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钛缆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 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 P<0.05)。 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瓣在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治疗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侵袭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0~65岁,原始病变面积为5 cm×4 cm~15 cm×8 cm。术前根据颅骨CT三维重建结果预估颅骨切除范围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预制钛网。Ⅰ期行肿瘤扩大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7 cm~18 cm×11 cm,采用预成形钛网修补,并采用面积为10 cm×9 cm~20 cm×13 cm的背阔肌肌瓣覆盖钛网,将胸背动静脉与一侧颞浅动静脉吻合,对供区肌肉断端行拉拢缝合或缝扎处理,将背部皮肤重新覆盖回供区。Ⅰ期术后第10天进行Ⅱ期手术,取患者股前外侧薄中厚皮片覆盖背阔肌肌瓣。统计Ⅰ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观察Ⅰ期术后肌瓣及Ⅱ期术后皮片存活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头部外观、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患者平均Ⅰ期手术时长为12.1 h,且术中出血量不超过1 200 mL,Ⅰ期术后肌瓣和Ⅱ期术后皮片全部存活良好。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钛网外露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头顶部受区外观形态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加中厚皮覆盖修复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的创面,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该方法可在有效覆盖创面的同时,使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及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充填技术对iRoot SP充填根管的根尖封闭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iRoot SP在不同充填技术下充填根管的根尖微渗漏情况。方法:下颌单根前磨牙36颗,ProTaper Universial镍钛锉预备至F3,将处理好的样本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 n=8)、阴性对照组( n=2)和阳性对照组( n=2)。实验组分别为冷侧压技术组(CLC)(A组);热牙胶技术组(CWC)(B组);单尖法技术组(SC)(C组);纯糊剂技术组(SOB)(D组)。将充填好的样本放入37 ℃恒温水浴箱内7 d,然后实验组样本除根尖1 mm外全部用指甲油封闭,阴性对照组全封闭,阳性对照组不涂指甲油。所有样本根尖均浸入0.1%亚甲蓝溶液7 d,然后在低速切片机上沿牙长轴纵向切开,在显微镜下(×10)观察并拍照记录,使用image J软件测算根尖渗漏的数值。 结果:单尖法技术组根尖渗漏值最大(5.02±2.23)mm,热牙胶技术组最小(3.59±1.76)mm,纯糊剂技术组的根尖渗漏值小于单尖法技术,但四种充填技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所有充填技术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iRoot SP纯糊剂技术具有与其他技术相似的根尖封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食管异物致继发性食管气管瘘临床内镜表现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食管异物致继发性食管气管瘘(TEF)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21例继发性TEF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异物类型、瘘管并发症、处理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21例食管异物主要为扣式电池(7例,33.33%)、枣核(4例,19.05%)、不规则铁片(3例,14.29%)、动物骨片(3例,14.29%)、游戏币(2例,9.52%)、鱼刺(2例,9.52%);异物均于内镜下取出,术中发现食管穿孔并TEF 17例(80.95%),术后2周内食管穿孔并TEF 4例(19.05%),无死亡病例。瘘口大小;瘘口≤5 mm者13例(61.90%),瘘口>5 mm及≤10 mm者4例(19.05%),瘘口>10 mm者4例(19.05%)。处理方式:胃管引流及鼻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10例(47.61%),胃造瘘及空肠造瘘营养管支持治疗4例(19.05%),外科手术修补4例(19.05%),内镜下钛夹缝合3例(14.29%)。愈合时间:3个月5例(23.81%),5个月6例(28.57%),8个月4例(19.05%),12个月2例(9.52%)。结论:儿童继发性TEF因特殊异物嵌顿压迫食管所致,内镜下微创技术创伤小且有效,应尽早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及干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的设计制作及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腹腔镜下肾部分血流阻断器(LPRB),在兔肾实验中探讨该器械设计的合理性和阻断局部肾组织血流的效果。方法:⑴设计。根据人、猪、兔肾血流均由中心向外周扇形流动的解剖特点,只要压迫肾脏中内侧肾组织,就可以阻断压迫区远端的血流。该器械的设计即以此为依据。阻断器包括第一压迫臂、第二压迫臂及转轴,内置扭力弹簧使得这两个压迫臂的末端自动闭合,压迫臂的末端设置有压迫组件,其上设置有多个自适应压迫片。⑵制作。以钛合金材料利用3D打印机打印成品。⑶实验。新西兰成年兔5只,麻醉后半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侧腹部切口,暴露肾脏,仅保留肾蒂血管。根据阻断血流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LPRB组以进行自身对照。观察阻断血流效果。检测LPRB夹持力,肉眼和病理观察夹持部位组织损伤程度。结果:LPRB已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授权。3D打印钛合金材料器械成品成功。实验中,该器械轻松打开放置和移除;两个压迫臂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闭合并固定;压迫臂可以根据夹闭部位的不同调整压迫臂的角度以适应之;自适应压迫片可以倾斜,与肾脏外形相吻合,具有自适应性;该器械压迫力度足够,止血彻底,肾实质钳夹与阻断肾蒂的止血效果相当。器械夹持力值平均为132 g。肉眼及病理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肾组织损伤。结论:LPRB结构设计基本合理、使用安全,能够实现切除部分的局部止血,同时保证了其他部位的血流。但器械较大、自适应组件较硬的缺点今后需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带袢钛板在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骨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骨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1±1.5)较术前(11.9±1.2)显著提高, P<0.05;术后捏力(3.4±0.2)较术前(1.9±0.1)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5)。术后第一掌骨与舟骨之间间隙高度维持理想。 