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和背景黏膜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活检病理诊断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后早期胃癌,特别是其背景黏膜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并探讨术前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的原因。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2021年除菌后早期胃癌90例、未除菌早期胃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120例及其对应的活检标本,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结果:(1)与无除菌史的早期胃癌相比较,除菌后早期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分化型腺癌,肿瘤区域内癌性和非癌性上皮呈交错分布;(2)除菌后早期胃癌背景胃黏膜形态学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肠化腺管开口增宽、腔缘呈锯齿状改变、肠化上皮胞质呈嗜酸性及微泡状;(3)除菌后胃癌上皮细胞存在低异型性,可能造成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或漏诊。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及其背景黏膜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线索,提高活检病理准确性,减少过低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筛选其中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该模型对于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外部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85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3(CXCL3)、脂联素受体蛋白1(ADIPOQ)、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i)亚基α-1(GNAI1)、上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锯齿状蛋白2(JAG2)、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血管活性肠肽(VIP)、盐皮质激素受体(NR3C2)共8个基因建立风险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患者风险评分,高风险组预后差于低风险组( χ2=22.611, P<0.001),且该风险评分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 HR)=1.154,95%可信区间( CI):1.091~1.220, P<0.001)。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3,可以较好地区分高低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再发伴呕吐2 d入院,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肠镜结果等,考虑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同时收集截至2021年4月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截至2021年4月文献报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共计206例,男女比例约2.75∶1;111例个案报道明确提及患者年龄,中位年龄59岁,≥65岁老年患者36例(32.4%);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病变好发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等在内的右半结肠,其中以升结肠最易受累;影像学特征包括受累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线状、锯齿状或迂曲钙化,肠壁水肿增厚,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内镜下特征包括病变肠段黏膜水肿增厚、黏膜呈蓝紫色或青铜色改变、静脉迂曲扩张等;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等;多数患者停服中药并经改善肠道微循环、抗炎、抗凝、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后症状好转,疾病整体预后良好。结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非阻塞、非血栓、非炎症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所致的肠道缺血,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指端动脉弓的指固有血管神经束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指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指端动脉弓的同指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V-Y推进皮瓣治疗儿童指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共收治10例12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儿。缺损面积1.0 cm×0.8 cm~2.0 cm×1.8 cm。切取同指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联合指端动脉弓穿支皮瓣,皮瓣设计成"V"形,切口线设计为锯齿状,保留指端动脉弓交通支血管,向远端推进修复指端或指背甲床缺损伴指骨外露创面。皮瓣近端最远至掌指关节。结果:术后10例12指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存活良好。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患指无明显屈曲挛缩畸形,各关节活动正常,皮瓣区无感觉障碍。末次随访时患指关节屈曲功能按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分:优10指,良2指。结论:携带指端动脉弓的指固有血管神经束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远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面部轮廓重塑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填充对有面部年轻化需求患者的面部轮廓重塑效果及对患者面部皮肤指标的影响。