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 -1·min -1,平均(0.75±0.04) μg·kg -1·min -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 OR)=3.11,95%可信区间(95% CI)为3.09~3.12, P=0.001〕、水肿( OR=1.79,95% CI为1.32~2.99, 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 OR=2.91,95% CI为1.04~5.96, P=0.040)、输注浓度>60 mg/L( OR=1.88,95% CI为1.32~3.99, 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 OR=2.43,95% CI为2.38~2.51, P=0.029)、留置针直径<20 G( OR=3.11,95% CI为3.09~3.22, 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 OR=1.09,95% CI为1.03~6.77, 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 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 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 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细化护理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行增强CT时造影剂外渗患者1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研究组行基于精细化护理的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比较两组造影剂外渗后症状消失时间、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疼痛评分(VAS)、依从性、医疗纠纷、护理前后认知水平评分、并发症(静脉炎、轻度呕吐、呼吸困难、局部荨麻疹)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AS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态度、沟通情况、护理及时性、护理技巧、医护配合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 结论:基于精细化护理的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可显著减少造影剂外渗后症状消失时间,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依从性、认知水平及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与医疗纠纷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部位注射碘对比剂对CTA颈部动脉造影患者检查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碘对比剂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部动脉造影患者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CTA颈部动脉造影检查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注入造影剂,观察组选择右肢踝部大隐静脉注入造影剂。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Ⅰ~Ⅱ级图像分辨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而造影剂外渗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选择右侧上肢建立颈部CTA静脉通道可有效提高颈部CTA图像质量,减少静脉伪影生成,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影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影像科的应用实践及对患者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影像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影像科检查患者1 200例,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 n=600,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和观察组( n=600,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干预,两组均进行5个月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技术规范认知、并发症、满意度及穿刺合理性。 结果:护理5个月后,观察组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长护理技术规范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静脉炎、液体外渗、护士针刺伤、穿刺点红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及穿刺部位、穿刺工具、穿刺部位消毒、拔针方法合理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用于影像科中有助于提高护士护理技术规范认知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静脉治疗穿刺合理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留置针患儿实施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穿刺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静脉留置针患儿穿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盐城市妇幼保健院)的婴幼儿1 0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0例。研究组实施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穿刺法。对比两组穿刺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穿刺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药液外渗、皮下血肿、管道堵塞及静脉炎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对穿刺手法、穿刺流程、穿刺专业知识、穿刺操作熟练性及护理服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人工低负压穿刺法应用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中提升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提升家属对穿刺护理实施的满意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及结局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现状,并对5种不同输液部位静脉渗出外渗情况、留置时间、渗出面积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河南省19所医院住院并选用留置静脉针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小组讨论构建的临床输液报告表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不同部位结局差异。共调查患者13 594例,有效调查13 284例,有效率为97.72%。结果:13 284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中,发生静脉渗出外渗532例,发生率4.00%;其中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上臂静脉、头部静脉及下肢静脉渗出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90%、7.54%、2.74%、4.69%。不同穿刺部位在渗出外渗发生例数、留置时间和渗出外渗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渗出面积最大;手背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渗出面积最小。 结论:下肢静脉输液结局较差,手背静脉结局最佳,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制订合理的输液措施,加强巡视及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渗出外渗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留置针置管效果(留置针留置时间、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外渗等)、护理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脱管/堵管、静脉炎、血肿、药液渗漏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基于质量控制体系的输液管理干预应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能够显著提升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23例。中位年龄39(16,64)岁。损伤位于左侧26例(60.5%),右侧16例(37.2%),双侧1例(2.3%);输尿管上段8例(18.6%)、中段8例(18.6%)、下段27例(62.8%)。损伤长度(5.9±2.4)cm。7例于术中诊断,表现为输尿管管腔结构破损、离断或被结扎,术区出现广泛渗液,输尿管镜下可见脂肪组织。36例延迟诊断,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3例,发热12例,腹膜刺激征9例,阴道流液9例,血尿5例;泌尿系增强CT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外溢10例,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27例,发现患侧肾肿瘤1例;行引流液肌酐检查7例;行肾动态显像检查发现单侧肾无功能1例。妇科手术损伤13例均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12例,术中诊断7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5例延迟诊断,先行肾造瘘术,其中4例于6个月后完成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重吻合。泌尿外科手术损伤18例,其中10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2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自体肾移植术,1例行阑尾代输尿管手术,2例应用口腔黏膜补片修补。43例中,29例发生在7处易损伤部位,妇科手术损伤部位常见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分别为4、5、3例;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4例,输尿管与结肠毗邻处2例,输尿管与输精管交汇处3例;泌尿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各4例。其余14例损伤部位不具有规律性,与上述易损伤部位不重合。结果:本研究43例术后随访18(11,47)个月,其中41例能正常排尿,无血尿、尿外渗、胁腹疼等症状,尿常规、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示轻度肾积水13例,随访中积水程度未见缓解或加重。1例自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处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积水缓解。1例先行肾穿刺造瘘,6个月后术中探查发现左输尿管末端被Hem-o-lok夹夹闭3/5管壁,右输尿管与乙状结肠形成内瘘,取左右侧膀胱皮瓣各3 cm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易发生部位共7处,妇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结直肠外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与结肠毗邻处、与输精管交汇处;泌尿外科手术损伤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原因、位置和长度综合考虑。对于长度较短而程度较重的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于长度较长的损伤,行自体肾移植、其他组织代输尿管手术或采用Boari皮瓣、颊/口腔黏膜移植等。修复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无张力吻合,不过度破坏输尿管的血供,输尿管应裁剪到血供较好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