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通道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外界理化因素和情绪改变等会诱发玫瑰痤疮患者出现面部阵发性潮红,并伴有灼热、刺痛和瘙痒感。大量研究提示,离子通道激活后释放神经肽诱导的神经血管失调和神经源性炎症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本文综述近年来离子通道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以离子通道作为玫瑰痤疮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初诊为精神障碍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以精神异常为前期典型表现收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精神科的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4例起病前1个月内有应激心理因素,3例有发热、呕吐等前驱症状。均表现为快速进展的不典型精神行为异常及认知障碍。神经系统症状方面,1例有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3例有癫痫发作,2例有不自主运动,4例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中枢性低通气1例、心律失常1例、血压不稳1例、阵发性面部潮红1例。神经系统症状多数于起病1个月内出现,最快为起病1周内出现。4例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异常病灶,位于大脑皮质、丘脑、颞叶、岛叶等部位。2例脑电图异常,为双侧短程中幅θ波。脑脊液压力异常4例,细胞计数异常2例。3例患者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阳性、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阳性、1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阳性。治疗上除例5自动出院外,其余4例均予糖皮质激素或联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行免疫治疗,予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对症治疗,症状基本缓解。随访半年,2例残留反应略迟钝,1例存在人格改变,1例无异常。提示以精神症状为前期典型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易误诊为精神障碍。临床医生应及时识别异于精神障碍的各种症状,结合辅助检查,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性,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性潮红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性潮红的临床特点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患者728例,采用阵发性潮红国际标准化量表(FSQ)、持久性红斑医生评分量表(CEA)、患者自评量表(PS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收集资料,分析阵发性潮红的发作特点、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困扰度及其与持久性红斑评分的相关性等。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728例患者中,阵发性潮红最常出现的部位为颊部(682例,93.7%)及颧部(617例,84.8%);持续时间5 min至2 h的患者比例最高(484例,66.5%);317例(43.6%)受刺激后潮红发作,233例(32.0%)潮红每天发作且1天内多次发作。503例(69.1%)患者潮红的总体评分在中度以上;412例(56.6%)认为潮红可对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9例(8.1%)认为影响可达重度及以上;662例(90.9%)认为潮红对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04例(41.8%)认为影响程度在重度及以上。潮红总体评分和其对生活的困扰评分均与医生评价的持久性红斑严重程度(CEA评分)呈低度正相关( rs = 0.166、0.151,均 P<0.05),与患者自评的红斑严重程度(PS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 rs = 0.518、0.500,均 P<0.05)。 结论:玫瑰痤疮患者的阵发性潮红具有典型的发作部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频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接受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23~42(3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BTX-A皮内微滴注射,其中BTX-A低浓度组患者每个点注射约0.25 U,BTX-A高浓度组每个点注射约0.5 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进行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进行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CEA评分,但BTX-A高浓度组患者CEA评分下降更显著( P<0.05),起效时间更短,且疗效持续时间更长。治疗后,两组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烧灼感、刺痛感评分以及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浓度组 t=5.00、5.93、4.10、2.74、12.37;低浓度组 t=6.17、4.12、2.87、2.81、7.88;均 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改善更显著( t=2.02、2.31、2.15、2.56, P<0.05)。两种治疗方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TX-A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高浓度组疗效更好、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和诊断标准再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面部持续性红斑及阵发性潮红是其治疗难点.A型肉毒毒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近年来不少研究证实还可以应用于玫瑰痤疮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但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机制、适应症、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等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无统一意见.本文综述了 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寻找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指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重症百日咳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百日咳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1 年 3 月~2018 年 12 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百日咳患儿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百日咳的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重症百日咳组和非重症百日咳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并探讨发生重症百日咳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 227 例百日咳患儿中,重症百日咳组有 54 例(23.8%),非重症百日咳组有 173 例(76.2%).重症百日咳组发病年龄低于非重症百日咳组[1.35(0.60,2.36)个月 vs 3.93(1.19,7.67)个月,P<0.01].重症百日咳组中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咳嗽时面色潮红及发热的发生率分别高于非重症百日咳组(96.3%vs 81.5%、31.5%vs 13.9%、81.5%vs 9.8%、98.2%vs 76.9%和 51.9%vs 27.2%,P<0.05).重症百日咳组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比例低于非重症百日咳组(1.9%vs 19.1%,P<0.01),而重症百日咳组的未接种疫苗比例高于非重症百日咳组(94.4%vs 69.4%,P<0.01).逐步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为减少重症百日咳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 =0.07,95%CI:0.008~0.610,P =0.02).结论 年龄越小尤其<3 月龄的百日咳患儿越容易进展为重症百日咳,完成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是减少儿童重症百日咳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壬二酸乳膏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观察壬二酸乳膏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年 1 月—2022 年1 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玫瑰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片,250 mg/次,2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壬二酸乳膏,早晚温水洁面后于痤疮处将本品均匀薄涂,用力涂搽使其深入皮肤,每日早晚各 1次.两组疗程均为 8 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阵发性潮红发作频率,相关量表[持续性红斑医生评估量表(CEA)、研究者整体评价(IGA)、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面部皮损处皮肤生理指标(角质层厚度、真皮乳头密度、真皮乳头毛细血管直径)及毛囊蠕形螨感染情况(受累毛囊数量、蠕形螨感染密度、蠕形螨总数).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0%(P<0.05).治疗后两组阵发性潮红发作频率和CEA评分、IGA评分、DL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面部皮损处角质层厚度和真皮乳头密度均显著增加,真皮乳头毛细血管直径均显著缩小(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面部皮损处受累毛囊数量、蠕形螨感染密度及蠕形螨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壬二酸乳膏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整体疗效确切,能安全有效地缓解患者面部潮红、红斑、丘疹等典型症状,促进皮损处皮肤结构和屏障功能的恢复,减轻毛囊蠕形螨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白长川教授从营血论治玫瑰痤疮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玫瑰痤疮是一种面部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中央为主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丘脓疱疹、增生肥大性改变、角膜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灼热刺痛、干燥瘙痒等不适.根据其皮疹特点,白长川教授提出从温病营血论治玫瑰痤疮,应用清营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N),又称“类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APUD),故该病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也可转移至任何部位.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APUD细胞,APUD细胞银染色呈阳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病理学根据癌细胞对嗜银反应的差异将类癌分为嗜银反应和亲银反应两大类,嗜银反应或亲银反应阳性时,NEN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等,这些活性物质可促进胃肠道动力,收缩支气管、血管,临床上表现为腹泻、腹痛、阵发性皮肤潮红、紫绀、哮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往往已是肿瘤晚期且伴有转移.类癌多见于胃肠道、呼吸道,发生于胸腺部位很少见,且胸腺类癌嗜银反应和亲银反应一般均为阴性,临床少见类癌综合征,疾病早期难以确诊,大部分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包括骨、肺、脾、肝和肾上腺[1],其中肝脏是较容易发生转移的地方.本文报道1例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的诊治过程,并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