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 r=0.25, P<0.01)及外翻幅度( r=0.14, 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 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 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性。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 P均<0.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 P<0.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 P<0.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2, P<0.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5, P<0.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6, P<0.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2, P<0.05);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54, P<0.01)。 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低频rTM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间歇性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Ⅲ(UPDRS-Ⅲ)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者肢体肌张力,采用三维动作处理系统采集、分析患者步态运动学数据,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患者运动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UPDRS-Ⅲ、MAS、BBS、ESE、MBI评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观察组UPDRS-Ⅲ评分[(24.84±5.43)分]、MAS评分[(1.85±0.29)分]、BBS评分[(32.16±4.10)分]、ESE评分[(45.89±6.14)分]、MBI评分[(56.84±6.14)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步长(45.67±6.01)cm、步幅(78.35±5.12)cm、步频(113.84±15.23)步/分钟、步速(0.95±0.15)m/s]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rTMS可显著降低PD患者肢体肌张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一的低频rTMS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步态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步态变化,为通过步态学分析所获量化性指标诊断KOA提供理论基础,对KOA的临床诊疗、康复、预防及疗效评价提供步态学参考。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5月至10月住院的双膝KOA患者30例(KOA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名(健康对照组),予以量表评分、足底压力参数、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检测,对比研究KOA患者步态学变化。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KOA组客观步态学指标中步长时间[(642±81)ms和(548±62)ms, t=-5.01, P<0.001]、步行周期[(1 284±168)ms和(1 076±114)ms, t=-5.61, P<0.001]、双支撑时间[(531±125)ms和(331±51)ms, t=-8.10, P<0.001]、双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417±0.063和0.309±0.023, t=-8.50, P<0.001)、总支撑时间[(914±135)ms和(678±107)ms, t=-7.52, P<0.001]、总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711±0.027和0.627±0.044, t=-8.87, P<0.001)、左静态站立(55.7±8.4和51.5±2.3, t=-2.65, P=0.012)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OA组单支撑时间周期占比(0.287±0.030和0.334±0.013, t=7.80, P<0.001)、右静态站立(44.3±8.4和48.5±2.3, t=2.65, P=0.012)、步长[(36±8)cm和(52±5)cm, t=9.97, P<0.001]、跨步长[(70±16)cm和(103±8)cm, t=10.00, P<0.001]、步速[(0.60±0.18)m/s和(1.05±0.19), t=9.54, P<0.001]、左膝关节矢状位活动范围[(42±17)°和(63±4)°, t=6.49, P<0.001]、右膝关节矢状位活动范围[(37±18)°和(62±3)°, t=7.54, P<0.001]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步态分析可对KOA患者进行量化评价,使KOA的诊断方法从定性到客观的定量指标诊断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特征定量分析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步态的时空和运动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Hoehn-Yahr分级≤2.5级),以及患者配偶或同期来源于社区的健康志愿者共7名作为对照组。利用三维光学运动分析系统来进行步态测试,计算相应运动学时空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自由行走、转身以及不同认知负荷下(单任务行走和双重任务行走)的步态特征。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各步态参数的比较及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行走时的摆臂幅度较对照组减小[单任务下分别为(0.63±0.15) m与(0.89±0.27) m,双任务下分别为(0.64±0.16) m与(0.99±0.22) m,β=-0.353,95% CI -0.558~-0.148, P=0.002]。帕金森病组的双臂摆动幅度不对称性比对照组更大(单任务下分别为12.48%±5.48%与6.96%±4.39%,双任务下分别为17.13%±4.05%与7.67%±5.23%,β=8.992,95% CI 4.148~13.836, P=0.001)。双重任务行走时帕金森病组双臂摆幅不对称性较对照组增加的幅度比在单任务行走时增加的幅度更大(β=3.916,95% CI 1.367~6.466, P=0.003)。对于下肢步态特征,在任务状态一定时,帕金森病组跨步长和步长均较对照组减小[跨步长分别为(1.10±0.17) m与(1.31±0.10) m,β=-0.169,95% CI -0.300~-0.038, P=0.015;步长分别为(0.55±0.09) m与(0.65±0.04) m,β=-0.081,95% CI -0.150~-0.013, P=0.023],步宽以及两种行走任务状态下的跨步长、步长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帕金森病组完成转身过程的耗时比对照组长[(1.66±0.30) s与(1.37±0.23) s,β=0.302,95% CI 0.049~0.555, P=0.023],在转身起始模式上,转身起始时间与分析的身体部位有关,为头部先于骨盆开始转向(β=-0.060,95% CI -0.107~-0.014, P=0.011),而与组别无关( P>0.05)。 结论:通过量化的步态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早期帕金森病的步态特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摆臂幅度减小,摆臂不对称性增大,步长缩短,转身速率减慢;摆臂不对称性在双重任务行走时进一步加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alter截骨对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下肢运动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步态分析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患儿Salter截骨前后下肢运动学的变化。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骨科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DDH闭合复位后RAD并施行Salter截骨术的患儿15例,其中女14例,男1例;患侧为左侧8例,右侧7例。患儿闭合复位时年龄为(15.8±3.0)个月,Salter截骨时年龄为(58.0±10.4)个月。另招募15例正常儿童作为步态分析的对照组,其中女6例,男9例;年龄为(69.2±20.4)个月。Salter截骨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并行步态分析。采用 t检验分别比较Salter截骨患儿术前及术后与对照组之间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时空参数等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alter截骨患儿术前和术后与对照组儿童关节运动角度差异。 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Salter截骨术后AI为(14.9±1.9)o,较术前的(30.4±2.3)o显著减小;术后CEA为(35.7±8.6)o,较术前的(18.7±6.1)o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患侧骨盆内旋角度为(5.03±0.88)o,较术前显著增大;术后患侧骨盆上抬角度为(-1.38±0.98)o,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时空参数中,Salter截骨术前和术后均为支撑相时间整体占比增加,承重反应期时间占比增加,单支撑相时间占比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患侧踝关节内翻角度增大为(0.41±0.15)o,步长减短为(69.1±8.7)cm/m,术后患侧膝关节屈膝角度增大为(27.09±1.72)°。 结论:DDH闭合复位后RAD患儿行Salter截骨后步态明显改善。与截骨前相比,患侧骨盆冠状面上抬角度减小,横断面内旋角度增大,站立前中期内旋角度趋于正常。术后患儿需进行相应的髋外展肌、屈髋肌和外旋肌的锻炼以进一步矫正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吞咽任务时老年人舌运动特征的超声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吞咽任务时老年健康个体舌运动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招募56例健康老年受试者(男28例,女28例),要求其完成唾液吞咽、5 ml水吞咽以及15 ml水吞咽任务。通过B+M型超声采集受试者吞咽过程中舌运动特征,提取舌上升期(IIa期)的垂直运动幅度、速率和舌运动时长参数,对不同任务间和性别间的舌运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唾液吞咽时的舌运动幅度显著低于5 ml水吞咽和15 ml水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l水吞咽时的舌运动幅度显著低于15 ml水吞咽,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l和15 ml水吞咽时的舌运动速率显著快于唾液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完成3种吞咽任务时,IIa期男性的舌运动幅度均大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Ia期男性的舌运动速率均快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M型超声成像的舌垂直运动幅度和速率可以反映老年人不同吞咽任务时舌运动学特征,并可能作为吞咽障碍临床超声检查中有意义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