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位改变诱发视动笼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的试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观察50名飞行员头部左右倾斜诱发视动笼光条运动知觉变化情况。总诱发率达82.0%。41名有光条运动知觉变化飞行员中37名知觉变化表现为头左倾时光条由垂直变为右上斜向左下,头右倾时光条由垂直变为左上斜向右下;4名表现相反。41名飞行员各自以双眼及单眼观察时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特点一致,光栅顺时针及逆时针旋转时光条运动知觉变化一致,相对运动错觉产生时(感觉自身反向旋转)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特点与光栅旋转时一致。若将此错觉现象融入我军飞行员视性错觉模拟体验训练中,可丰富训练内容,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作用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上前牙区及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10例联合使用了上前牙区和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的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正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平均疗程31.6个月,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1.62°±0.79°( P<0.001),FMA减小2.25°±0.99°( P<0.001),后/前下面高比增加0.54%±1.18%( P<0.001),Y轴角减小1.55°±1.77°( P<0.001),ANB角减小0.78°±0.84°( P=0.017);面角增大2.52°±1.60°( P=0.001),Z角增大8.15°±3.33°(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少(0.39±0.28) mm ( P=0.002);上切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小(2.46±0.41) mm( P<0.001); 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1.16°±1.46°( P=0.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矫正后上前牙压低、上磨牙压低,而下颌平面和咬合平面均发生了一定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软组织侧貌。 结论:在上颌前牙及上磨牙区联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较好地改善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侧优先逆时针顺序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头侧优先,逆时针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一科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30例,均采用头侧优先,进而尾侧,最后中间入路,逆时针顺序全结肠系膜切除的入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学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及属支损伤出血例数,是否中转开腹、术后病理学资料(TNM分期,总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性淋巴结数目)、术后恢复(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拔除引流管及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如出血、吻合口瘘、二次手术、淋巴漏、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术后1年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等方法进行随访。结果:总手术时间(197.80±31.20)min,范围150~275min,术中出血量(58.33±30.30)ml,范围10~100 ml。无术中Henle干属支损伤出血及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排气时间(2.97±0.67)d,范围2~4d;术后进食流质时间(3.67±0.76)d,范围3~5 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6.60±4.00)d,范围4~25 d;术后住院时间为(7.87±3.94)d,范围5~26 d。pTNM分期:Ⅰ期9例、ⅡA期5例、ⅡB期1例、ⅢA期6例、ⅢB期4例、ⅢC期5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29.50±8.18)枚,范围19~51枚;转移淋巴结数目(1.40±1.77)枚,范围0~6枚。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1例,淋巴漏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经过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头侧优先,逆时针顺序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测量技术在骨性Ⅲ类错颌双颌术后复发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 t=2.948, 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 r值为0.572~0.736, 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 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指背复合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手指背侧皮肤软组织肌腱缺损伴或不伴骨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进行修复,手指背侧创面缺损长度未超过2.5 cm的患者,选择皮瓣内携带掌长肌腱修复,皮瓣切取和手指背侧修复的方向保持一致;手指背侧创面缺损长度超过2.5 cm时,皮瓣内不携带掌长肌腱,切取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的同时,沿同一切口下游离掌长肌腱修复。