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惠兰分型辨治大肠癌术后腹泻经验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马惠兰教授对肿瘤疾病的治疗及其预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大肠癌术后腹泻虽病位在肠,但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行,治疗时应以健运脾胃为主。临床常分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肝脾不和3个证型,以加味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王有鹏从郁热论治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王有鹏教授认为,寒地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寒邪肆虐,易伤肌表肺卫,同时寒地居民多肌肤致密,腠理紧闭,感邪之后由表而解较为困难,多向内发生传变,变生郁热,多犯肺系,形成郁热闭肺的证候。郁热病机贯穿于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始终,治疗可将开肺郁、清肺热作为基本治法,以抗支糖浆为基础方宣肺启闭、清热止咳,并根据外寒、食积、伏风所化郁热之病机差异,相应侧重解表散寒、运脾消滞、搜风润燥,治疗中还可灵活将抗支糖浆与大青龙汤、枳术丸、泻白散合方应用,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运脾泻肺化痰汤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黏蛋白5AC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观察运脾泻肺化痰汤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以及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黏蛋白5AC (mucin5ac, MUC5AC)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7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卵清白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1 ml致敏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实验第16天开始灌胃,运脾泻肺化痰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40、20、10 g/kg运脾泻肺化痰汤,西药组灌胃羧甲斯坦片150 mg/kg,联合组灌胃运脾泻肺化痰汤20 g/kg、羧甲斯坦片150 mg/kg, 1次/d,连续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3含量;行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情况;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EGFR、MUC5AC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EGFR、MUC5AC 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组、联合组大鼠IL-13、TNF-α水平降低( P < 0.05) ,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 P <0.05) ,肺组织EGFR [(0.466±0.023)、(0.354±0.047)、(0.667±0.066)、(0.553±0.065)、(0.290±0.033)比(0.782± 0.047) ]、MUC5AC [(0.424±0.022)、(0.313±0.033)、(0.603±0.051)、(0.495±0.041)、(0.243±0.024)比(0.806±0.090)]蛋白表达降低( P<0.05) ,EGFR[(2.302±0.321)、(2.549±0.623)、(3.084±0.453)、(2.585± 0.314)、(1.810±0.379)比(4.101±0.567) ]、MUC5AC [(3.243±0.742)、(3.283±1.064)、(4.419±0.572)、(3.817±0.637)、(2.469±0.424)比(5.840±0.661) ]mRNA水平降低( P<0.05)。 结论:运脾泻肺化痰汤可抑制哮喘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其机制可能与EGFR/MUC5AC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痞病经验撷菁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汪龙德主任医师从脾虚气滞的角度出发治疗胃痞病,他遵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强调脾胃失调是该病产生的根源,立法组方以健脾助运、行气和胃为原则,创立参术运脾汤,圆机活法,知常达变,临床上常获良效,为临床不断探索、丰富中医药论治胃痞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运脾化湿清肺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肠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运脾化湿清肺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脾虚型AD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运脾化湿清肺汤治疗,治疗组给予运脾化湿清肺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CORAD积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26/3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后两组患儿SCORAD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第4周、第8周后治疗组患儿SCORAD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脾化湿清肺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脾虚型AD效果显著,并可降低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玄府"理论分期辨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慢性咳嗽之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7/6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慢性咳嗽是其感染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发展与"玄府"密切相关.玄府遍布全身,为升降出入之门户,若玄府郁闭,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故而贵开忌阖,治疗上注重开发郁结,宣通人体气血津液.临证应结合病机演变特点予分期辨治:初期风邪稽留、玄府失宣,治当疏风散邪、宣透达郁以开玄,方选止嗽散加减;中期痰热内伏、玄府阻滞,治当宣肺止咳、降气化痰以开玄,方选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后期脾失健运、玄府失司,治当运脾理肺、畅达气机以开玄,方选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运脾消积汤治疗脾虚食滞型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是指患儿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但持续存在上腹痛或腹胀、早饱、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关报道显示在我国儿童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在10%~20%[1],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营养不良.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紊乱等关系密切[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杨燕运用温运理气法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疾病,杨燕教授在临证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小儿阳气未充、脾常不足、脾升胃降、肝喜条达等生理特点,认为脾虚失运、气机升降失调是小儿厌食的主要病机,脾虚气滞为本病的主要证型.在治疗时,要抓住脾阳稚弱、气机阻滞的特点,以运脾为先,恢复脾胃功能,同时佐以理气之品,调理脾胃气机,则厌食可愈;临床运用温运理气法治疗小儿厌食取得较好的疗效,注重芳香醒脾,燥湿助运药物的使用,拟定了温运理气汤,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所附小儿厌食医案2则,以温运理气为治则,使患儿症状得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的白长川治疗慢性胃炎用药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总结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及处方思路.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2年12月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胃炎有效医案,采用频数统计、隐结构模型、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访谈探析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则、核心方药及处方思路.结果 共纳入病例328例,涉及处方1 128首.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904首、胆汁反流者209首,病位为贲门者268首、胃体者9首、胃窦者896首,病理变化为糜烂者524首、萎缩者354首、肠上皮化生者208首.涉及中药108味,药性多属温、寒、平,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脾经、肺经、胃经,涉及功效20种.高频中药隐结构模型得到20个隐变量.高频中药间关联规则210条,核心组合为"姜半夏-党参-陈皮-茯苓-炙甘草-麸炒白术".除不同病因、病位、病理变化均与六君子汤相关联外,HP-广藿香、砂仁、麸炒薏苡仁,胆汁反流-厚朴、枳实、木香、鸡内金、柴胡、炒山楂,胃窦-广藿香、香附、乌药、蒲黄炭,贲门-浙贝母、荷叶梗、郁金、枳实、厚朴,糜烂-浙贝母、海螵蛸、厚朴、枳实、木香、炒白芍、儿茶,萎缩-木香、厚朴、浙贝母、桂枝、麦冬,肠上皮化生-木香、厚朴、枳实、鸡内金、浙贝母、乌药、五灵脂、蒲黄炭的关联也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白长川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用药寒温相济、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运脾和胃,消积除滞"为基本原则,六君子汤为核心处方,结合微观辨证,对症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湿胜则濡泻"的病机内涵及其温运脾阳治则之现代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湿胜则濡泻"出自《黄帝内经》,其不仅是对泄泻病机的阐释,也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泄泻的重要原则之一."濡泻"病机既可源于外湿侵袭,又可来自内湿停聚,内湿与外湿合而为患,内伤脾阳,脾阳不振,而成泄泻.基于"湿胜则濡泻"脾阳不振、水湿停聚的病机,其治则当温运脾阳.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及相关机制研究表明,温运脾阳治则与现代医学之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温阳健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通过升阳除湿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炎症状态下的线粒体损伤有关;小建中汤、理中汤等通过运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氧化损伤有关."湿胜则濡泻"的病机内涵及其温运脾阳治则的现代机制探索将为湿邪的病因病机、湿证的证候研究提供借鉴,并可对居于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潮湿气候环境下及在现代社会不良膳食结构复合影响下的泄泻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