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5 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n=52)行经肛门Soave术,B组(n=53)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道菌群、排便功能、疼痛介质、并发症.结果:B组手术时间、肛管切除长度长于A组,肛门解剖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较术前升高(P<0.05),大肠杆菌较术前降低(P<0.05),B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数量高于A组(P<0.05),大肠杆菌低于A组(P<0.05);两组前列腺素E2、P物质、β-内啡肽亦较术前升高(P<0.05),B组低于A组(P<0.05).术后B组排便功能优良率高于A组[94.34%(50/53)vs.80.77%(42/52),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5.66%(3/53)vs.19.23%(10/52),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总体效果优于经肛门Soave术,可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减少疼痛介质释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砂平胃汤。2组均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促胃液素(gastrin, GAS)、促胃动素(motilin, 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水平;采用滴注法将粪便标本接种至细菌培养基中行定量、定性检测,进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肠内营养耐受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为78.33%(4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3, P=0.041)。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内营养耐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147、16.512、11.039,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2.94±0.17)μg/L比(3.85±0.29)μg/L, t=20.969]、CGRP[(124.02±22.56)ng/L比(140.45±31.05)ng/L, t=3.316]、CRP[(4.12±0.91)mg/L比(5.89±1.11)mg/L, t=9.55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血清GAS[(128.74±28.54)ng/L比(105.88±25.98)ng/L, t=4.588]、MTL[(251.02±35.22)ng/L比(205.14±31.47)ng/L, t=7.524]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SS[(6.59±1.01)μg/L比(7.85±1.23)μg/L, t=6.1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478、14.128, P值均<0.001);肠球菌、肠杆菌计数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593、16.315, P值均<0.001)。 结论:香砂平胃汤辅助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激素、PCT、CGRP、CRP水平,平衡肠道菌群,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癌与直肠黏膜菌群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菌群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菌群与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癌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菌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菌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 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 t=10.312, 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 t=13.527, P<0.01)、肠球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 t=12.351, 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癌患者CM及AM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菌、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 t=13.500, P<0.05)、4.89倍( t=10.960, P<0.05)、2.27倍( t=8.242, P<0.05)、1.97倍( t=5.230, P<0.05)。 结论:直肠癌患者直肠黏膜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菌群改变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对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对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2例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乳果糖联合益生菌治疗)与观察组(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每组46例。对比2组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认知能力[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内毒素、血氨水平和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计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认知能力、内毒素、血氨、肠道菌群计数明显改善( P<0.05或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ST、GGT、TBil、内毒素、血氨水平和大肠埃希菌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01),而认知能力评分、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乳果糖及益生菌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肝功能和认知能力,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度及结构组成等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OSAH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27名健康志愿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2~78(44.4±2.7)岁,简称N组]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确诊的100例OSAHS患者[男86例,女14例,年龄19~78(49.1±1.3)岁],收集相关睡眠监测数据及病史资料,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将OSAHS患者分为单纯轻度组(简称L组)、单纯中度组(简称M组)、单纯重度组(简称S组)和重度并发症组(简称Sc组),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特征分析,生物信息学相关统计用QIIME2软件进行分析,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间肠道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水平分析,OSAHS各组拟杆菌门菌群相对丰度较N组低(N:24.96%,L:18.31%,M:12.95%,S:15.78%,Sc:16.48%)。属水平分析,拟杆菌属(N组:16.03%,L组:10.82%,M组:9.79%,S组:9.29%,Sc组:8.25%)和粪杆菌属(N组:11.21%,L组:10.42%,M组:10.21%,S组:8.54%,Sc组:6.27%)的相对丰度与OSAHS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887、-0.945)。而双歧杆菌属(N组:3.20%,L组:2.47%,M组:4.10%,S组:4.93%,Sc组:6.27%)和布劳特氏菌属(N组:2.52%,L组:3.59%,M组:3.81%,S组:4.11%,Sc组:5.86%)相对丰度与OSAHS疾病严重成正相关( r值分别为0.916、0.940)。与S组相比,Sc组的罗氏菌属(S组:10.22%,Sc组:6.65%)相对丰度降低,志贺菌属(S组:4.64%,Sc组:10.01%)相对丰度升高。冗余分析(RDA分析)示AHI、最低血氧饱和度(SpO 2min)、平均血氧饱和度(SpO 2mean)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Tmax)等指标与肠道菌群整体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不同菌属菌群丰度与睡眠监测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SAH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主要为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益生菌相对丰度降低和致病菌的增多,提示其可能与OSAHS的发生发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益生菌发酵后白术总黄酮与总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白术发酵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白术发酵前后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白术发酵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对白术进行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黄酮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多糖含量。