将切取后的皮瓣90°逆时针(左腕部供区)或顺时针(右腕部供区)旋转,覆盖指背创面。腕部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皮瓣质地情况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参考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21~65岁,平均39.5岁。左手指10例、右手指7例。指背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1.3 cm~3.8 cm×2.0 cm,皮瓣切取面积1.8 cm×1.5 cm~4.0 cm×2.2 cm。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16.5个月,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且术后愈合良好,皮瓣质地好,未见明显臃肿。其中1例术后18 h出现静脉危象,通过拆线,皮瓣边缘放血,10 d后皮瓣成活。供区术后愈合良好,腕关节屈伸功能无异常。手指TAM评定:优12例,良4例,可1例。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修复指背侧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受区皮瓣外形无臃肿,可重建伸指功能,供区损伤小且伤口可直接闭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睾丸扭转2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诊治睾丸扭转的经验,提高诊治睾丸扭转的水平及保留睾丸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至2017年收治的20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为首诊确诊,其中<18岁者10例(50%),≥18岁者10例(50%),2例(10%)为隐睾扭转,18例(90%)为阴囊内扭转。接诊患者均有睾丸绞痛症状,其中Prehn症阳性者为18例(90%),阴性为2例(10%)。2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且左侧较右侧多见。睾丸顺、逆时针扭转者各有10例,其中扭转180°者6例(30%),360°者8例(40%),360°~1080°者有6例(3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例(30%)患者睾丸处血流增多,14例(70%)血流减少。完善术前检查后,5例(25%)行睾丸切除术,15例(75%)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结论:对于急性阴囊病变的就诊患者,应高度警惕睾丸扭转发生的可能性。彩超可以反映扭转睾丸的血流变化情况,为首选辅助方法。确诊后宜积极行手术探查,扭转<360°且<10 h的患者均应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扭转10~24 h或超过360°的睾丸复位存活的可能性尚存;扭转>24 h者几乎无存活可能,同时影响生精功能,应行手术切除,不宜保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臂X线机不同投射角度透视对股骨颈骨折经皮内固定后上方in-out-in螺钉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C臂X线机不同投射角度透视图像评估股骨颈骨折经皮内固定模型后上方in-out-in(IOI)螺钉的精准性。方法:选取6个Synbone股骨近端人工骨标准模型,模拟股骨颈骨折经皮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向股骨颈内分别置入3枚2.5 mm的导针,其中后上方的那枚导针设计成IOI状态。使用C臂X线机,观察以下不同投射角度X线透视图像上股骨颈后上方的IOI导针穿出皮质的情况:(1)标准正侧位和轴位透视;(2)动态旋转手术床透视;(3)C臂X线机顺序旋转透视。结果:(1)6个模型的标准正侧位透视图像均显示置入的3枚导针完全位于股骨颈内,未见穿破皮质;股骨颈轴位透视均可见后上方IOI导针明显穿出皮质。(2)逆时针旋转手术床与水平面约20°时透视可发现IOI导针穿出皮质。(3)C臂X线机影像增强器顺时针旋转40°时,可清晰观察到IOI导针穿破了皮质,在股骨颈内呈现IOI状态。结论:C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图像在评估股骨颈骨折经皮内固定后上方的IOI螺钉时存在假象,而使用40°顺时针旋转透视的图像可清晰显示股骨颈后上方IOI螺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由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自2021年6月发起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队列研究(研究名称:CRAFT研究,临床注册号:NCT05282563),参与的中心包括南阳市中心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鹤壁市人民医院、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病例入组标准:(1)术前胃镜确诊胃腺癌;(2)术前影像学评估可行R 0切除;(3)术前评估无手术禁忌证;(4)术中计划行食管空肠吻合;(5)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6)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7)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Ⅲ。病例排除标准:(1)上腹部手术史(腹腔镜胆囊切除史除外);(2)胃部手术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除外);(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胃癌合并症(穿孔、出血、梗阻)行急诊手术者;(5)5年内出现过或同时患有其他恶性肿瘤;(6)患者6个月内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7)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可能影响到患者参与研究。病例剔除标准:(1)无法完成根治性胃癌切除术;(2)术中未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3)无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开腹手术使用倒刺线或3-0可吸收缝线,连续全层加固吻合口1周然后进行吻合口浆肌层包埋1周,每周平均缝合6~8针。