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灌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联合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变化,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肠道中罗姆布茨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密螺旋菌等有害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结论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医大师石学敏治疗中风后失语验案一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醒脑开窍"法为石学敏院士所创,在立法、治则和针刺手法上打破了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中风以阳经为主的治疗思想,选用阴经及督脉穴为主,对中风及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通过整理一则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失语案,发现醒脑开窍针法不仅具有后续效应,还具有即刻效应,临床疗效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WBC;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1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3, P=0.08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65±1.79)分比(8.71±2.61)分, t=4.13]低于对照组( P<0.01),FMA评分[(69.56±9.64)分比(61.77±10.33)分, t=3.51]、BI指数[(73.72±8.34)分比(65.86±7.36)分, t=4.50]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95、5.61, 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针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疫情时代创伤后应激障碍特色针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总结分析现代临床特色针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相关文献,为后疫情时代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参考。目前,针灸治疗PTSD的特色针法主要包括张氏安神醒脑调肾针法、孙氏通督调神针法、严氏疏肝调神针法及郑氏温通针法。各针法在诊疗思路、选经取穴、操作方法等方面虽略有差异,但诊疗思路均以调神、疏肝为主;选经取穴规律均为重脑穴、疏肝气、调心神、健脾肾;操作方法均较多应用电针,单纯常规针刺治疗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析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卒中后失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具有安全、高效和便捷的优势.现从中医和西医角度论述卒中后失语的发病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回顾近年来治疗卒中后失语最常用的针刺疗法(电针疗法、头针疗法、舌针疗法),以及不同的针刺处方(醒脑开窍针刺法、通督调神针刺法、开窍解语针刺法);并从现代技术应用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磁共振波谱技术角度,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脑语言功能区的激活以及功能连接有关,以期为卒中后失语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脑血流动力学探讨通督醒脑针法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通督醒脑针法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认知康复训练和盐酸多奈哌齐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督醒脑针法,疗程8周.比较两组Mo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脑部血管血流最大峰值(Vs)、平均流速(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水平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采用MoCA评分、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波幅高低的关联分析,分析不同病灶卒中患者的MoCA和P300水平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动脉Vs及Vm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动脉RI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长于对照组(P<0.05);P300潜伏期与MoCA评分、MMSE评分呈负相关,P300波幅与MoCA评分、MMSE评分则呈正相关.MoCA评分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额叶卒中组、颞叶卒中组、顶叶卒中组与基底节区卒中组、枕叶卒中组比较,治疗前MoCA评分低,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P<0.05);与顶叶卒中组比较,额叶组和颞叶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醒脑针法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有效调节大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卒中患者以额叶、颞叶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最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选穴及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穴位配伍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Embase 8个中英文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70篇文献,涉及91个腧穴,累计用穴611次.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腧穴以百会、神门与内关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与原穴等,常与关联度最高的"百会-印堂"组合配伍使用.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群:脾俞-肾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申脉-照海;大陵-曲池-上星-劳宫-水沟-风府;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太溪;丰隆-期门-膻中-行间;神门-太冲-百会-内关-神庭-四神聪-太阳-印堂-三阴交-风池-本神-合谷.结论: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选穴以宁心安神、通督醒脑为原则,注重使用特定穴,呈现以"百会-内关-神门"为基础的针刺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针刺治疗老年脑病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总结近几年常见老年脑病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脑梗死、脑萎缩等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脑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老年脑病的发生多与髓海亏虚、肝肾不足、痰浊瘀血有关;老年脑病的临床症状多见认知障碍、行为障碍、记忆力减退、痴呆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代针灸医家提出的醒脑开窍、调任通督、孔雀开屏、交叉电项针等针灸理论和一些特殊针刺手法对老年脑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治疗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吞咽困难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广泛而多样,但大多疗法都有操作复杂或有不良反应等局限.针刺疗法操作安全简便、疗效显著,已成为临床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颇受认可.本文回顾近年来针灸治疗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从常规针法(头针、舌针、项针、眼针、芒针)、特殊针法(醒脑开窍法、通督调神法)、联合针法(经颅磁联合针刺疗法、针药联合)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发现针刺治疗可以重建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受损的反射弧重新恢复建立,使其痿废的肌肉重新收缩,并改善病变区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水肿半暗区带,修复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李丽霞教授"醒脑调枢启阖"法针灸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属于神经内科的一类疑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以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眼部症状、共济失调等为主,目前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手段,疗效欠佳,预后不良.李丽霞教授从经络辨证入手,运用"醒脑调枢启阖"法针灸结合岭南火针治疗本病,通督醒脑,升阳益气,疏调气机,疗效显著.现通过验案分析,进一步阐述李教授"醒脑调枢启阖"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