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安保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完备的医院安保系统对于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安保部门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某三级甲等医院于2019年起基于医院的实际需求对安保人员的配置管理进行了探索实践。首先明确医院安保岗位类别设置并依据规模指标、风险指标以及人流量指标确定一线安保岗位的配置需求,借鉴管理幅度理论将一线安保岗与其对应的基层管理者的配置系数设定为7∶1,另设定各管理岗需配置中层管理者1人;然后根据工作量测算各岗位应配备的安保人力资源数量。经测算,门卫岗、公共区域巡逻岗、安防及消防监控岗、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岗4个一线安保岗位需配备的人员数分别为37、46、26和26人,其对应的管理岗保卫部办公室、治安管理组、消防管理组、秩序管理组分别需要配备管理人员7、8、5和5人,合计160人。某院据此进行安保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总人数由150人增加至160人,其中门卫岗减少17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岗则增加22人。优化后有效提升了安保部门处置医疗纠纷和突发应急状况,以及排查消防隐患的能力,可为医院安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RPA技术的医疗数据自动化处理平台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构建基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的医疗数据自动化处理平台,实现自动化任务开发、配置、管理.方法:在充分分析自动化处理平台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包括数据获取层、模块层、任务层、管理层的平台架构,以模块为底层拓展到上层任务,并通过平台实现对任务的配置管理.结果:在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完成了7个统计上报任务,3大类数据治理类任务,3个系统功能类任务,开发任务时,在保证应用效率的同时,提高流程任务的复用率,减少重复开发.结论:在实践中,基于RPA的自动化平台可以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常规工作量,灵活开发自动化任务,并对任务进行统一的管理配置.RPA自动化平台建设方案将为医院的多种自动化相关场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绩效目标分层管理模式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构建绩效目标分层管理模型,探讨其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医疗设备采购申报层、过程层、使用层和处置层筛选采购绩效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制定综合评价模型,形成人员、制度、数据和设备层面的过程管理方案.选取2019-2022年北京佑安医院采购的717台医疗设备,根据绩效目标评价方法不同分别采用传统管理模式(348台)和分层管理模式(369台)管理,对比不同管理模式下医疗设备采购的绩效目标完成度、采购过程管理质量和临床配置管理满意度.结果:采用分层管理模式的369台设备包括手术室设备、实验室设备、住院治疗设备、消毒供应设备及其他医疗设备,其采购的绩效目标完成度分别为(96.10±3.46)%、(96.76±2.65)%、(95.59±2.52)%、(96.06±2.34)%和(96.88±1.75)%,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3、2.801、2.858、4.111、3.548,P<0.05);采用分层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采购申报层、过程层、使用层和处置层的综合评价DEA有效率分别为96.7%、98.6%、94.6%和99.7%,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83、9.327、7.270、12.309,P<0.05);临床科室使用管理人员对采用分层管理模式的设备采购和使用平均满意度分别为(95.82±2.83)%和(97.25±1.96)%,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5、5.248,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落实医疗设备采购绩效目标,提高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管理质量,提升采购后配置临床科室使用和管理人员满意度,保障设备运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医疗器械独立软件现场核查问题分析及若干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近年,随着政策激励以及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上海市医疗器械独立软件注册申报数量持续增加,该研究对2020-2023年上海市医疗器械独立软件现场核查中所发现的规范不合格项进行了汇总统计,结果表明近70%为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针对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缺陷管理以及软件配置管理等问题出现最多的5个环节,结合软件开发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建议措施对于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及质控人员、技术审评核查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医院磁共振成像设备配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构建医院磁共振成像(MRI)设备配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MRI设备配置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遵循实用性、客观性和可及性原则设计构建医院MRI设备配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从医院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结合文献研究方法、专家研讨会和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规则.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23年度纳入研究的两所医院(医院甲和医院乙)的MRI设备申请配置管理进行评价分析,综合考量医院分级、指标得分等因素,通过定量计算评判MRI的配置需求,实现可比照和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结果:MRI设备配置管理指标体系形成了更新场景、增加场景和阶梯配置场景,并基于配置场景建立相关评价多类别指标.评价结果为医院甲申请1台中端MRI设备通过,医院乙申请未通过,评价结果和实际决策情况一致.结论:医院MRI设备配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实现对MRI设备的配置管理评价,为MRI配置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对设备服务能力提升、精细化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有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新形势背景下山东省CT设备合理配置规划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探究分析新形势背景下山东省各地市大型影像设备配置使用现状,针对64排及以上CT被调出管理品目,预测分析其配置规划.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调研问卷,通过山东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系统进行问卷定向发放,在山东省内进行大型医用设备摸底调研,基于卫生经济学理论对山东省各地市医疗机构现有CT设备配置及使用的经济性和检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采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预测模型对各地市的配置规划进行预测.结果:山东省各地市医疗机构现有CT设备717台,其中三级医院427台,二级医院264台,其他医疗机构26台.山东省各地市医疗机构CT设备存在分布地域不均衡现象,人均台数最多的为济南(0.12台/万人),最少为菏泽(0.05台/万人);设备使用中患者平均等待时间最长为淄博(1.26 d),最短为东营(0.13 d);CT检查结果阳性病例数年均值为97.08万人次,年检查结果阳性病例人数最多的为济南(377.02万人次),阳性检查率为84.90%;CT日平均开机时间为17.22 h,日平均开机时间最长的为聊城(19.66 h),最短为青岛(14.93 h).