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景"针足阳明"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伤寒论》第8条中"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延伸了《内经》"治未病"思想,为后世疾病诊治提供了"既病防变"的实例.通过梳理历代有关该条文注解,发现"针足阳明"的针刺部位多为足阳明胃经上特定穴中单个穴位或多个穴位的组合;各代医家应用补泻手法的差异,缘于对"针足阳明"治疗目的理解以及选穴的不同;结合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成果分析,除前人所述外感病外,"针足阳明"思想还可为脑病、精神、神经疾患等疾病诊治提供相关治疗思路.深入探究临床典型病例和医案,加强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是今后"针足阳明"的研究重点.综上,通过分析《伤寒论》针灸条文,可进一步挖掘针灸学思想,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选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等数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及SPSS model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针灸处方33个,穴位77个,穴位总频次达398次。其中单穴应用频次最高为合谷(23次),其次为外关(22次);选穴多属手阳明大肠经(87次)、足少阳胆经(68次);特定穴应用总频次达386次,其中频次最高为交会穴(123次);合谷与外关为核心腧穴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首选合谷,上肢多选手阳明大肠经穴,下肢多选足少阳胆经穴,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选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entine 12.0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0篇,涉及针灸处方215个,穴位75个,其中常用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中脘、三阴交、关元、大肠俞、神阙、脾俞,出现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主要集中在双下肢与胸腹部;最常用的特定穴为合穴;天枢、足三里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刺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疼痛、关节僵硬等临床症状,改善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ESR等临床指标,并通过抑制病灶局部关节滑膜细胞增殖及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肥大细胞炎症反应,以及脾脏、腘窝淋巴结等上游免疫器官炎症细胞浸润,调节T细胞极化平衡,改善RA炎症状态。临床多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督脉等治疗,选穴以足三里、阳陵泉、大椎、曲池等温经散寒通络的穴位为主。近年研究表明,针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和网络可视化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腧穴频次分析,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聚类分析,以探讨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33篇,涉及处方133首,运用腧穴158个,总频次1 131次。常用穴位有百会(71次)、足三里(51次)、内关(45次)等;常用经脉为督脉、足阳明胃经等。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腧穴关联规则108条,常用腧穴配伍为百会-印堂、足三里、百会-神庭、百会-印堂、大陵-劳宫等,常用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4类。结论:现代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以调节阴阳、平衡气血为主,取穴以百会-印堂-内关-合谷为基础穴位处方,根据兼证加用其他穴位,既能充分发挥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又能促进运动、感觉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表格创建袁教授治疗ID针灸病历处方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 围绕其选穴配伍进行综合性分析挖掘相关性,利用 Gephi 0.9.2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归纳袁教授针灸治疗I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 55 篇ID的针灸处方,提取出 55 条针灸处方,共涉及 4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 658 次.使用频次前 8 的腧穴/穴组分别是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足三里、四神聪、合谷、阴陵泉、安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经外奇穴以及经验穴组以外,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较高的腧穴组合为安眠五穴-百会、安眠五穴-百会-四神聪、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体现了ID的治疗以安眠五穴结合头部选穴为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位于网络核心节点的腧穴为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阴陵泉、安眠、足三里、合谷、四神聪.反映了针刺治疗ID的重要穴位配伍规律为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共调.结论:袁教授针刺治疗ID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安眠五穴为核心处方,强调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同调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析《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方法]通过梳理《针灸资生经》鼻部疾病的相关条文,系统整理归纳治疗鼻部疾病的腧穴数量、归经、特定穴属性及分布规律,并剖析鼻部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特点及作者经验.[结果]《针灸资生经》中治疗鼻部疾病共涉及66个腧穴,穴位总频次为153次.腧穴使用频率前3名分别是风门、口禾髎、龈交,应用最多的前3条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腧穴占比最多,且集中分布在头部和四肢部.鼻部疾病基本病机归结为正气亏虚、邪恋标实,强调治疗应以通为用,即通阳气以养心神、畅气机以通鼻窍、温经穴以调气血3个方面,并善用验方和医案增加真实性.[结论]《针灸资生经》反映了王执中治疗鼻部疾病的诊疗特色,体现出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总结该书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可为临床治疗鼻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肾性水肿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肾性水肿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肾性水肿的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9篇文献,涉及腧穴74个,应用总频数为546.针灸治疗肾性水肿应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水分;腧穴主要归属的经脉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以下肢部腧穴最多,共涉及25个;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数最高.腧穴强关联规则17条,其中"脾俞→肾俞"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分为4类;核心腧穴为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水分.结论:针灸治疗肾性水肿选穴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多以平调阴阳、培土制水为指导思想进行辨证论治,并注重温化水饮和调畅三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浅析《内经》"阳明主阖"理论在痿证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痿证者,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痿证在临床中属于疑难杂症,病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亦有多种原因致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现代医学多见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疾病等.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中"阳明主阖"的理论论治痿证,探讨阳明"阖"的功用,即收敛阳气,使得阳气蓄积于体内.从"阳明主阖"功能脏腑出发,梳理相关古代文献以及历代医家名医验案,针对本病病情的发展进行论治:阖阳明之气,祛痿证之基;调阳明之脏,化精血之源;补阳明之本,复先天之元.治疗痿证通过恢复"阳明主阖"的功能,使阳明得阖,湿邪不生,痿证不现,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