PCT)、乳酸(Lac)、肌酐(sCr)、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PGC-1α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GC-1α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基础病史、原发感染部位比例及La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PCT、sCr、NGAL等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组(P<0.05),而eGFR、PGC-1α则显著低于非AKI组(P<0.05).二元logist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sCr、NGAL、eGFR、PGC-1α是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GC-1α水平与sCr、NGAL呈负相关性(r=-0.302、-0.635,均P<0.05),而与eGFR呈正相关(r=0.47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C-1α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诊断效能优于NGAL和eGFR.结论 PGC-1α在脓毒症继发AKI患者的早期血清中明显升高,其或可作为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有效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秋水仙碱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3月龄,按空白对照组(n=8)、模型组(n=8)、秋水仙碱组(n=8)、匹伐他汀组(n=8)进行分组.实验组高脂饲料诱导2周后行颈动脉液氮冻伤,术后8周和术后12周分别检测兔血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水平.术后12周处死,取颈动脉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斑块内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p-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并做p-AMPK、SIRT1、PGC-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斑块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估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12周时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较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hsCRP、IL-6明显降低(P<0.05).液氮冻伤术后均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可见典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内及增生内膜可见p-AMPK、SIRT1、PGC-1α的表达增加,其中秋水仙碱组表达最高(P<0.05).IVUS观察发现模型组颈动脉管腔中重度狭窄,伴有斑块破裂及内膜下血肿,而秋水仙碱组、匹伐他汀组仅表现为管腔中度狭窄,无斑块破裂征象;与模型组、匹伐他汀组相比秋水仙碱组MDA含量下降、SOD活性上升.结论 秋水仙碱能够延缓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脂蛋白活性和胆固醇吸收,活化AMPK从而激活去乙酰化酶,增加SIRT1、PGC-1α表达,提高斑块炎症因子释放阈值,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