基于预测模型需配置数量前3位城市分别为济南(169台)、临沂(151台)和青岛(136台).结论:基于卫生经济学理论框架结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预测模型对新形势背景下山东省各地市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进行预测,能够为各医疗机构科学配置大型医疗设备和政府机构监管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临床配置路径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基于双闭环工作路径构建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提高医疗设备临床配置水平.方法:构建招标采购和临床使用的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指标体系,采用奇异值分解算法选取标杆,形成双向对标管理模式.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采购的357台医疗设备,包括医用电子仪器、手术室设备、医学检验仪器、生命支持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及其他医疗设备,分别采用专家论证管理模式(165台)和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192台)进行设备临床配置管理,对比两种配置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临床配置管理效果.结果:采用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的医用电子仪器、手术室设备、医学检验仪器、生命支持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及其他医疗设备的临床配置管理评估值分别为(0.86±0.07)、(0.87±0.05)、(0.88±0.05)、(0.84±0.07)、(0.87±0.04)和(0.85±0.05),均高于专家论证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3.228、4.641、2.719、2.774、3.490,P<0.05);医疗设备采购失败率和管理成本增幅分别为(2.78±1.97)%和(0.98±0.70)%,低于专家论证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2、2.538,P<0.05);医疗设备验收通过率和开机运转率分别为(98.10±2.68)%和(91.54±4.76)%,均高于专家论证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0、2.125,P<0.05).医院设备采购及使用相关工作人员对采用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配置流程合理性、制度规范性和质量有效性满意度分别为98.75%、93.75%和100%,均高于专家论证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9、4.006、6.234,P<0.05).结论:闭环双向对标管理模式能够使配置的医疗设备更好地满足临床科室需求,最大化地应用于疾病诊疗和科研教学,提高招标采购和运行管理的规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广东省工伤职工辅助器具应用现状与研究——以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以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为例调查2021~2022年度广东省工伤职工辅助器具(以下简称辅具)应用现状,总结现阶段工伤职工辅具配置特点、存在的困难与改善建议,为完善工伤辅具配置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法、电话随访、数据统计等方法收集工伤职工的病种分布、配置辅具种类、各病种人均配置辅具数量、金额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情况;比较新旧版辅具配置政策调整幅度及统计分析新增辅具租赁服务现状.结果:156例广东省工伤职工适配辅具共739件,人均配置数量为4.4件,人均配置辅具金额为2.7万元,配置辅具后各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较配备前明显提高,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平均提高(8.7±10.9)分.结论:广东省工伤职工辅助器具配置及应用在种类及支付金额方面均较前改善,配置适当辅具能提高工伤职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建议引入辅具配置评估机制,并推广医疗救治期的辅具租赁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医疗设备采购量化评估体系在医院物资配置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构建医疗设备采购量化评估体系,探讨其在医院物资配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理论调研和现场评估,从临床需求、技术水平、采购流程和服务能力4个层面制定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协方差-层次分析法(Cov-AHP)进行医疗设备采购流程的量化评估,并制定"6段式"医疗设备采购优化流程.选取2019年8月至2023年7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采购的257台医疗设备,对257台医疗设备分别采用专家论证配置模式(126台)和量化评估配置模式(131台)进行医疗设备物资配置管理,对比两种模式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绩效目标有效性和临床服务满意度.结果:采用量化评估模式的医疗设备在启动、论证、执行、安装和使用阶段的采购流程规范度分别为(98.42±2.83)%、(98.97±2.45)%、(96.24±3.87)%、(96.42±2.54)%和(94.82±5.31)%,均高于专家论证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1、4.385、6.551、7.620、4.563,P<0.05);量化评估模式的医疗设备采购的质量指标、进度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达成率分别为(96.15±4.08)%、(96.41±2.37)%、(92.77±3.89)%和(93.06±4.33)%,均高于专家论证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6、4.562、5.014、4.069,P<0.05);量化评估模式的医疗设备相关使用人员对大型医疗设备、生命支持与急救设备、实验室检验设备、手术治疗设备和其他医疗设备的临床使用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0.24±1.89)分、(93.45±2.64)分、(95.67±3.64)分、(93.82±2.55)分和(97.25±3.89)分,均高于专家论证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4.079、2.845、3.628、5.023,P<0.05).结论:量化评估体系可以规范医疗设备采购流程,提升医疗设备采购绩效目标达成率,改善医疗设备临床服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扩散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在不同机构或地区间的扩散模式和特点等,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央、各省(区、市)政府及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和"北大法宝"等数据库检索1994年1月—2022年12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结合政策扩散强度、扩散广度、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向等维度,对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的扩散特点、扩散模式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通过政策网络分析识别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共纳入161 项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其中,国家层面政策25项、地方层面政策136项.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期、监管空窗期、逐步成长期和创新发展期4个阶段,扩散强度、广度较高且扩散速度较快的政策主要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同时以"自上而下"的垂直扩散模式为主.结论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扩散效果存在差异,在创新发展期政策扩散效果最优,政策扩散受行政权责划分、政策类型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