结果: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发酵后,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9、1.81、1.87倍,酵母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降低47.89%,双歧杆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36.41%,乳酸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14.73%。结论: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后,其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变化显著,可提高有效成分相对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益生菌指在足量条件下能对宿主产生确切有益健康功效的微生物。在肠道疾病防治中,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a)、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被证实安全、有效,但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出的新型益生菌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亟待阐明。本文重点回顾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3种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其通过改善肠道炎症,维护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抑制肠道肿瘤的进程,辅助诊断,以及预测疗效等多种作用促进肠道疾病的防治。虽然现阶段仍面临安全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的挑战,但相关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改进将使新型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肠道疾病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感染性、炎症性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益生菌可通过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患者症状,发挥临床疗效。因此,近年来益生菌制剂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是国内临床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其包含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3种菌株,可联合不同菌种的特性和益生功效发挥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和修复肠道屏障等作用。该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缺乏临床指导与规范。鉴于国内尚无该制剂相关专家共识,现基于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在成人和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相关问题的共识,以期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治肺结核肠道菌群改变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免疫指标的相关性,为肺结核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肺结核科,诊断为初治肺结核的患者43例,同期健康查体的人群43名作为对照组。初治肺结核患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4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healthy control,HC)43名,收集受试对象新鲜粪便和全血,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中所有微生物16S rRNA的V4区进行扩增测序,通过QIIME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试者免疫指标(CD3 +、CD4 +、CD8 +、CD4 +CD25 +CD127 -Treg、CD14 +CD16 +、CD14 +CD16 -),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免疫功能的内在关联。利用χ2检验、 t检验、Wilcox秩和检验等方法分析两组人群年龄、性别、α 多样性及菌群相对丰度差异。PTB组与HC组相比,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下降(shannon指数: t=3.906, P=0.000 2;simpson指数: Z=553, P=0.004 7;chao1指数: t=5.395, P= 0.000 0)。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P=0.000)。物种差异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PTB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低于HC组( Z=486.0, P=0.000 5)。在属水平上,两组间共存在15个差异菌属,PTB组中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厌氧棒杆菌属( Anaerostipes)、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以上5个菌属相对丰度较HC组高( P<0.05);丁酸单胞菌( Butyricimonas)、梭状芽胞菌属( Clostridium)、布劳特菌属( Blautia)、粪球菌属( Coprococcus)、多尔菌属( Dorea)、毛螺菌属( Lachnospira)、罗斯菌属( Roseburia)、粪杆菌属 (Faecalibacterium)、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小杆菌属( Dialister)等10个菌属相对丰度较HC组低( P<0.05)。组间免疫指标比较结果显示,PTB组CD14 +CD16 +单核细胞(%)较HC组高( t=2.456, P=0.0016<0.05),而CD14 +CD16 -单核细胞(%)较HC低( t=-4.368, P=0.000<0.05),而CD3 +、CD4 +、CD8 +、CD4 +/CD8 +及Treg(CD4 +CD25 +CD1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TB组中厚壁菌门与CD4 +/CD8 +、CD14 +CD16 +呈负相关( r=-0.218, P=0.048; r=-0.245, P=0.025),与CD14 +CD16 -呈正相关( r=0.250, P=0.022);在属水平上,粪杆菌属与CD4 +/CD8 +、CD4 +呈正相关( r=0.250, P=0.023; r=0.258, P=0.019);罗斯菌属与CD3 +、CD8 +及CD14 +CD16 -呈正相关( r=0.27, P=0.024; r=0.219, P=0.046; r=0.027, P=0.039),与CD14 +CD16 +呈负相关( r=-0.280, P=0.01)。初治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之一,有针对性地优化肠道菌群结构,改善机体免疫力,或可作为一种有效辅助治疗肺结核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二联益生菌制剂及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7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56例、B组59例和C组58例。A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母乳微量喂养;B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二联益生菌制剂;C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干预7 d后观察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比较干预3、5、7 d时3组喂养不耐受率。比较肠道菌群、并发症发生率、NICU住院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速度。结果:B组和C组患儿的摄入奶量均多于A组患儿,潴留奶量、潴留次数和腹胀持续时间均短于A组患儿,C组患儿的潴留次数和腹胀持续时间短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3、5、7 d时,3组喂养不耐受率均持续下降,B组和C组喂养不耐受率均低于A组,且干预3 d时C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和C组的屎肠球菌数量、枯草杆菌数量以及双歧杆菌数量对数值与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B/E值)均高于A组,B组和C组的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NICU住院时间由长到短为A组、B组、C组,恢复出生体重速度由慢到快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减少早产相关并发症,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缩短NICU住院时间,临床效果比益生菌制剂略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