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情况,并探讨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治疗的29名单眼发病的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软件自动对治疗前后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进行测量.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结果 黄斑区FAZ和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前,患眼和对侧健眼的平均SFCT分别为(325.02±64.91)μm和(255.88±50.4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注射后1个月时,患眼的平均SFCT迅速变为(260.15±49.3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BCVA由治疗前的(55.94±10.67)个字母提升至(62.50±13.5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术前及术后SFCT与BCVA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774和-0.937.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CRVO继发ME患眼的SFC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康柏西普治疗对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参数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948, P=0.146; 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χ2=9.827、9.030,均 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1.719、21.652,均 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5.290、5.534,均 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 rs=-0.305、-0.330,均 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 rs=0.353,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灌注密度的量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腹膜透析(P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灌注密度变化,初步分析其与血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尿素、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单中心、横断面、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1~ 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D中心行PD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63例63只眼(非糖尿病PD组)和正常健康者75名75只眼(健康对照组)纳入研究。均为单眼入组。非糖尿病PD组63例中,男性24例,女性39例;PD持续时间7~ 185个月,平均持续时间(67.87±48.36)个月。健康对照组75名中,男性33名,女性42名;平均年龄(54.2±13.2)岁。两组受检者年龄( t=-0.558 )、性别构成比( χ2=0.492 )、眼轴长度( t=-1.197)、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OCT血管成像仪对受检者右眼黄斑区3 mm×3 mm、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灌注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两组受检眼黄斑区不同位置血流密度、灌注密度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与血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肌酐、尿素、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行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糖尿病PD组受检眼不同扫描范围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灌注密度均下降,其中黄斑血管3×3中心( t=-2.409)、黄斑血管3×3黄斑周( t=-2.423)、黄斑血管3×3完整( t=-2.759)、黄斑血管6×6完整( t=-1.882 )、黄斑血管6×6外层( t=-2.188)和黄斑灌注3×3中心( t=-1.990 )、黄斑灌注3×3完整( t=-2.719 )、黄斑灌注6×6完整( t=-2.113 )、黄斑灌注6×6外层( t=-2.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受检眼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5,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黄斑血管3×3完整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 r=0.256, P=0.043);黄斑血管3×3完整、黄斑灌注3×3完整、黄斑血6×6完整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 r=0.468、0.362、0.333; P<0.001 , P=0.004、0.008 );黄斑血管3×3完整、黄斑灌注6×6完整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 r=-0.370、-0.287, P=0.005、0.030 )。 结论:非糖尿病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均较正常健康人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雷珠单抗治疗后复发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 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 t=1.350)、眼压( t=1.929)、SFVD( t=-1.716)、DFVD( t=-1.143)、CRT( t=-1.207)、AI( 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VR治疗次数( t=5.912)、BCVA( t=5.003)、SVD( t=-4.617)、SPFVD( t=-4.110)、DVD( t=-5.503)、DPFVD( t=-4.772)、FAZ面积( t=2.172)、PERIM( t=2.606)、FD-300( 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 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黄斑区及视盘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眼黄斑区、视盘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S-NPDR的25例患者31只眼(S-NPDR组)和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3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视盘4.5 mm×4.5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 3 mm的旁中心凹区,3~ 6 mm次旁中心凹区;将视盘周围(盘周)划分为鼻上、鼻下、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上方鼻侧等8个区。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和视盘血流密度以及FAZ面积。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之间血流密度、FAZ面积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FAZ面积与血流密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旁中心凹区、次旁中心凹区,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间SCP ( t=6.470、5.220, P<0.001)、DCP ( t=7.270、7.370, P<0.001)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凹区,与对照组比较,S-NPDR组患眼DCP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0, P=0.030),SCP血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00, P=0.900)。S-NPDR组患眼FAZ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0 , P=0.030)。S-NPDR组患眼视盘整体、盘周整体及除上方鼻侧外的盘周其他区域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20、5.000、4.870、3.120、2.360、2.120、5.410、5.560、2.640,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NPDR患眼FAZ面积与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513, P=0.004 ),与DCP血流密度无相关性( r=0.034, P=0.859 )。 结论:S-NPDR患眼黄斑区及视盘总体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扩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徐州复兴眼科医院诊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91例(91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试验组(46例)采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黄斑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均高于对照组( t=1.932、3.382及3.006, P=0.028、0.001及0.002),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 t=2.061, P=0.022);试验组视力高于对照组( t=6.053, 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5.680, P=0.017)。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 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 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 F=53.57, 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3.75, P=0.001; t=2.62, 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2.63, 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 t=-2.33, 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 F=32.38, 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 t=4.91, 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