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性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性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脓毒症相关性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 RR=0.84,95% CI:0.69~1.03, 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 MD=28.27,95% CI:16.95~39.60, 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 MD=-1.35,95% CI:-1.82~-0.88, 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 OR=0.08,95% CI:0.01~0.60, P=0.01)。 结论:对于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罗沙司他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RA)患者临床疗效及微炎症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尿毒症MHD RA患者.对照组给予rHuEPO 120 U·kg-1的剂量皮下注射,蔗糖铁注射液100 mg,血液透析2 h后由透析器静脉端缓慢滴入大于30 min,每周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罗沙司他胶囊治疗,起始剂量100 mg,每周3次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尿素氮(BUN)、血清肌酸酐(SCr)、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TRF)、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血小板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PL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32例和28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30例/32例)和75.00%(21例/28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b分别为(113.64±12.58)和(104.39±11.67)g·L-1,Hct 分别为(31.51±4.33)%和(28.72±5.47)%,TSAT 分别为(21.11±1.26)%和(19.57±1.29)%,SF 分别为 161.25±7.91)和(210.68±9.02)ng·mL-1,TRF分别为(13.06±1.29)和(16.57±1.45)g·L-1,BUN 分别为(21.90±4.41)和(24.37±3.51)mmol·L-1,Scr 分别(862.56±97.81)和(980.30±99.67)μmol·L-1,NLR 分别为(1.30±0.29)%和(2.01±0.41)%,PLR 分别为(86.57±16.55)%和(104.82±26.31)%,hs-CRP 水平分别为(4.82±0.36)和(6.57±0.55)mg·L-1.试验组的上述指标除BUN和Scr外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血钾升高、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12.50%和21.43%,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沙司他可有效提高尿毒症MHD RA患者的疗效,缓解贫血状态,降低机体微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TPO)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连续5~7 d,联合组给予TPO 15 000 IU+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连续5~7 d,血小板上升后调整为泼尼松0.8 mg/kg,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增加幅度更大(P<0.05);两组治疗后CD4+与CD25+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增加幅度更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TPO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事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下简称"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考虑到患儿血小板持续减少并伴有鼻衄,结合其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指南,临床药师分析可能与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以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药源性出血有关,故建议立即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用注射用美罗培南1.0 g,ivgtt,q8 h抗感染,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000 U,sc,qd升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考虑到患儿中性粒细胞(0.17×109 L-1)、血小板水平(11×109 L-1)仍偏低,建议继续行抗感染、升血小板治疗,并继续使用脾多肽注射液辅助增强造血功能;待患儿病情稳定,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先后建议停止升血小板、抗感染治疗;同时行体温监测、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查与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儿体温下降,血象逐渐恢复,未发生感染,顺利进入下一轮化疗.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应重视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利用其自身专业优势,以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为切入点,结合患儿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作出综合分析,协助医师制订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小板参数 、血红蛋白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小板参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我科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围术期皮下注射rhEPO,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测定两组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24 h APTT、PT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 HCT、Hb、FIB高于对照组,血PLT、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rhEPO可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LT、Hb水平及凝血功能,同时缩短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EPO对正颌-正畸联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异体血需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颌面部正颌-正畸联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异体血需求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6月选取本院60名口腔颌面外科收治拟进行颌面部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患者于术前7 d(T1)、术前1 d(T2)皮下注射rHuEPO各5000U,术前1d同时静脉注射蔗糖铁溶液100 mg.对照组除了不用rHuEPO和蔗糖铁注射液外,其他治疗同实验组.记录患者术前7d、1d及术后d1(T3)、d3(T4)、d7(T5)、d30(T6)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记录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指标,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输入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T1时间点2组RBC、Hb、Hct、RE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RBC、Hb、Hct、RET%在T2、T3、T4、T5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Hb在T5时间点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Hb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GPT、AST、BUN和SCr在治疗前后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异体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及随访未发现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出血量较多的正颌-正畸联合手术应用rHuEPO可有效提高Hb水平,能减少异体血输入的风险,缓解血源紧张,且不会增加术后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 ~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槐杞黄颗粒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000 U/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温水冲服槐杞黄颗粒,1袋/次,2次/d.两组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9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A(PAIgA)、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M(PAIgM)水平明显降低,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而CD8+水平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热凉血组方并TPO联合甲泼尼龙对复发难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凉血组方并T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复发难治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复发性难治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T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热凉血方治疗,2组均整体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观察2组起效时间、反应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后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治疗1周、2周后,2组的PLT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1月、2月、3月后,观察组患者的PLT水平明显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总发生频次显著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凉血方并TPO联合甲泼尼龙可以有效治疗复发难治ITP,并且可以明显降低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师主导自主研发的智能医院处方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实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构建独特的信息化处方评价系统,提高处方评价效率和质量,改善处方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借助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电子处方和患者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研发构建了嵌有审方合理用药软件的处方评价系统,可动态监测药物使用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某目标用药(如某医生、某科室、某疾病的用药或某个、某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等);随机抽取相应目标处方信息,参考合理用药软件信息提示,在HIS上进行处方用药评价;对于疑似为不合理用药及时在HIS或在医院的微信平台上告知相应处方医生,处方医生可在HIS上反馈沟通,填写意见;可汇总处方评价结果.对于不合理处方进行汇总分析,探索不合理处方开具形成前的限制、提示等干预嵌入模块,规范处方开具行为,提高处方合理率.结果:构建的处方评价系统能够快速、方便、有效地进行处方评价,处方评价对象更灵活,更有重点地对某药物、某医生开具的某药物或治疗某疾病的某药物等处方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量不断加强,评价的门急诊处方量从2014年的23 165张增长到2017年的53 524张.将不合理性处方用药问题不断挖掘,并探索处方形成前信息化手段进行干预,如处方药品的单次最大、最小剂量,疗程控制,同类药同时开具提示,药物与相应的适应证绑定才可开具等,杜绝了不适宜的用药剂量、重复用药、禁忌用药等问题再发生.持续对疑似异常用药的药品进行深度专项评价(如右旋糖酣铁注射液,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转化为相应干预,控制不合理用药.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嘉定北院、上海远洋医院等推广应用.结论: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智能处方评价系统及其处方形成前干预手段,可提高处方评价效率、质量及其用药合理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药师的“防火墙”作用,保障安全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