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16例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53.7(45~69)岁,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病程平均15(6~35)年;因前尿道狭窄排尿困难接受尿道扩张或内切开治疗时间平均10(8~15)年。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阴茎头白斑或硬皮样变,尿道串珠样瘢痕,尿道内出血,有血性分泌物。5例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块伴局部疼痛,平均直径4.5 (3~7) cm;11例合并会阴部肿块或脓肿,平均直径6.0(4~10)cm,其中9例有尿道皮肤瘘或破溃。阴囊、会阴肿块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鳞状细胞癌4例。盆腔CT、MRI检查示,9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未见淋巴结肿大;5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伴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肿瘤累及阴茎海绵体、前列腺包膜外及膀胱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累及左侧睾丸。TNM分期:9例T 2~3N 0M 0期,5例T 2~3N 1M 0期,1例T 3N 2M 0期,1例T 4N 2M 1期。5例尿道癌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瘤患者中,2例行保留阴茎的阴囊肿瘤和尿道肿瘤切除+尿道近端造口术;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远端尿道肿瘤切除+尿道会阴造口术。11例尿道癌合并会阴部感染性肿块患者中,2例行肿瘤组织扩大切除+耻骨上膀胱造瘘术;8例会阴肿瘤感染合并尿道皮肤瘘,其中2例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膀胱造瘘术,4例有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一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2例合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阴茎、尿道全切+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1例会阴部感染性肿块伴尿道皮肤瘘及一侧淋巴结转移患者(T 2~3N 1M 0期),对手术顾虑大而放弃肿瘤切除。 结果:阴茎头和尿道病变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上皮角化,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表现。尿道和尿道周围肿瘤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P53、Ki-67、GATA3表达阳性;鳞状细胞癌4例,Ki-67、P40、GATA3表达阳性。所有患者接受平均4.8(2~6)个疗程化疗(顺铂+吉西他滨)和局部放疗[照射剂量(50~70)Gy/5周]。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26(3~48)个月,尿道尿路上皮癌和尿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18~48)个月和18(3~24)个月。所有患者均死于肿瘤远处转移,6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2例脑转移,3例肺和骨转移。结论: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可进展导致尿道狭窄和尿道癌,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肿块、反复感染和尿道瘘等,可行肿瘤切除和尿流改道治疗,尿道尿路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后可联合放化疗,但总体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蹼状阴茎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蹼状阴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采用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的5例蹼状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8.2(15~24)岁。查体见阴茎腹侧皮肤与阴囊皮肤融合,提起阴茎后可见阴茎与阴囊之间呈蹼状,阴茎阴囊角异常,阴茎勃起受限。本组5例中,阴茎阴囊皮肤融合均达到或超过阴茎腹侧中部。5例均无其他阴茎畸形。以阴茎腹侧中线、阴茎阴囊交界处为原点,在其上下各做一"Z"形切口,分别形成大小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两块三角形皮瓣,后将这两块三角形皮瓣互换位置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5例手术时间13(10~20)min;术中出血量1.6(1~3)ml。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患者对阴茎外观均满意,阴茎勃起不受限。结论:连续对偶三角皮瓣成形术治疗蹼状阴茎,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蹼状阴茎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Z"形皮瓣成形阴茎阴囊角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观察"Z"形皮瓣成形阴茎阴囊角在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 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均在术中完成尿道成形后,使用"Z"形皮瓣成形阴茎阴囊角.记录术前、术中(阴茎皮肤脱套完全时)、术后即刻患儿的阴茎腹侧长度,以及术后阴茎阴囊转位情况和尿道瘘发生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患儿的阴茎外观并采用小儿阴茎感知评分(PPPS)量表评估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患儿术前、术中、术后即刻的阴茎腹侧长度分别为(31.42±7.11)mm、(40.28±6.83)mm、(40.55±6.55)mm.合并不完全型阴茎阴囊转位的 58 例患儿均在术中同期矫治,术后阴茎显露佳.术后有9 例患儿发生尿道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术后阴茎外观均显露良好,PPPS量表中的阴茎长度、尿道外口位置和形态、龟头形态、包皮外观、阴茎伸直程度、整体阴茎外观的得分分别为(2.53±0.50)分、(2.37±0.67)分、(2.37±0.53)分、(2.45±0.58)分、(2.47±0.55)分、(2.45±0.58)分.