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普通病房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R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因分布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转归。结果:共纳入24例患儿,男16例,女8例;年龄4~15岁(中位年龄13岁)。病因包括运动性14例(58.3%),非运动性10例(41.7%,其中感染7例,其他病因3例);运动性RM平均年龄(13.50±1.83)岁,非运动性RM平均年龄(8.60±3.7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48, P=0.002)。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以肌肉酸痛、尿色异常、肌肉无力为主;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肌红蛋白均明显升高。运动性RM患儿CK值中重度升高比例高于非运动性RM患儿( P=0.009)。所有患儿均给予水化碱化治疗,除1例因原发疾病危重死亡外,其他23例患儿均治疗反应良好,随访6个月~11年均未再发RM。 结论:儿童RM主要病因为运动、感染多见,运动性RM常见于年长儿,运动性RM所致CK水平升高更明显,积极地水化碱化措施可避免急性肾损伤发生。儿童RM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培酮相关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利培酮相关横纹肌溶解症(RM)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培酮相关RM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情况、用药情况、RM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临床症状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等]及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13~76岁;原发疾病为精神分裂症者11例,精神运动性激越、强迫症、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综合征、抑郁症状群和疑似精神病症状者各1例。16例患者中,单用利培酮者2例,联用其他药物者14例(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他汀类、抗胆碱药、环孢素者分别为6、6、5、4、3、1例,联用1、2、3、4种药物者分别为3、7、1、3例);利培酮用药途径为口服者13例,注射者1例,未描述者2例。13例口服利培酮患者有用药剂量描述,其中12例剂量符合说明书要求,1例常规剂量服用5年自行停药后出现严重幻觉顿服利培酮96 mg。除过量顿服利培酮者外,14例有RM发生时间描述,为使用利培酮的4 d~2年,其中10例发生在用药4~15 d。主要临床症状为肌肉疼痛(10例)、急性肝损伤(8例)、急性肾损伤(5例)、肌无力(4例)、发热(3例)、心动过速(3例)、急性筋膜间隙综合征(ACS,3例)。16例患者发生RM时CK水平为4 587~928 961 U/L(中位数27 355 U/L),其中>15 000 U/L者10例(62.5%)。发生RM后,13例停用利培酮,2例继续服用,1例减量服用;8例给予水化治疗,3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1例给予器官支持治疗,3例发生ACS者行筋膜切开术。所有患者症状消失,CK水平恢复正常,12例患者描述具体时间,症状消失时间2~12个月,CK水平恢复时间7~56 d。结论:利培酮相关RM多数发生在使用利培酮4~15 d内,且多与联用其他药物有关;CK水平多呈重度升高,可并发ACS。停用利培酮和/或给予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铁死亡在骨骼肌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铁死亡是不同于细胞凋亡、焦亡、坏死和自噬等经典的调节性死亡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参与调控脂质过氧化、氨基酸代谢、铁代谢等重要生理活动.多种骨骼肌疾病的生理机制均与铁代谢、脂质过氧化的调节密切相关,例如肌肉减少症、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肉瘤和运动性疲劳.因此,探究铁死亡的调控机制是研究骨骼肌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铁死亡与各种骨骼肌疾病之间的作用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铁死亡在肌肉减少症、横纹肌溶解、横纹肌肉瘤、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特发性炎性肌病等不同骨骼肌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探索骨骼肌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湿热瘀滞"及"气津两伤"应用经方辨治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基于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以"湿热瘀滞"及"气津两伤"为病机演变特点,急性损伤期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滞为主,方处茵陈蒿汤加减;慢性恢复期治以清余热、养气津、和脾胃为要,方处竹叶石膏汤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超声诊断军事训练致横纹肌溶解症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的骨骼肌损伤、横纹肌溶解坏死,而使肌细胞内容物溢出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文报道了军事训练致横纹肌溶解症2例.患者发病前均有高强度军事训练史,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肿胀、局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查体发现患部肌肉肿胀,触之疼痛明显,质地较硬,反射试验无异常;超声检查显示患部肌层增厚,肌纤维失去正常线状纹理结构,排列紊乱,回声增强,声像图呈云雾状或毛玻璃状改变,彩色血流信号减弱,提示患部肌群增厚且回声异常,横纹肌溶解症待排;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卅)),尿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K)升高10倍以上,血肌酐显著升高.临床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肾功能损伤.明确诊断后及时给予补液、利尿、扩张肾血管等治疗,以及物理治疗和中药活血化瘀等,均明显好转.早期识别诊断横纹肌溶解症,是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关键,超声检查可以快捷、简便地对横纹肌溶解症进行诊断,提示病变具体部位和累及范围,并可辅助临床医师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部队官兵是该类疾病的好发群体,及时采用超声辅助诊断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横纹肌溶解症7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横纹肌溶解症(RM)的临床特点,探索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74例R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组(ER组,n=32)和非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组(NER组,n=42),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果 ER组年龄和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比例低于NER组(P<0.05),肌酸激酶水平和男性患者比例高于NER组(P<0.05).性别、血肌红蛋白、血白蛋白、尿pH是影响NER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与NER患者相比,ER患者年龄小,男性多,肌酸激酶水平高,但并发AKI比例低.在NER患者中,男性、血肌红蛋白较高、血白蛋白较低、尿pH较低者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37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提升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7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予以抗感染、补充血容量、止吐、退热、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442μmol/L或者血钾>6.5 mmol/L,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4~25)d.37例患者出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值均降至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升高.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均恢复正常.结论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首发症状多样,容易误诊、漏诊.早期检查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有利于及早确定诊断.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对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所致重度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挽救肾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脾论治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脾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从脾论治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自拟健脾化瘀汤.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常规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尿常规中尿蛋白及隐血的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尿素(BUN)、血肌酐(Scr)、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脾论治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管相关性血栓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学科联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管相关性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与血管外科联合治疗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1例,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急诊科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血管外科采用清除血栓术治疗透析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