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不仅重视辨证论治,更强调辨经取穴施治,以获得更好疗效。目前,临床治疗BPH以毫针深刺、电针、温针灸及针灸综合治疗为主,尤以温针灸联合针刺、中药、西药等的综合疗法为多,可做到优势互补,疗效较为突出。针灸治疗BPH可缩小患者前列腺体积,改善其下尿路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BPH患者常伴发情志问题,建议临床治疗中进一步发挥针灸“治神”的优势,推动针灸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刺治疗各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可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眩晕等症状,改善脑部供血。针刺位置方面,主要有分经辨证取穴思路,即依据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辨别病经予以针刺治疗;或按部位取穴,包括基于经络理论的近远端、基于全息理论针刺手足部相应位置,或基于解剖学结构按神经支配区域或肌纤维走行等取穴思路。针刺方法主要有温通针法、短刺法、快刺法等。除毫针外,还会应用浮针、长针、电针等特殊针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古今医案云平台应用述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案是记录中医医师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载体,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手段,深度挖掘利用医案信息,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古今医案云平台集成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四诊仪等智能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关联分析、贝叶斯分析、层次聚类等算法,挖掘医案中名医辨证、选方、用药、取穴等规律。本文从近现代名医经验的挖掘、古代医案学术思想的总结、专科疾病诊疗规律的分析、单味药及药对应用规律的整理及方剂配伍的探究5个方面对平台进行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脏腑图点穴法探析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同时顾护他脏,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entine 12.0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0篇,涉及针灸处方215个,穴位75个,其中常用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中脘、三阴交、关元、大肠俞、神阙、脾俞,出现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主要集中在双下肢与胸腹部;最常用的特定穴为合穴;天枢、足三里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演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古今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观点进行梳理,可为完善辨证体系提供借鉴.先秦至明清时期针刺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如《黄帝内经》六经辨证治疗头痛,《针灸甲乙经》细化经络辨证取穴,《针灸大成》继承经络辨证思想,丰富针灸处方,《冷庐医话》分部位归经辨头痛;现代教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以经络辨证为主导,后受脏腑辨证的影响,近年回归经络辨证,以分部辨经为主,突出了经络辨证的主导地位;后世针灸名家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针灸治疗头痛辨证总结为反思体系,重视经络,指导临床;区分亚型,循证评价,细化病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取穴依据、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马睿杰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结果]马睿杰教授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主导,依靠营卫阴阳调节,与脏腑功能相关,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重视经络病候理论和中焦脾胃气机,认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营卫失和,脾胃亏虚、心神失养,升降失常、斡旋失司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胃针法是马睿杰教授以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治疗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此针法通过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平衡机体阴阳等改善失眠.[结论]和胃针法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取穴精简、疼痛感轻、远期疗效好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切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医大师孙申田"神安病减"理论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癫痫抑郁共病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共病模式,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致形神失调,病机关键在于神损,在治疗癫痫抑郁共病时,强调"治神"与"治形"相结合,从颅脑(元神)、腹脑(谷神)、肤脑(五脏神)入手调神,治疗原则为调神治本、神安病减,处方为头针百会、宁神,采用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以安元神,腹一区以调谷神,背俞穴以平五脏神;治法再结合经络辨证,祛除风、火、痰、瘀、虚等内外邪气,标本同治;临证操作强调首尾取穴、动静结合、腹脑结合、肤脑结合四位一体,以达到形与神俱,神安病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古代文献中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的规律浅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检索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的相关古籍文献,探讨古代医者运用类皮内针法诊治妇科疾病的规律.方法 以"针""刺""针法""刺法""浅针""浅刺"等为检索词,检索涉及针灸妇科学发展源流的全部古籍,选取其中针刺深度二分及二分以下治疗妇科疾病的腧穴,分析其分布、归经、主治病症等.结果 共检索了31部古籍,纳入相关条文93条,涉及穴位22穴,其中19穴属于特定穴;主治妇科疾病18种,其中月经不调占比最多,占15.80%;条文涉及妇科疾病涵盖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5个方面,其中妇科杂病最多,占39.47%.结论 皮内针发源于《黄帝内经》中"静以久留"理论,可应用于月经不调、妇科炎症性疾病、产后缺乳、不孕症、前阴病各类妇科疾病,可选择蠡沟、足临泣、下髎作为妇科疾病的基础取穴,并结合辨证、辨病进行加减.其取穴规律可为现代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选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7月20日所收录的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9归纳文献名,作者信息,临床研究样本量,辨证分型,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的选穴、穴位归经、穴位位置、有效率等信息,并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Origin 2021及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选穴的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5篇,涉及针灸处方255首,共使用穴位140个.经频数分析,获高频穴位26个,其前10位依次为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内关、安眠、神堂、印堂、申脉、足三里,主要分布在头项部及下肢部;归经则以督脉为主,特定穴以原穴使用频率最高;高频穴位经聚类分析显示大致可分为五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的核心腧穴组为申脉-照海-安眠、神门-百会,其关联性最强.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取穴方面多以督脉及头项部取穴为主;核心腧穴组为申脉-照海-安眠、神门-百会,提示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可从阴阳、气血两方面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