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妥拉唑啉控制雏鸡实验性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肾上腺素α受体阻滞剂妥拉唑啉控制雏鸡实验性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于2021年3月将61只6日龄白莱航鸡随机分为形觉剥夺对照组(FDM)、形觉剥夺后妥拉唑啉组(FDM+T100)、形觉剥夺后妥拉唑啉联合L-NAME组(FDM+T100+L-NAME)和离焦诱导对照组(LIM)、离焦诱导后妥拉唑啉组(LIM+T100)、离焦诱导后妥拉唑啉联合L-NAME组(LIM+T100+L-NAME)进行有效性研究;空白对照组(Blank)、单纯妥拉唑啉干预组(Blank+T100)进行安全性研究。所有雏鸡均取右眼进行实验干预,妥拉唑啉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每天进行玻璃体腔注射12.5 μL妥拉唑啉,妥拉唑啉联合L-NAME干预组注射等量妥拉唑啉和L-NAME,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持续6 d。记录和统计分析各组处理前后的屈光度和眼球生物参数。安全性研究中,对Blank组和Blank+T100组雏鸡诱导结束后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查。雏鸡处死后眼球固定切片进行TUNEL染色观察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不同近视模型中对照组与T100组、T100组与T100+L-NAME组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经过6 d处理后,在形觉剥夺模型中,与FDM组相比,FDM+T100组的屈光度近视化减少( t=-16.16, P<0.001),眼轴增长量减少( t=12.41, P<0.001),脉络膜厚度减薄量减少( t=-2.46, P=0.031);与FDM+T100组相比,FDM+T100+L-NAME组屈光度近视化增加( t=4.20, P=0.001),眼轴增长量增加( t=-2.33, P=0.033)。在离焦诱导模型中,与LIM组相比,LIM+T100组屈光度近视化减少( t=-5.77, P<0.001),眼轴增长量减少( t=4.19, P<0.001);与LIM+T100组相比,LIM+T100联合L-NAME组屈光度近视化增加( t=3.74, P=0.001),眼轴增长量增加( t=-3.20, P=0.005)。安全性研究中,Blank组和Blank+T100组的屈光度及眼球生物参数变化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RG结果显示,Blank组和Blank+T100组相比,双眼各检测指标比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UNEL染色显示各组均未见显著凋亡。 结论::妥拉唑啉能够有效延缓雏鸡实验性近视的屈光度和眼轴进展,但在应用L-NAME后减弱,提示在妥拉唑啉扩张脉络膜血管时可能也有一氧化氮共同参与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RNA-seq技术的雏鸡晚期离焦识别转录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晚期离焦识别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30只7 d龄白来航鸡随机分为负镜组、正镜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雏鸡右眼-10 D/+10 D/0 D透镜诱导,干预时间为6 d。所有动物均在光学干预前后测量屈光度、眼轴和后极部各组织厚度等生物学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完毕后分离眼后极部组织,提取RNA,应用RNA-seq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分析及PPI网络分析,观察离焦干预对雏鸡后极部各组织转录组的影响。结果::负镜组、正镜组雏鸡的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 P<0.05和|log2FC|>1为筛选标准,负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有203个差异表达基因,脉络膜有757个差异表达基因,巩膜有1 509个差异表达基因;正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有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脉络膜有378个差异表达基因,巩膜有1 9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组比,负镜组与正镜组的重叠基因除 LOC121112941外均表现出相同的差异表达趋势,GO分析通路存在50%以上重合,KEGG分析视网膜水平的重叠通路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和视黄醇代谢;脉络膜水平的重叠通路是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视黄醇代谢;巩膜水平的重叠通路则为细胞粘附分子、ECM-受体相互作用、粘着斑、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硫代谢、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通过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鉴定出离焦识别过程中各组织的关键基因。 结论::本研究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晚期离焦识别过程的绝大多数重叠基因保持着相同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趋势,不同方向的离焦信号可能诱导部分通路的相似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训练模型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主流的两种操作训练模型——离体鸡翅血管模型和活体实验鼠血管模型,逐渐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训练吻合直径小于0.8 mm的血管,特别是直径小于0.3 mm的血管,离体动物血管的灌注标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活体动物模型面临着获取困难、对后勤保障要求高的问题。以活体动物雏鸡为模型有望建立一种较为经济、低风险、高成效,可反复训练、可用于科学研究的超级显微外科模型;其分支可以满足超级显微外科领域直径小于0.8 mm的血管要求,可以模拟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接近临床真实操作。