结论 在尿道下裂手术中使用"Z"形皮瓣成形阴茎阴囊角,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阴茎长度,并同期矫正阴茎阴囊转位,术后尿道瘘发生率较低,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告1例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患者男,16岁.全身红斑、坏死及结痂3个月,发热3d.体格检查: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密集米粒至蚕豆大红斑及丘疹,部分红斑中央有血疱,结黑痂,阴囊、阴茎明显水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变性、坏死,颗粒层、棘层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炎性细胞移入表皮,真皮小血管充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渗.诊断: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静脉注射用人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病情控制后,随访2.5年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失患者、5例先天性阴道缺如患者及6例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再造所需皮瓣或病变组织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7 cm ×5 cm~25 cm×9 cm.术前行腹部CT血管造影,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根据创面大小、形状构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观察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以及腹壁下浅静脉数量、走行及位置.以脐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左右两侧的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观察其走行情况及分型.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设计皮瓣,并标记腹壁下动脉穿支等.游离移植双侧横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应用单侧纵行带蒂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阴道再造及阴茎、阴囊Paget病创面修复,并将皮瓣手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模型进行比较.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 ×6 cm ~25 cm×10 cm. 结果 共建立17个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其中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6个、单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1 1个.模型中共观察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2支,其中右侧(3.2±0.7)支、左侧(3.1±0.8)支;右侧最粗穿支位置为[(-3.2±1.4)cm,(-1.0±0.7)cm],左侧最粗穿支位置为[(4.0±1.2)cm,(-1.2±1.1)cm].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在腹直肌中走行直接型14支、迂曲型9支.模型中观察到腹壁浅静脉23支.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共探查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0支,另有2支由于解剖过程中出血影响而无法辨认,其走行均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本组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患者中,除1例患者会阴部部分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1年,所有皮瓣均存活,外形及质地良好. 结论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制作相对简单,该模型提供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及腹壁浅静脉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信息,可有效指导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切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阴茎根部交错皮瓣在重度尿道下裂合并阴茎阴囊转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阴茎根部交错皮瓣在治疗重度尿道下裂合并阴茎阴囊转位中的应用.方法 在尿道成形后,将阴茎根部与阴囊交界处皮肤横向剪开1.5 ~2.0 cm,使阴囊向下移位,然后将剪开的阴茎阴囊处皮瓣以Z形交错缝合成形阴茎阴囊角,从而一期矫治尿道下裂合并阴茎阴囊转位.结果 临床治疗23例,术后1例患儿交错皮瓣缝合处出现感染开裂,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治愈;2例患儿交错皮瓣缝合处出现漏尿,其中1例自愈,另1例行尿瘘修补术;3例患儿出现冠状沟瘘,经再次尿道成形术治愈.随访10~30个月,所有患者尿道下裂及阴茎阴囊转位均得到矫治,尿道开口位置正常,阴茎体无下曲,阴茎阴囊位置正常,外观满意.结论 该方法可以在尿道成形术同期矫治阴茎阴囊转位,操作相对简单,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尿道下裂不同组织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尿道下裂手术中有无额外覆盖及不同软组织覆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最佳额外覆盖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由本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50例,依据有无额外覆盖材料分为额外覆盖组(n=90)和无额外覆盖组(n=60);根据术中探查尿道口位置分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组(n=115)及远端型尿道下裂组(n=35);根据覆盖组织分为鞘膜覆盖组(n=30)、肉膜覆盖组(n=42)以及阴囊中隔筋膜覆盖组(n=18).