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 125I粒子链治疗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对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对25例肝内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需要行TIPS治疗的患者,在TIPS术的同时植入 125I粒子链。通过 125I粒子链的近程放疗作用控制癌栓来保持TIPS通路通畅,降低门静脉压力,观察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同期30例没有行TIPS及 125I粒子链植入的患者作对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Chi-Squre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对合并Ⅲ/Ⅳ型门静脉癌栓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进行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安全,有92.0%(23/25)患者TIPS通路保持通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种类减少,大多数患者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84.0%与56.7%, χ2=4.771, P=0.0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减少(12.0%与46.7%, χ2=7.674, P=0.006);腹水严重程度显著改善(轻度40.0%与16.7%、中度52.0%与20.0%、重度8.0%与46.7%, χ2=13.246, P=0.001)。 结论:对肝内存在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行TIPS联合植入 125I粒子链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地保持分流道通畅,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改善腹水程度的目的。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可能作为需要行TIPS治疗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近程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胆道支架联合 125I粒子链近程放射治疗(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7例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胆道支架联合 125I粒子链近程放疗(研究组),49例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胆红素的变化、支架通畅时间、并发症发生、总生存期(OS)及影响预后因素。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2%、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74)。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降低( P<0.001)。研究组术后支架通畅时间为(10.0±1.6)个月(95% CI:8.2~12.5),显著优于对照组(5.2±0.4)个月(95% CI:4.1~6.0, P<0.001)。研究组中位OS为(11.2±1.8)个月(95% CI:9.2~12.8),较对照组(8.0±1.1)个月更长(95% CI:8.0~12.8,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支架联合近程放疗( HR=0.08,95% CI:0.04~0.15, P<0.001)和术后接受进一步抗肿瘤治疗( HR=0.27,95% CI:0.15~0.49, P<0.001)是影响胆道支架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HR=0.46,95% CI:0.28~0.74, P=0.002)、支架联合近程放疗( HR=0.23,95% CI:0.14~0.39, P<0.001)和术后接受进一步抗肿瘤治疗( HR=0.37,95% CI:0.22~0.61, P<0.001)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皮胆道支架联合近程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显著延长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内近程放疗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及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血管内近程放疗(EVBT)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8例依据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分型不适合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或肝移植的原发性HCC合并M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其中,37例患者接受支架置入的EVBT联合TACE及索拉非尼治疗(A组),31例患者仅接受TACE和索拉非尼治疗(B组).运用倾向性评分评估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结果:A组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9%、54.3%、14.1%;B组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5.8%、0、0.A组中位OS匹配前后分别为12.3、10.3个月,均明显长于B组(5.2、6.0个月,P<0.001);A组中位TTP匹配前后均为9.0个月,明显长于B组(匹配前后均为3.4个月,P<0.001).多变量Cox分析显示,EVBT联合TACE和索拉非尼治疗是延长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18,P<0.001).结论:EVBT联合TACE及索拉非尼可能是HCC合并MPVTT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钇90放射性微球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脏恶性肿瘤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较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统性治疗方法,中晚期肝脏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近些年来,肝脏恶性肿瘤的局部治疗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钇90放射性栓塞术是一种融合了肿瘤近程放疗和介入治疗的新兴治疗技术.钇90放射性微球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与传统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相比,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率更低、生活质量更好.本文就钇90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原理、优势、适应证和禁忌证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管内近程放疗在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71例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患者的病历资料,24例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TACE术作为研究组,47例仅接受TACE术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存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24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门静脉一级分支植入125I粒子条.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7±7.5)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0±4.0)和(10.7±0.7)个月(P<0.001).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不仅安全而且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碘-125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腔内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126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及预后因素.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 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条及胆道金属支架.中位随访时间为373.5(8~1527)天.中位OS为370.0天(95%CI:319.6~420.4).3、6、12及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8%、53%及19%.中位支架通畅期为322.0天(95%CI:237.0~407.0),3、6、12及24个月的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73%、46%及16%.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与否(P<0.001)是OS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是治疗MOJ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粒子螺旋系统序贯肿瘤同侧分支癌栓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程氏Ⅲ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4例HCC合并Ⅲ型PVTT患者行门静脉主干内125I粒子螺旋系统植入术,随后同期行TACE治疗;7~10 d后继行肿瘤同侧分支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术.每6~8周行CT增强随访,并按需行再次TACE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并发症、治疗反应率及总生存期.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严重并发症.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2%及87.5%;肝内病变的ORR及DCR分别为29.2%及37.5%.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5±1.4)(95%CI,6.7~12.3)个月.结论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Ⅲ型PVTT是安全可行的,该模式有望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分析及教学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中的教学现状,为进一步改进介入放射学课堂形式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下半年,在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介入放射学相关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分为总论、血管性介入治疗(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栓塞术)、非血管介入治疗(穿刺引流术、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肿瘤综合介入(肿瘤的消融治疗、粒子植入近程放疗技术等)四部分.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闭卷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程改进的建议.结果:考核结果提示,学生对总论及非血管介入治疗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好;对血管性介入治疗内容掌握程度一般,主要体现在对人体血管解剖、出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掌握不牢固.结论: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介入放射学课程,并改革介入放射学的授课形式十分必要,能让更多临床专业本科生初识介入放射学,有助于其临床思维的拓展,促进这些未来医师的临床技能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医学工作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