但是,活体动物雏鸡模型尚有不足之处,在技能训练或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血管模型及其评价系统,并在术中对雏鸡进行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形觉剥夺近视早期雏鸡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的代谢变化。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8月将48只8日龄白来航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雏鸡8日龄时,形觉剥夺组分别予以右眼形觉剥夺1周和3周处理,作为形觉剥夺1周组和3周组,对照组不作形觉剥夺处理,与相应的形觉剥夺组培养相同的时间,作为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所有组别均通过检影及A超测量雏鸡形觉剥夺前后屈光度、眼轴等数据,形觉剥夺结束后进行雏鸡视网膜电图、彩色立体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检测雏鸡眼底结构及功能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雏鸡视网膜中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水平变化,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①形觉剥夺1周( t=3.53, P=0.002)或3周( t=18.21, P<0.001)组雏鸡眼轴增长量均明显大于相应的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且形觉剥夺3周组雏鸡眼轴增长量明显大于形觉剥夺1周组( t=5.28, P=0.030);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1周( t=12.40, P<0.001)或3周( t=12.37, P<0.001)的雏鸡屈光度均向负值方向增大,且形觉剥夺3周雏鸡屈光度明显负于1周雏鸡屈光度( t=2.63, P=0.030)。②在形觉剥夺1周和3周雏鸡中,视网膜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均 P>0.05),眼底照相和切片HE染色均未见异常。③形觉剥夺1周和3周后,视网膜bcl-2( t=2.77, P=0.040; t=4.58, P=0.044)表达水平均较相应的对照组下降,bax( t=2.99, P=0.040; t=4.77, P=0.018)、caspase-3( t=3.44, P=0.026; t=3.25, P=0.023)、caspase-8( t=5.82, P=0.028; t=5.38, P=0.01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升。④对照组和形觉剥夺1周组雏鸡的视网膜细胞中未见明显细胞损伤表现,形觉剥夺3周组视网膜可见细胞质分布不均,染色质固缩,线粒体重度肿胀,嵴消失,空泡变,内质网脱颗粒等现象。 结论::形觉剥夺早期雏鸡的眼底尚未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已经发生改变,透射电镜提示视网膜组织发生了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见红光照射治疗近视的临床有效性、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低强度600~670 nm红光照射治疗近视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为期1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红光治疗可以抑制儿童的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然而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纵向色差理论可以解释红光照射在雏鸡和豚鼠中表现出的延缓近视作用,然而不同物种的研究存在差异,在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研究表明,红光控制近视的可能机制包括:短暂增加脉络膜血流,改善巩膜缺氧;影响视锥细胞代谢信号通路;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阈值可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影响昼夜节律;通过细胞色素C氧化酶减少氧化应激,促进细胞修复,抑制细胞凋亡。安全性方面,研究提示红光治疗存在双剂量效应:低强度、低剂量、短时间的红光照射尚未发现安全性事件,但需警惕过度照射引起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本文对红光照射治疗近视的临床有效性、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信鸽产酸克雷伯菌GS-BY-GG的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离并鉴定鸽源产酸克雷伯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 剖检甘肃某信鸽棚发病鸽,观察并采集病变组织,通过观察病菌形态、生化试验、16S rRNA PCR鉴定和序列分析实现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结果 病鸽肝、肺、心等多器官出血,肝脏发黄且质地脆,肺脏发生化脓;从病鸽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菌株,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为粉红色光滑、湿润、圆形菌落,靛基质试验阳性;16S rRNA扩增序列与MN330093.1同源性达100.00%,表明病鸽感染产酸克雷伯菌,并命名为GS-BY-GG;产酸克雷伯菌GS-BY-GG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唑酮等10种药物耐药,对氟苯尼考、美罗培南和庆大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病鸽多器官出血,肝脏细胞排列不规则、多处可见棕黄色色素沉积,气管黏膜上皮广泛细胞坏死和脱落、黏膜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接种SPF雏鸡显示分离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了鸽源产酸克雷伯菌GS-BY-GG,研究结果为产酸克雷伯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SPF鸡的主要垂直传播性病原体及其检测标准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free,SPF)鸡在禽病及疫苗研究中应用广泛.垂直传播性疾病以垂直传播的方式传递给雏鸡,降低雏鸡成活率、增加生产成本、给整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影响SPF鸡的培育与使用.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及管理人员对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病原的认识,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测措施.