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大陵、中渚、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直刺,百会向后斜刺,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大都、太白当患者吸气时按照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进针,呼气时起针;针刺操作时间选巳时(9:00-11:00),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不宁腿严重程度量表(IRL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Ⅰ部分(MDS-UPDRS Ⅰ)评分;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IRLSS评分、PSQI评分、PDQ-39评分、MDS-UPDRS 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3.33%(25/30),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仲景"针足阳明"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伤寒论》第8条中"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延伸了《内经》"治未病"思想,为后世疾病诊治提供了"既病防变"的实例.通过梳理历代有关该条文注解,发现"针足阳明"的针刺部位多为足阳明胃经上特定穴中单个穴位或多个穴位的组合;各代医家应用补泻手法的差异,缘于对"针足阳明"治疗目的理解以及选穴的不同;结合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成果分析,除前人所述外感病外,"针足阳明"思想还可为脑病、精神、神经疾患等疾病诊治提供相关治疗思路.深入探究临床典型病例和医案,加强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是今后"针足阳明"的研究重点.综上,通过分析《伤寒论》针灸条文,可进一步挖掘针灸学思想,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辅助治疗T2DM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降糖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血清CRP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PG)、2 hPG、HbAlc及TC、TG、HDL-C、LDL-C水平,计算BM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5.9%(2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6, P<0.01)。针刺组治疗后倦怠乏力、口燥咽干、自汗盗汗、气短懒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02、4.31、4.34、3.63, P值均<0.01)。针刺组血清CRP水平治疗后21、48 d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36、-3.75, P值均<0.01)、IL-6水平治疗后14、21、28 d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2、-5.35、-8.71, P值均<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TC[(4.62±0.68)mmol/L比(5.56±0.72)mmol/L, t=5.16]、TG[(1.48±0.42)mmol/L比(2.12±0.89)mmol/L, t=3.55]、LDL-C[(2.48±0.84)mmol/L比(3.02±0.95)mmol/L, t=2.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HDL-C[(1.39±0.27)mmol/L比(1.26±0.22)mmol/L, t=-2.02]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针刺组血清FPG水平治疗后21 d[(6.12±0.67)mmol/L比(6.57±0.61)mmol/L, t=-4.96]、28 d[(5.78±0.52)mmol/L 比(6.49±0.58)mmol/L, t=-2.70]低于对照组( P<0.01),2 hPG水平治疗后14 d[(10.23±1.06)mmol/L比(11.76±1.34)mmol/L, t=-4.87]、21 d[(9.05±0.98)mmol/L比(10.53±1.24)mmol/L, t=-5.10]、28 d[(7.45±0.69)mmol/L比(9.31±0.78)mmol/L, t=-9.71]及HbA1c水平治疗后14 d[(7.93±0. 86)%比(8.52±0.97)%, t=-2.47]、21 d[(7.63±0.85)%比(8.15±0.92)%, t=-2.26]、28 d[(6.47±0.51)%比(7.51±0.62)%, t=-7.05]低于对照组( P<0.01),BMI[(22.13±1.57)kg/m 2比(24.16±1.82)kg/m 2, t=-4.59]治疗后28 d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治疗可有效调节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状态,改善中医核心证候及微炎症状态,协同降糖作用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平刺"与"平针"术语考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避免失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旴江针灸医派的源流与学术特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旴江针灸医派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与地域影响力。旴江针灸医派肇始于席弘,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传承最久远的针灸医派。后家传十余代,至席信卿时外传于陈宏纲并由此逐渐布散演变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全国影响力的针灸流派。在学术特质上,旴江针灸医家立足经典,不断创新,其针刺补泻、辨证选穴的针刺学术思想和治病求本、创新施灸等灸法学术思想,对当代针灸临床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辅助抢救超早期脑疝危象患者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颅内情况差、脑疝危重的急重型脑病患者常出现脑疝危象,危及生命。针刺治疗可有效参与抢救。对针刺辅助抢救超早期脑疝危象患者2例的抢救过程、中医辨治思路及待解决问题进行阐述,认为针灸治疗应注重调和阴阳、醒神开窍,根据证型选取穴位及补泻手法,还需规划针刺时机及取穴部位,并考虑针刺对血压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醒脑开窍针刺法探针刺治神之内涵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从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视角,探讨针刺治病的理论内涵,为当前针刺治神的临床实践提供思路.[方法]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切入点,从辨证、选穴、操作、医者、患者等针刺涉及的各方面、各环节归纳其核心理念,后追本溯源分析针刺各环节与治神的关系,并就当前针刺治神的临床实践进行思考.[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理念是治神,其将醒神、调神、养神等"治神"思想贯穿针刺始终,且将"治神"思想融合于辨证、选穴、操作、医者、患者等针刺涉及到的各方面、各环节.追本溯源发现,针刺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且每一环节都有神的参与.经络乃神内传外使之载体,腧穴是神游行出入之处,得气乃人神被针刺调动起来的标志,补泻法是"神归其室"的关键操作.针刺治病的核心要义是对主宰人身各项机能的功能之神——人神的调动和调节,对患者意识、精神等的调节则是对这一核心要义的辅助手段.而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都应该被视为"疾病之本"而加以治疗干预.[结论]针刺治神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思想,也是针刺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更是针刺临床疗效的保证,故明确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对针刺临床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普通针刺组和针刺补泻组,每组各27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镜像组行TOMT治疗,普通针刺组在镜像组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补泻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用泻阴补阳法,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3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足内翻角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足内翻角度改善情况、下肢运动功能、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比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补泻组治疗后MA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补泻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及MAS评分、MBI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镜像组和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普通针刺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与MBI评分优于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缓解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应用特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选穴、刺灸法应用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Web of Science收录的针灸治疗PHN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通过Excel2019建立针灸治疗PHN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0.10.1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237篇文献,提取262条针灸处方数据,涉及115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 432,使用频次前10位腧穴分别为阿是穴(214次)、夹脊穴(198次)、足三里(74次)、太冲(74次)、三阴交(66次)、合谷(65次)、阳陵泉(62次)、血海(60次)、支沟(53次)、曲池(5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阿是穴-夹脊穴.腧穴处方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和社团分析最终得到2个核心腧穴群.疗法分析显示,毫针针刺为针灸治疗PHN最常用的干预措施;证型-腧穴分析显示,PHN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肝经郁热、瘀血阻络与脾经湿热;补泻-腧穴分析显示,操作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PHN以局部取穴为主,常选用阿是穴、夹脊穴,注重与远端腧穴的配合,多根据不同证型取其表里经的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操作,常用毫针针刺配合电针、刺络拔罐等疗法,可为针灸治疗PHN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