结果 额外覆盖组和无额外覆盖组首次手术的年龄、平均龟头直径、阴茎拉伸长度、阴茎脱套后腹曲角度、尿道缺损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150例中,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12/90),无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33%(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P=0.001);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8.89%(8/90),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3.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36,P=0.001).115例近端尿道下裂中,其中79例使用了额外覆盖材料,10例(12.65%)术后发生了并发症,36例未使用额外覆盖材料,16例(44.44%)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4.28,P=0.01).同时,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7.59%(6/79),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6.1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P=0.01).肉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睾丸鞘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78%(5/18),三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4.07,P=0.13);肉膜覆盖组、睾丸鞘膜覆盖组和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三组患儿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分别为9.52%、0.00%和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P=0.03).结论 额外覆盖可有效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尿道瘘的发生率,和其他覆盖组织比较睾丸鞘膜可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阴茎背侧入路脱套固定术治疗先天性隐匿阴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阴茎背侧入路行脱套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隐匿阴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由大连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经阴茎背侧入路行脱套固定术治疗的113例先天性隐匿阴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14岁,平均手术年龄4.3岁,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40 min,随访时间为2~48个月.结果 113例隐匿阴茎患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包皮内外板无感染及坏死,阴茎体显露充分,无阴茎体回缩,排尿通畅,部分病例合并腹侧包皮内板水肿,术后4~6周逐渐恢复正常.4例完全型隐匿阴茎因耻骨前脂肪堆积导致显露不佳,经减肥后好转,术中未出现阴囊血肿、蹼状阴茎及切口瘢痕挛缩病例.结论 经阴茎背侧入路脱套固定术是治疗先天性隐匿阴茎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术式可减少阴囊角重建,术后更接近自然外观,同时也简化了手术流程,减少了阴囊血肿及瘢痕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Brisson术治疗重度隐匿性阴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Brisson术治疗重度及合并明显肥胖的隐匿性阴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采用改良Brisson术治疗的96例重度隐匿性阴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明显肥胖53例.患儿年龄1岁~11岁9个月,平均5岁3个月.采用阴茎阴囊正中纵切口替代阴茎阴囊交界处楔形皮肤切口,充分暴露术野;充分松解并切除阴茎周围异常肉膜及筋膜组织;利用原位推进及旋转皮瓣匹配包皮内板,完全去除皮肤狭窄.术后定期随访,采用Boemers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包皮皮瓣无感染、坏死发生.93例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6个月,平均2年4个月.术后48h内出现2例阴囊血肿、5例阴茎皮肤水肿,1例术后1个月阴茎阴囊角切口瘢痕增生.90例患儿阴茎体显露良好,立位及端坐位均无阴茎体退缩,家属对阴茎外观满意;3例显露一般,端坐位时阴茎部分回缩入耻骨前脂肪,阴茎皮肤附着部分松脱,影响外观.结论 采用改良Brisson术治疗重度及合并明显肥胖的隐匿性阴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治疗巨大乳腺外派杰氏病附病例报告5例与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阴囊巨大的乳腺外派杰氏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手术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7年潞河医院诊治的乳房外派杰氏病5例,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巨大EMPD患者,男性,65岁,有糖尿病病史,阴囊左侧出现浸润性红色斑块,大小约11cm ×9cm,累及阴茎、阴阜及同侧腹股沟,表面潮红,附着黄色痂皮.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EMPD.免疫组化结果:细胞角蛋白(CK)7、细胞角蛋白(CK) 18、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c-erbB2均为阳性,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GCDFP)-15、细胞角蛋白(CK) 5/6、P63、细胞角蛋白(CK)20均为阴性.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并行同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范围较大,行皮瓣结合局部植皮整形修复,效果良好.其余4例患者,年龄范围73岁~88岁,皮损长径5~ 6cm,活检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EMPD,患者放弃手术治疗,失访.结论:巨大阴囊EMPD手术并整形修复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皮损浸润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