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接诊面部年轻化治疗女性患者225例,年龄25~52(42.5±5.2)岁,分为观察组[行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para-dioxanone, PPDO)锯齿线提升联合自体脂肪颗粒填充术]、对照1组(单纯PPDO锯齿线提升术)、对照2组(单纯自体脂肪颗粒填充术),每组各75例。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面部皮肤指标、轮廓重塑效果、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面部皮肤弹性及水分评分[(63.45±10.11)、(56.71±9.38)分]明显高于对照1组[(51.11±9.23)、(43.69±7.65)分及对照2组[(52.35±9.51)、(42.47±7.53)分];面部斑点及油脂评分[(41.31±7.24)、(42.18±7.46)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48.67±9.15)、(53.49±9.45)分]及对照2组[(48.26±9.21)、(53.55±9.53)分]( F=37.39、68.98、17.42、40.91,均 P<0.001)。观察组面下部宽度(11.35±0.63) cm低于对照1组(12.21±0.85) cm及对照2组(12.38±0.65) cm,面下部轮廓比例(0.63±0.17)高于对照1组(0.56±0.15)及对照2组(0.57±0.15)( F=44.49、4.36,均 P<0.05)。术后面下部比例变化水平(0.12±0.03)高于对照1组(0.07±0.02)及对照2组(0.08±0.04)( F=54.31, P<0.001)。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填充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皮肤弹性、水分、斑点、油脂等情况,患者面部轮廓重塑效果较好,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巩膜瓣锯齿状缝线技术固定人工晶状体脱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锯齿状缝线技术(ZST)固定脱位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台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ST重新复位固定的IOL脱位者21例(21眼),其中不全脱位者15眼,全脱位者6眼。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随访。之后每12个月随访1次,共4~8次。观察分析患者术后的IOL位置和稳定性、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术眼IOL位置良好,无偏位或IOL瞳孔夹持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眼压正常。随访期间,所有术眼IOL均在位居中,无偏位和倾斜现象;未见IOL巩膜ZST固定处聚丙烯线头侵蚀暴露,无聚丙烯线滑脱及局部结膜充血或眼内感染者;视力稳定良好,无高眼压或继发青光眼者。结论::无巩膜瓣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ST固定脱位IOL效果良好,术后IOL固定牢固,无线结侵蚀暴露及眼内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EV 1和FVC正常范围时流量-容积曲线判读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肺通气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围时,流量-容积(flow-volume,F-V)曲线图形判读与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1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功能室使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 Screen IOS脉冲震荡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的650例受检者肺功能报告,选取FEV 1和FVC正常范围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呼气相图形分别表现为标准、小平台和锯齿三组图形共363例,其中标准组254例、呼气小平台组(平台组)95例、呼气锯齿组(锯齿组)14例,完善其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和肺功能结果。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F-V曲线异常与疾病相关性。 结果:锯齿组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标准组、平台组[体重分别为(76±32)、(66±11)和(65±10)kg, P=0.004;BMI分别为(27.5±9.9)、(24.1±3.2)、(23.9±2.7)kg/m 2, P=0.003]。平台组上消化道疾病( OR=2.673, P<0.001)及咽喉部疾病( OR=4.738, P=0.008)与呼气小平台呈正相关;锯齿组鼾症、OSAHS( OR=26.111, P<0.001)及咽喉部疾病( OR=45.754, P<0.001)与呼气锯齿呈正相关。 结论:肺通气功能参数FEV 1和FVC正常范围的受试者中,呼气相小平台的出现与上消化道疾病及咽喉部疾病相关。而呼气相锯齿的出现与鼾症、OSAHS及咽喉部疾病相关。结合F-V曲线图形和肺通气功能参数进行肺功能解读有利于人群健康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及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FFA检查的自然退行ROP患儿41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5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Ⅱ区病变44只眼,其中2、3期病变分别为38、6只眼;Ⅲ区病变38只眼,均为2期。所有患儿在矫正胎龄(70.70±12.25)周且ROP自然退行完成后全身麻醉下行FFA检查。重点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以及脉络膜循环和黄斑部异常情况,同时对比观察Ⅱ、Ⅲ区病变退行后的差异。视网膜血管化范围以视盘中央与血管化边缘的距离(DB)/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的距离(DF)的比值(DB/DF)表示;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宽度为锯齿缘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的距离,以视盘直径(DD)记录。