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丰台区疫情期间集中隔离场所医学观察人员及医务人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市丰台区集中隔离场所的医学观察人员及驻点医务人员的相关特征,为局部疫情快速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8日至11月26日期间丰台区集中隔离观察点、医学观察人员、隔离点医护人员信息,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疫情期间,北京市丰台区共启用10个集中隔离观察点,共计2 434人纳入集中医学观察,以次密接人员管控(53.2%)最多。隔离点平均使用天数为(31.30±6.73) d,155名医务人员参与了集中隔离工作。医务人员主要来自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8%),专业背景以护理专业(48.4%)和临床专业(41.3%)为主,进点前有隔离点工作经验的人员占23.9%。每百名管控人员配备的医务人员平均为(6.23±2.98)人,高于国家100∶4要求( t=4.74, P<0.01)。后续病例均在医学观察期间检出,未发生隔离点内交叉感染。 结论:集中隔离观察点是精准防控疫情的重要环节,要及时总结集中隔离点的实战经验。基层医护人员是开展隔离点工作的主力军,老带新、培训演练、应急预案等是妥善处置隔离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方式,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一对一"包点指导可以有效弥补专业人员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了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管理找准切入点.方法 2022年3月20日至2022年6月15日通过德尔菲专家法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 Process,AHP),通过专家群决策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专家调查的协调系数计算,并评价问卷的有效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参与专家共有50人,两轮专家调查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8和0.4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矩阵一致性为0.075 6.一级指标有6个,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日常监管(0.4205)、场所硬件建设(0.1955)、核酸检测(0.1327)、制度与流程(0.1001)、人员管理(0.0949)、场所环境消毒(0.0564).二级级指标有34个,二级级指标权重排在前6位依次为一脱间(0.1560)、隔离人员下车登记点(0.093 7)、余氯监测(0.0649)、选址情况(0.0533)、视频监控(0.0456)、隔离人员核酸(0.0445).结论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全面.AHP在指标体系评价中应用比较合理,新发传染病防控管理利用AHP进行专家群决策可以提高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湖南省郴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隔离点工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武汉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一病毒导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2J.截至2020年6月2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 37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56 965人;重庆市本地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5 354人,尚有208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3-4].除确诊病例的收治外,大量密切接触者和康复出院患者等人员的集中隔离观察成为此次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地政府利用酒店、宾馆等场所设立了多处集中隔离点以控制疫情蔓延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州市公共场所及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新冠病毒污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广州市内公共场所及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新冠病毒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和核酸检测方法,对广州市内公用设施、交通工具、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进行采样和检测.结果 共选择121个采样点采集不同对象标本2 233份,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4份,检出率为0.18%.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均来自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内的高频手部接触部位与空调风口.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广州市内公共场所、社区环境物体表面未出现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情况,只在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场所存在新冠病毒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川省一起本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溯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四川省2020年12月一起本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为新冠疫情溯源调查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技术、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感染来源和首例病例感染途径.结果 本起疫情共有14例本土病例,病例病毒基因测序为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II.3/B.1.36特征分支,与某隔离点入境病例和隔离点污水标本高度同源,此次疫情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是隔离点的境外输入病例,首例病例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或者物品而感染,茶馆聚集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疫情扩散传播.结论 加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设置和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以及茶馆等娱乐场所的管控,避免环境污染引起的疫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冠肺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评估方法.方法 运用德尔菲法确定集中隔离场所防疫情输入扩散风险的评估指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风险矩阵原理建立风险分级评估模型,对中山市12间隔离场所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新冠肺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可能性和严重性2个维度,建立5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并提出了集中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分级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评估12间隔离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度,其中包括高风险2间、中等风险3间、一般风险3间和低风险4间.结论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疫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易于测量,逻辑关联性强,建立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武汉市69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环境消毒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环境表面和空气的污染情况,探讨现场消毒人员的消毒效果,为落实科学、有效的消毒提供依据和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监测方法,分析69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消毒前后环境表面和空气的自然菌菌落数及杀灭率情况.结果 消毒前菌落数≤10.0 CFU/cm2的环境表面数占消毒前监测总数的96.69%(1 870/1 934);消毒后环境表面菌落数合格率为99.69%(1 958/1 964),自然菌杀灭合格率为94.42%(1 826/1 934),细菌杀灭效果较差(杀灭合格率低于90%)的环境表面主要为电视遥控器、电话、空调遥控器、床头柜.空气监测结果显示,空气消毒前平均菌落数≤4.0CFU/(皿·5min)的房间数占比85.64%(155/181),消毒后菌落数合格率为96.77%(180/186),自然菌杀灭合格率为82.32%(149/181).结论 部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环境消毒效果不达标,仍需继续加强对现场消毒人员的监督和指导,持续关注对高频接触环境表面的彻底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科学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内感染防控工作,在早期有效识别感染者的同时,有效避免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内的交叉感染,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适用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入境人员或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所设置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指导其工作人员正确做好个人防护及防止感染传播工作,避免发生场所内感染及传播.本共识借鉴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文件规范,结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特点与实际工作情况,对不同区域工作人员、工作环节开展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评估,并据此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感染防控组织架构、选址布局、人员防护、人员闭环管理、清洁消毒、环境核酸监测、人员健康监测、职业暴露处理及交叉感染判定原则等感控相关工作给予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况,探索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随机在上海市中心城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835名医务人员开展面对面调查.调查量表采用测量工作要求-自主模式职业紧张(job demands-control model,JDC)的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测量付出-回报失衡模式职业紧张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teward imbalance,ERI)2种量表相结合,问卷均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医务人员JDC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7.5%,付出-回报失衡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为34.0%.JDC分值M(P25,P75)为0.93(0.81,1.13)分,其中工作要求为3.00(2.80,3.40)分,工作自主为3.22(3.00,3.56)分,社 会支持为4.00(3.38,4.00)分;ERI分值M(P25,P75)为0.77(0.53,1.05)分,其中付出为3.00(2.30,3.40)分,回报为3.86(3.00,4.71)分,内在投入为3.17(2.83,3.67)分.不同科室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检出不同,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最高(JDC为53.0%,P<0.01;ERI为41.9%,P<0.05);参与不同防疫工作,职业紧张程度不同,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场所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检出率最高(JDC为64.7%,ERI为42.2%).每周长时间工作为职业紧张的促成因素(JDC OR=2.002,ERI OR=1.379),每周高频次中低强度运动锻炼为保护因素(JDC OR=0.734,ERI OR=0.814).参加疫情工作种类、文化程度高、科室管理人员、值夜班、每天睡眠时间长、社会支持低及ERI分值高均是JDC的影响因素(均P<0.05);男性、已婚、工龄越长、受聘非正式在编、低收入、罹患慢性病、JDC分值高及内在投入高均是ERI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通过JCQ与ERI量表综合评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程度高,需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可通过减少个体工作时间、开展职工活动或加强心理疏导等方式降低内在投入,提高社会支持从而降低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提高职业生命质量,助力疫情常态化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