质量监测是保证SPF鸡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病原检测是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净化方式以及生物安全防控手段来培育合格的SPF鸡群.本文综述了包括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支原体在内的鸡主要垂直传播性病原和这些病原的检测方法,比较美国企业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中有关SPF鸡微生物检测项目及方法的差异.结果分析显示,在两种标准中,垂直传播性病原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以及沙门菌、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疾病均未被列入SPF鸡微生物检测项目.而这些病原存在混合感染特征,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鸡群健康.为生产更高质量的SPF鸡群,有必要将其列入必检项目.本文旨在帮助人们了解SPF鸡微生物监测的相关标准以及垂直传播性病原的危害和防控策略,为SPF鸡病原检测及净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鸡干扰素γ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原核表达鸡干扰素γ(chicken interferon γ,ChIFNγ),并对其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活性进行检测.方法 PCR法扩增ChIFNγ基因,克隆至载体pET-28a中,转化感受态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His-binding-resin柱进行纯化.取200 ng纯化蛋白,加至鸡胚成纤维细胞,37℃孵育24 h,接种IBDV,攻毒48 h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将纯化蛋白经腹腔注射14日龄雏鸡,200 μg/只,24 h后再注射1次,48 h后用IBDV进行感染,103 TCID5o/只,感染48 h后无菌取鸡法氏囊组织,进行病理学及qRT-PCR检测.结果 纯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8 000,可与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浓度约0.8 mg/mL.加入纯化蛋白的鸡成纤维细胞病变明显减轻;注射纯化蛋白雏鸡的法氏囊组织病变减轻,病毒载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 本实验成功表达了ChIFNγ重组蛋白,且于体内、外均有抑制IBDV的作用,为该蛋白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RNA-Seq筛选APEC及其PhoP/Q缺失株感染雏鸡肠道免疫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及其PhoP/Q缺失株感染雏鸡小肠为模型,以分析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为目的,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感染APEC及其PhoP/Q缺失株的雏鸡小肠样本RNA进行测序,分析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为野生株攻毒组与对照组相比、野生株攻毒组与缺失株攻毒组相比、缺失株攻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筛选出131、105、172个差异表达基因(fold change≥2,FDR≤0.05),GO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分别有87、99、159个基因得到注释,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到氧化还原过程、脂蛋白转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免疫反应、凋亡过程负调控、肝素结合、铁离子结合、CCR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功能,得出APEC及其PhoP/Q缺失株感染雏鸡后引起机体肠道免疫相关基因变化的结论,根据GO功能注释筛选出PTPRC、LCP1、YFV等免疫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雏鸡肠道免疫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面展示新城疫病毒部分F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旨在构建重组干酪乳杆菌pLA-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F/Lactobacillus casei,获得表达产物,并探讨其免疫效果.利用PCR扩增携带部分主要抗原表位的NDV F基因,与穿梭质粒pLA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 (DE3)中,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将其电转化至干酪乳杆菌中,构建重组干酪乳杆菌pLA-NDV-F/L.casei,应用PCR鉴定阳性菌株,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菌反应原性,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检测蛋白表达情况.试验选用14日龄雏鸡,各组免疫方式为口服+滴鼻.设立pLA-NDV-F/L.casei两次免疫组和三次免疫组、弱毒疫苗组、pLA/L.casei、未攻毒PBS组和攻毒PBS组.间接ELISA方法检测雏鸡血清IgG、肠道、鼻腔、肺脏中sIgA抗体效价,评价试验组雏鸡攻毒保护率.结果 表明,有94.10%的重组菌表达了F蛋白,且高效表达在干酪乳杆菌细胞表面,蛋白大小为62 kDa,并能与抗ND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各免疫组anti-F IgG和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A-NDV-F/L.casei三次免疫组抗体持续时间比两次免疫组延长28d,抗体峰值没有显著差异.免疫pLA-NDV-F/L.casei三次、两次、弱毒疫苗、pLA/L.casei和PBS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80%、80%、90%、0%和0%.因此,利用干酪乳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携带部分抗原表位的NDV F基因,具备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