不同ROP分区患眼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脉络膜循环呈线状充盈9例(21.95%,9/41)。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32只眼(39.02%,32/82 );初始嵴至视网膜血管化边缘区域内,血管分支增多45只眼(54.88%,45/82 ),血管走行平直27只眼(32.93%,27/82 ),环状血管45只眼(54.88%,45/82 ),动静脉分流18只眼(21.95%,18/82),毛细血管床丢失46只眼(56.10%,46/82)。FFA晚期见点、线状荧光素渗漏23只眼(28.05%,23/82)。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缩小、黄斑区弱荧光等黄斑异常28只眼(34.15%,28/82 ),其中黄斑颞侧移位1只眼。患眼颞侧、鼻侧DB/DF值分别为4.63±0.29、3.77±0.23;颞侧无血管区宽度为(1.74±1.00)DD。与Ⅲ区病变比较,Ⅱ区病变自然退行完成后血管分支增多和荧光素渗漏更常见( χ2=9.303、10.774, P=0.002、0.001),颞侧视网膜血管化范围更小( t=-2.285, P=0.026 )、无血管区更宽( t=5.491, P<0.001 )。 结论:ROP自然退行病变稳定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和血管发育异常等FFA特征可长期存在,包括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末梢血管分支增多、走行平直、环状血管、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黄斑异常等,其长期安全性尚需合理地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指巨大腱鞘纤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54岁,农民。因发现左手中指逐渐增大肿物5年余,伴手指麻木半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发现左手中指肿物,初始约绿豆大小,无活动受限、无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肿物逐渐增大,近半年来出现手指感觉麻木,偶有串电样疼痛不适,一直未予诊治,未曾自行穿刺、抽吸。专科检查:左手中指中节指腹、尺侧及指背侧可见突出于皮肤肿物,局部皮肤无破溃,皮温正常,轻压痛,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差,左手中指远、近指间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受限,左中指末梢血运正常,中末节指体偏尺侧皮肤感觉迟钝、两点分辨觉减退。X线片示:左手中指近指间关节退行性改变、局部骨质增生,中节指骨掌侧皮质可见凹陷性压痕。彩超示:左手中指屈肌腱旁可见多个实性肿物,边界尚清,形态欠规整,呈串珠样排列,似呈融合状,不随屈肌腱运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其他各项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术前诊断:左手中指软组织肿物伴指神经卡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手中指软组织肿物切除,神经肌腱血管探查松解术。于左手中指中节指腹及指背侧作锯齿形切口,逐层切开,探查见肿物为一完整实性包块,分叶结节状,肿物在指腹侧位于指屈肌腱腱鞘浅层,中指尺侧指固有神经位于肿物表面、连续性存在、有约2.5 cm范围明显变细,中指尺侧指固有动脉于中节平面血管变细、血管腔狭窄,肿物通过手指尺侧蔓延至背侧,在指背侧于指伸肌腱浅层及深层均有累及,中节指骨骨质可见压痕。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边界尚清晰,切面呈梨白色、分叶状。于显微镜视下分离、松解指固有神经及动脉,完整切除肿物。修剪冗余皮肤,缝合切口。病理结果示:(左中指)肿物大小4.3 cm×3.2 cm×2.5 cm,似有包膜,切面灰白质硬,肿瘤多结节生长,瘤组织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大量胶原纤维构成,细胞稀疏,无异型,间质显著玻璃样变性,考虑玻璃样变性腱鞘纤维瘤。术后予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指导患者逐步行患指功能锻炼,术后2周即恢复正常伸屈功能。术后2个月时左手中指感觉麻木消失,两点分辨觉恢复正常(图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外侧分区设计在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复合增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内外侧分区设计在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复合增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学美容中心收治的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复合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小阴唇内侧面垂直方向上无松垂,外侧面表现出松垂、褶皱,同时合并阴蒂包皮增生。采用内外侧分区设计,将小阴唇外侧面及阴蒂包皮视为整体,设计楔形切口线,拟将其垂直方向上多余组织去除,在此基础上,设计外侧面弧形切口线,再将其投影至小阴唇内侧面,形成小阴唇内侧面弧形切口线,结合楔形切除法和边缘切除法进行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复合增生的整形手术。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形态对称情况、摩擦不适感改善情况、小阴唇及阴蒂包皮较术前清洁情况、患者对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形态的满意度、术后性满足感有无变化。结果:共纳入17例女性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27岁。术后随访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切缘无锯齿样畸形,阴蒂包皮及小阴唇外形自然,患者自觉双侧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完全对称3例、基本对称12例、部分不对称2例,2例部分不对称患者不要求进一步手术修复;17例患者摩擦不适感均完全改善,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均较术前更易清洁。患者对外形非常满意5例、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有性生活经历者15例,10例术后性满足感提升,5例无变化。结论:通过内外侧分区设计,采用楔形节除法和边缘切除法治疗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复合增生,可在单次手术中解决小阴唇及阴蒂包皮增生所导致的摩擦不适、不易清洁的困扰,同时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