结论:对于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摘除大多角骨,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后应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第一、二掌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种骨支抗前牵引方法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12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上颌颧牙槽嵴处钛板配合面具前牵引;B组上、下颌钛板,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牵引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A、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12.5个月。A、B组上颌骨均发生明显前移,分别前移3.12及3.83 mm;颌骨间关系变得协调,ANB角分别增加3.69°及3.14°、Wit's值分别增加4.30及4.5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然而,A组下颌骨发生了后下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B组下颌骨发生了少量逆旋及下切牙轻度的唇倾。结论:上颌钛板面具牵引与上、下颌钛板颌间Ⅲ类牵引治疗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均非常有效,但上、下颌钛板Ⅲ类牵引对垂直向控制更好,更有利于对高角病例的控制,受病例数量限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创面外露内置物的保全和创面修复临床策略。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8例伴有内置物外露的术后创面不愈合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0~73岁。患者中2例腹部外伤术后腹部补片外露,2例颅脑术后钛板外露,3例骨折手术后内固定物外露,1例颅脑术后脑脊液引流管外露。入院时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在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基础上,尽快行创面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0.5 cm~6.0 cm×5.0 cm。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直接封闭,其中1例直接缝合;1例创面局部填充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后直接缝合;2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皮瓣面积分别为10.0 cm×8.0 cm、12.0 cm×8.0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均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4例患者创面清创后行持续VSD治疗,待创基情况改善后,1例患者创面逐渐愈合,1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2例患者创面取大腿或头部刃厚皮修复。观察并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本组6例患者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共培养出细菌10株,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所有患者术后皮片或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创面封闭,内置物全部保全。随访1~3年,所有患者修复创面均无复发。结论:针对伴有外露内置物的术后慢性创面,在彻底清创后,可通过直接缝合或皮瓣移植Ⅰ期封闭清洁创面;组织缺损比较大、感染比较重的创面可先行持续VSD治疗,Ⅱ期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封闭创面,从而实现保全内置物和修复创面的治疗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与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肱骨近端钛板治疗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2例;年龄35~71岁,平均53.5岁;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38例,四部分24例。根据Nikolaus提出的标准判定患者术后SIS的发生情况,并将其分为SIS组和Non-SIS组,在术后X线片上观察肩峰形态并测量肩峰下间隙[肩峰-大结节间距(AGI)、肩峰-钛板间距(API)],并分析其与发生SIS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SIS组患者18例,Non-SIS组患者44例;SIS组中Ⅰ型肩峰3例,Ⅱ、Ⅲ型肩峰15例;Non-SIS组中Ⅰ型肩峰20例,Ⅱ、Ⅲ型肩峰24例。SIS组中Ⅱ、Ⅲ型肩峰患者比例(15/18)显著高于Non-SIS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IS组患者的AGI及API分别为(11.6±2.1)、(14.2±2.4)mm,明显小于Non-SIS组患者的(15.7±2.8)、(18.5±3.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IS是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肩峰形态异常(Ⅱ、Ⅲ型肩峰)、骨折复位欠佳(AGI变小)、钛板放置过高(API变小)等均为术后发生SIS的重要诱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及组件重建Paprosky Ⅱ、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缺损是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常见的缺损。在髋臼侧翻修手术中重建骨丢失时,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组件包括金属臼杯和各种组件是一种选择。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臼杯和组件修复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缺损的中期结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对23例患者(23髋)使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及组件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Paprosky Ⅱ型缺损19例,Paprosky Ⅲ型缺损4例。随访期间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66.3岁(58~79岁),平均随访60.1个月(40~78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8.3分(68.5~89.0分)。X线片显示,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垂直差异为上移1.9 mm(下移4 mm~上移15 mm,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对侧髋关节比较,平均水平差异为外移1.4 mm(外移4 mm~内移4 mm,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影像学松动病例,均无需进行翻修手术。 结论: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髋臼及组件重建治疗Paprosky Ⅱ型和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