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美托洛尔致严重水肿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62岁女性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遵医嘱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8.75 mg、2次/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数日后患者出现手脚水肿且逐渐由四肢远端向近端发展,并出现面部水肿,水肿部位出现皮疹伴瘙痒。给予抗过敏治疗3 d,水肿无明显消退且有新发皮疹,经仔细询问得知患者每每在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后约2 h水肿和皮疹症状加重,试停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 d,其他药物继续应用。次日患者水肿及皮疹减轻,当日遵医嘱再用该药则上述症状复现。再次停用该药,次日水肿和皮疹即明显好转。停药2 d后患者自行改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仍出现水肿和皮疹。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0 d后水肿和皮疹完全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沙格雷酯与替格瑞洛联用致血小板减少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73岁男性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患者,因手足麻木发凉伴下肢疼痛加重在以往替格瑞洛、硝苯地平控释片、坎地沙坦酯、美托洛尔缓释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格雷酯。12 d后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出血,16 d后血小板计数(PLT) 7×10 9/L。加用沙格雷酯前患者PLT 229×10 9/L。患者既往曾单独服用沙格雷酯或替格瑞洛,均未发生出血现象,也无血细胞及血小板异常史。考虑血小板减少为沙格雷酯及替格瑞洛联用所致,停用2药,给予血小板血浆300 ml,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19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87×10 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最小随机化法将入选的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每日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根据病情个体化治疗,共治疗8周)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联合CBT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疲劳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情绪状态、睡眠情况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SS、FMA、HAMD、HAMA、PSQ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的FSS、HAMD、HAMA和PSQI评分[(45.72±4.21)、(14.64±1.94)、(10.67±1.01)和(10.92±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8.21±4.93)、(15.59±1.83)、(11.92±1.44)和(11.46±1.05)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8周后的评分[(32.10±3.13)、(10.79±1.88)、(6.21±0.98)和(5.13±0.73)分]亦明显低于组内治疗4周时及同时间点对照组[(46.92±5.92)、(14.87±1.61)、(11.64±1.48)和(11.13±0.98)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时和治疗8周后的FMA评分[(57.13±3.83)和(62.03±3.60)分]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3.18±3.95)和(56.95±4.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HAMD、HAMA、PSQI与FSS评分均呈正相关,FMA与FSS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rTMS联合CBT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对胎儿血流参数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对胎儿血流参数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胎儿生长受限孕妇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胎儿血流参数、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PB4)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并统计2组患者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5, P<0.05)。2组患者治疗胎儿阻力参数(RI)、动力参数(DI)、收缩期的血液流速高值(S)/舒张期的血液流速高值(D)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胎儿RI、DI和S/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1% vs. 25.6% ,15.4% vs. 23.1%,均 P<0.05);但2组患者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极低体重儿、足月小样儿、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RBP4和HIF-1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采用高压氧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孕妇疗效显著,可显著提升血清RBP4和HIF-1α水平,有效地改善胎儿血流参数和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服过量阿司匹林致严重下消化道出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自行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3次/d。42 d后出现便血,并进行性加重,导致严重出血性贫血(红细胞计数1.55×10 12/L、血红蛋白47 g/L);血压下降至58/33 mmHg(1 mmHg=0.133 kPa)。出血第4天行剖腹探查术,诊断为结肠出血,行肠系膜动脉结扎术后出血停止。患者未经专业医师进行获益和出血风险的评估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日剂量超过推荐剂量,导致严重下消化道出血,住院手术治疗,属于H级用药错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氯吡格雷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和阿托伐他汀钙(10 mg口服、1次/d)治疗。1周后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改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同时联合血栓通注射液(450 mg/d)和脑苷肌肽注射液(5 mg/d)静脉滴注。治疗4 d后,血小板计数(PLT)从治疗前132×10 9/L下降至52×10 9/L。停用氯吡格雷,PLT继续降低,同时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停药2 d后,PLT降至4×10 9/L;停药3 d后PLT持续在1×10 9/L,并出现牙龈出血。给予口服利可君,静脉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血小板无明显上升。停药第5天,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和快速心房颤动,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后诊断为氯吡格雷导致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人群患者临床疗效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高危人群患者疗效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94例符合PE诊断标准的高危人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75 mg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加味天麻钩藤饮,2组均服药至孕28周时停止。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er, D-D),采用Clau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以血压计测量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观察并记录母婴不良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D[(0.50±0.12)μg/L比(0.60±0.30)μg/L; t=2.122, P=0.037]、Fib[(2.37±0.22)g/L比(4.43±0.56)g/L; t=23.473, P<0.0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BP[(83.43±4.01)mmHg比(96.30±5.34)mmHg, t=13.212]、DBP[(113.77±3.90)mmHg比(126.52±4.43)mmHg, t=14.810]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胎儿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0.6%(5/47)、对照组为25.5%(12/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19, P<0.05);母亲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1.9%(15/47)、对照组为55.3%(2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6, P<0.01)。 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改善PE高危人群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效调节血压,提高疗效,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丹参酮Ⅱ 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期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丹参酮Ⅱ 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50 mg/次,1次/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联合丹参酮Ⅱ A磺酸钠注射液6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配制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疗效,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和外周血CD 4+ Foxp 3+ Treg细胞表达率的改善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0.4 ± 0.1)次/d比(0.6 ± 0.2)次/d、(3.4 ± 1. 2) min/次比(5.8 ± 1.2) min/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0%(49/50)比92.0%(46/50)](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和CD 4+ Foxp 3+ Treg细胞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NO、T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ET、CD 4+Foxp 3+ Treg细胞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浆NO、TM含量均高于对照组[(82.5 ± 5.1) ng/L比(71.9 ± 4.) ng/L、(32.4 ± 3.6) μmol/L比(25.2 ± 3.6) μmol/L],ET、CD 4+ Foxp 3+ Treg细胞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39.4 ± 5.2) μmol/L比(46.7 ± 5.4) μmol/L、 (9.4 ± 1.8)%比(10.6 ±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丹参酮Ⅱ 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心肌炎性免疫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对小肠黏膜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小肠黏膜损伤患者应用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对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所致小肠黏膜损伤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观察组口服铝碳酸镁片联合胶体果胶铋胶囊,两组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及胃功能,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PGⅠ/PGⅡ比值)、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AO、D-LA明显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DAO、D-LA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明显高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GⅠ、PGⅡ、PGR明显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GⅠ、PGⅡ、PGR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小肠通过时间长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小肠通过时间长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8.658, P=0.003)。 结论:小肠黏膜损伤患者采用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可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