腹腔镜手术,自吻合口前壁偏左侧采用逆时针全层缝合加固,缝合至吻合口右后方时,向右侧牵拉空肠残端,适当翻转吻合口继续完成后壁加固,缝合间距5 mm左右。全层缝合1周后继续逆时针缝合完成浆肌层包埋。根据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连续入组自2021年6月开始,于以上12个中心接受胃癌根治术并于术中行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的患者临床病理及围手术期资料。主要观察食管空肠吻合的安全性指标(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处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恢复(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情况(生活质量采用Visick评估)。 结果:截至2022年9月,共45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5例,女102例,年龄(60.8±10.1)岁,体质指数(23.7±3.2)kg/m 2;肿瘤位于胃上部294例、胃中部139例、胃下部24例;肿瘤直径(4.3±2.2)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腹手术352例,经腹食管裂孔手术25例,胸腹联合手术80例;近端胃切除48例,全胃切除409例。全腹腔镜53例(11.6%)、腹腔镜辅助189例(41.4%),开放手术215例(47.0%)。术中中位出血量200(10~1 350)ml,手术时间(215.6±66.7)min,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时间(7.3±3.9)min,其中腔镜下加固时间(17.6±1.7)min;开腹加固时间(6.0±1.2)min。术后排气时间(3.1±1.1)d,术后中位造影时间6(4~13)d,术后进食中位时间7(2~14)d,术后住院(15.8±6.7)d。共有184例(40.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2%(10/457),其中4例(0.9%)吻合口漏(亚临床漏和临床漏各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另6例(1.3%)为吻合口狭窄,2例分别于术后21 d、46 d经内镜下球囊扩张治愈,其余4例改变饮食方式后好转。全组均无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非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8.1%(174/457)。中位随访时间10(3~18)个月,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Visick分级,Ⅰ级89.1%(407/457),Ⅱ级7.9%(36/457),Ⅲ级2.6%(12/457),Ⅳ级0.4%(2/457)。 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睾丸扭转1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neonatal testicular torsion,NT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NTT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基本情况、睾丸扭转时间、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方法、病理结果、随访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例NTT患儿,入院日龄1~17 d,中位数为5.2 d,体重2 800~4 000 g。左侧睾丸扭转11例,右侧6例。睾丸扭转起病至就诊中位时间3.8 d(10 h~15 d)。首发临床症状为阴囊肿大、颜色改变或无痛性肿块,急诊超声提示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阴囊内探及回声不均质团块。17例均手术探查,证实为睾丸扭转。鞘膜外型15例,鞘膜内型2例;逆时针扭转11例,顺时针扭转6例;扭转角度平均450.8°,范围270°~720°。15例(15/17)行睾丸切除。术后随访1年,患儿术后切口均无出血或感染,无睾丸扭转复发,手术对侧睾丸无异常。2例保留患侧睾丸者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均提示患侧睾丸已萎缩。结论:NTT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失睾率极高。当新生儿出现阴囊肿大、颜色改变等异常不排除睾丸扭转时,需及早手术探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标记点形成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以1个商品化人头模型以及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招募的3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名,女性1名,年龄24~27岁。运用ITK-SNAP 3.6.0和MeshLab软件(V 2016.12.23) 对3名志愿者的头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虚拟耳廓三维模型。通过人头模型论证标记点放置的最佳数量为3个,最佳位置为眉角、鼻尖及耳垂下点,利用这3个标记点将虚拟耳廓三维模型与对应的真实耳廓进行关联注册,通过投影仪将虚拟耳廓三维影像投射至对应的真实耳廓,红外线动态捕捉仪捕捉标记点位置变化对投射图像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计算注册后的重合误差率、跟踪过程中的重合误差率、投射图像变形率和追踪延迟度,评价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的注册精准度、跟踪精准度、投射图像变形度及跟踪延迟度。结果:注册后平均重合误差率为2.5%(正常人双侧耳廓大小差距为2.7%);在顺时针旋转30°内跟踪平均重合误差率小于2.7%;在顺时针旋转30°与逆时针15°范围内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6%,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平均重合误差率和投射图像变形率小于2.7%,说明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延迟时间均小于0.1 s,满足手术需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标记点的实时动态耳廓三维影像导板,其注册精准度高、跟踪精准度高、投射图像变形度小、跟踪速度快,为将来其应用于临床耳廓再造术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